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波,请以《风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下面是一首题为《雨余小步》的七言律诗,请依据相关知识把标有序号的四句诗分别填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合乎要求的七言律诗。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冠轻容雪鬓, 。
, 。
,鹁鸠恰恰向人啼。
①垂虹疑饮双溪水 ②不拟孤山闲放鹤 ③桃枝杖滑困春泥 ④砌草新添一寸荑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的,纪传体是司马迁创立的。司马迁的《史记》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五部分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班固写《汉书》,将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①__,即本纪、列传、志、表,这使得纪传体史书更加严整。《汉书》成为皇朝断代史的范本。然而,此后的正史并不是②__。有的有志而无表,有的表、志全无,有的用“载记”写少数民族政权。但无论如何变化, ③__ 。因此,这种体裁被称为纪传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 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 ,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不无疑虑和困惑的心灵,( ),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 。
自然,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实践和理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新中国诗人的诗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磨灭 五花八门 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
B.流芳百世 五光十色 阳关大道 革故鼎新
C.不可磨灭 五光十色 康庄大道 革故鼎新
D.流芳百世 五花八门 阳关大道 推陈出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是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实践和理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B.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实践和理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C.毛泽东是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D.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1)《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哲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湘江静中有动、舟船往来的场景的句子是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易水送别之际,音乐为“慷慨羽声”时同仇敌忾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①水国:水乡。蒹葭(jiānjiā):水草名。 ②离梦:离人的梦。
1.下列对这首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晚景。诗人登山临水送别友人,秋天月夜之下,水边蒹葭苍苍,山色苍茫,月照山前,明亮如霜,令人不禁有悲凉、凄清之情。
B.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写情》)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的深情。
C.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第四句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
D.全诗诗情的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以宽作结,“首尾相衔,开合尽变”。
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