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这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关系到我国上亿老年人安享晚年。
鉴于此,全国政协委员王欣建议,采取鼓励措施以及传统敬老养老文化宣传,让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养老服务责任,构筑起养老服务的第一道防线。
政协委员和专家们还一致认为,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应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
除此之外,有专家表示,政府要在保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管理好养老服务市场,纠正目前存在“公办盲目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还应提供不同的、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
(摘编自201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老龄化逐渐深入,老人比例不断增大。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国大部分老人都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生活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困难。
(摘自搜狐网《中国老人生活现状报告2018),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三: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截至去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人口寿命,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明显扩大;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少儿人口规模减少,让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
“如今我真正感受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易。”在北京工作的吴迅是“80后”,也是家里的独生子,1个月前,他的母亲生病住院,一下子打乱了一家人的生活节奏。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赶紧过去照顾母亲。
长期以来,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外出打工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日益凸显,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家庭养老支持功能明显弱化。为此,中国正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机构养老提职增效,加强农村养老服务。
专家表示,政府应对养老服务业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家庭对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照料与精神陪伴、市场主体和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点主动嵌入社区。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随着未来老年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养老方式与养老渠道的创新也应提上日程。
(摘编自2018年1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我国养老问题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足以说明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这也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B.吴迅的母亲生病住院,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赶到医院照顾母亲。这足以说明居家养老在当前养老方式中的重要性。
C.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老人在生活中都会出现诸多的困难,虽然困难比率乡村整体高于城市,但养老问题都非常突出。
D.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一方面是少儿人口规模减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三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指出了我国还需要在养老方式、养老服务、养老渠道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B.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增长,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
C.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寻求办法解决养老问题,可以有效改善老龄化社会现状。
D.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因此须纠正目前存在“公办盲目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
3.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去市场上进行购物,只需要比较不同物品的性价比,然后根据自身的收入总量进行最优权衡。至于市场的具体形式、商业模式的具体内容、消费平台的具体载体等看似千差万别,但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都是一样的。消费者大可无视这些形式上的差别,直奔性价比的主题。
不过从实际生活来看,这种理论的高度抽象似乎还并不完全准确。举例而言,即便是在同一个菜市场中,卖菜的摊贩和消费者之间也并非纯粹的利益博弈。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想实验:假设一个有情有义型摊贩和一个有情有义型消费者相遇,相互之间认同,交易自然顺利。摊贩可能会额外附赠物品给消费者,或者在消费者没带够钱时给予信用;消费者则会长期在该摊贩那里购物。消费者和摊贩之间建立信任,能够大幅度节约筛选成本、信息成本以及谈判成本。重要的是,双方基于信任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能够进一步节约交易成本。基于认同形成的信任,基于信任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会让双方都身心愉悦,从而效用大幅度提升。这种效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称作“体验效用”。
体验效用的说法也触发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体验经济”。当前,体验经济在全球盛行,不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而且还在逐步改造传统的经济模式。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消费者所需要的是市场给予充分的选择,消费者通过“用脚投票”来表达偏好。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选择越多越好?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只有选择足够多,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才能够起作用。但事实上,当同类商品达到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时,消费者根本无法作出比较。只有当商品种类适度时,消费者才能愉悦地作出权衡。消费者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能力去比较众多物品。而当消费者存在诸多认知偏见时,理性经济人假定也就不成立了。
而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机制失灵时,就会寻求改变。“用手投票”机制由此开始变得重要。所谓“用手投栗”,就是让消费者参与消费和生产的过程,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参与,产品和服务可以更贴合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增进消费者的福利。此外,消费者可以充分体验整个消费过程,从中获得巨大的愉悦,即体验效用。
通过引入体验效用,可以充分揭示消费者的真实行为。首先,消费者并非是一个完全的理性经济人,而是一个理智和情感并存的人。情感因素会让消费者关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非货币因素,比如诚实可靠、互助包容等。非货币因素在消费者决策中形成框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事实上,市场可以不是冷冰冰的交易,而是充满人情味的交易,后者更容易形成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比如一些百年老店长期保持好声誉的关键,就是情感因素。其次,消费者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导致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更加注意社会网络、规范和习俗的作用,更加在意社会互动,甚至会表现出利他、互惠和公平等社会偏好。具有社会性的消费者并不认同纯粹的自利商业行为。比如,在旅游经济中,强制消费会导致游客厌恶,使得商业行为难以可持续。
(摘自周业安《体验经济缘何盛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交易是一种利益博弈,消费者总会根据自己收入总量和物品性价比作最优权衡。
B.体验经济之所以取代传统经济模式,是因为传统经济模式无视市场交易中人的情义。
C.市场交易过程中,既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
D.真正理性的经济人,必会表现出利他、互惠的社会偏好,而不认同自利的商业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质疑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体验经济”这论题,进而逐层论证。
B.文章引用丹尼尔·卡尼曼“体验效用”的说法,利用权威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主要采用事实论据,对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反驳,间接论证了体验经济产生的原因。
D.文章末段从消费者的情感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分析,论证了体验经济盛行的必然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总体上看,有情有义型摊贩比纯粹自利型摊贩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交易成本更低,获得的利润更多。
B.“用脚投票”机制失灵时,人们会采用“用手投票”机制,但“用手投票”机制未必优于“用脚投票”机制。
C.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并非简单的利益博弈,有时候人情、习俗之类的因素也是商业行为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D.体验经济模式中,企业、商家让消费者参与、体验生产和消费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消费者的尊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展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榜,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紅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⑥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鸟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紅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幕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天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展,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做了一系列的对比,其中用德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景比较,说明德国的冬季与江南相同。
C.第⑦段,借助想象的力量,不经意的点染,-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抓住江南冬天的特点,选择典型事物从不同侧面渲染、刻画,观察细致、描写细腻。
2.请写出本文依次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各有何特点?
3.作者写:“江南雪景图”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结合文本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4.《故都的秋》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请点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本文与《荷塘月色》在借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
以“秋天”“思乡”为背景,以“色彩”为重点,扩展一段话。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文,并表达出郁达夫的感情。(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表露出作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