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验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验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人名)。

2.翻译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吾剑之所从

3.内容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1. 《吕氏春秋·察今篇》 战国 吕不韦 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考的是作家作品以及朝代。《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翻译句子的能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本题应该注意以下词语:是,古今异义,这;吾,我;之,句中助词,不用翻译;所,助词,其后接动词“从坠”,翻译成名词短语,掉落的地方;坠,落;该句为判断句。 3.本题考查对寓言故事包含道理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首先是翻译,弄懂了字面含义,发现问题点,进而联系现实生活,看有为鞭挞批评或者讽刺的深层旨意。刻舟求剑的意思是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故事里的人以为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发展到今天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不懂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2.加点字解释

________        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空缺部分。

(1)红树青山日欲斜,_________________。《丰乐游春》

(2)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3)_________________,翠色随人欲上船。《富川至严陵山水甚佳》

(4)_________________,红泥小火炉。《问刘九

(5)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

(6)永结无情游,_________________。《月下独酌》

 

查看答案

以“生活处处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养浩传(节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后以父老,弃官归养,召为吏部尚书,不拜。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召,又辞;改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学士,皆不赴。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民不____              (2)尽诸法____

(3)拜住其疏入谏____        (4)终日无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立碑颂德/召吏部尚书 B.父老/复吏部尚书召

C.父母忧其过勤止之/既览 D.民甚快/哀如失父母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4.请从两方面简要概括张养浩的主要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8题。

①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他植者虽窥效慕______(2)既然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种树 B.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

C.其肤以验其生枯 D.而江浙之梅皆

4.第②段郭橐驼的话语中包含了几层意思?请简要表述。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 性日以离矣。

6.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