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阅读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前段时间阅读翻译家许渊冲的作品,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两位翻译家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着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阵地。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了“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虽然大多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成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将为人类文明注入更多的可能性。
(摘编自张凡《“长安花”的芬芳,如何飘得更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读者利用网络平台讨论中国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习中文,也可以借此交流情感。
B.何中坚和许渊冲的翻译作品让中国古诗词的音韵和意境借助另一种语言表现了出来。
C.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品只是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不多。
D.中国文化过去只被少数外国人品读研究,如今借助新传播工具,已为更多外国人所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何中坚、许渊冲的诗词翻译引出中国诗词可以抵达国外读者心灵的观点。
B.文章从诗词到小说,从古代经典到当代影视,全面展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状况。
C.文章第四段既阐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又指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D.文章举荷兰女土送李白诗集给邻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词已普遍为外国人所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定会有误解与曲折,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播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B.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能见度”越来越高,是因为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交流的开放。
C.虽然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受到了极大关注,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思想价值的作品不多。
D.中国文化虽然门槛较高,但仍然可以获得外国人的喜爱,给他们的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遗黄琼书①
[东汉]李固
闻已渡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尝闻语曰:“蛲蛲②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宏此远谋,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后汉书·黄琼传》
[注]①黄琼,东汉名士,受朝廷征召入仕,官至太尉。②峣峣:性格刚直。
1.作者认为圣贤所珍视的是一种____的处世态度。(用自己的概括)
2.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句话,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固这句话的意思是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德才常常很难与名声相符。
B.李固用这句话讽刺世间的隐士都是徒有虚名,没有真才实学和高尚德行。
C.李固认为一个人想要做到名实相符,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D.李固认为有些名士被世人夸大了名声,但实际上他们的德才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
3.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一句表现出李固对黄琼应召的期待和欣慰。
B.李固认为“辅政济民,今其时也”,因为当朝皇帝乃是像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
C.李固用“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这句话告诫黄琼为官后要保守自己高尚的节操。
D.朝廷给予鲁阳樊君非常隆重的礼遇,是因为他的言行操守完美无缺,堪为楷模。
4.文末“一雪此言”中的“此言”具体是指______。(引用原文回答)
5.作者举樊君、胡元安、薛孟尝等人的例子,用意是______。
阅读下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节选部分出自高中课文《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2)则或咎其欲出者
(3)无物以相之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无以易之
B.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D.于人为可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你怎样看特作者的游山“所得”?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清平乐令①
吴城小龙女
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②。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③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注]①这首词题在荆州江亭柱上,故又名“江亭怨”。②“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③“扑鹿”,象声词,拍打着翅膀的声音。
1.从字数来看,这首宋词属于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以“泪眼不曾晴”直接抒发了少女浓烈的思乡之情。
B. “乱委” 两字拟人化地表现了雪花随意飘舞、自由自在。
C. 下片少女为雪花飘舞、沙鸥飞翔所吸引,伤感情绪渐淡。
D. 本词由丰富却有限的画面,引发了无限的情感,余味无穷。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满壁爬山虎
詹克明
(1)一壁爬山虎就是一部植株发展史。藤蔓自何处入墙,伸向何方,哪里分叉,哪里遇阻,哪里遭遇挫折跌落,哪里又径直畅快疾驰,早年粗粝藤干抵达何处,近年灰黑枝条进占哪里,当年又爆出哪些嫩红新枝......一部家族“编年史”望之一目了然。
(2)历史不能太鲜活,坚藤硬蔓之中深潜着年深日久的生命活力。这些横陈在粉墙上的简洁线条展示了它经年伸展的确凿轨迹。历史就该像这冬日里的爬山虎——倘如盛夏般枝繁叶茂,爆出一派葳蕤气象反倒会掩盖它的本来脉络,让人难辨其信史真容。历史一旦“鲜活”立马蜕变成话本演义,那是说书人的饕餮盛宴,却不是历史学家的正餐美食。唯有那褪尽繁英阔叶的枯藤老干才是历史学家理应坚守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些干藤枯蔓虽不可奉为果蔬,却可“入药”。以史为“药”可治今人痼疾。(《本草拾遗》称:爬山虎藤“性温味甘”,能“祛风通络”,主治“痈疖肿毒”。)倘若悬壶济世的历史学家不耐寂寞,热衷鲜活,实际上已是改入庖丁之行,卖弄得好也能兼收“药补不如食补”之利。
(3)就敷衍历史而言,眼下是名厨胜过名医的时代。静守“寒窗”一世,不及荧屏“视窗”几堂。而且似乎巾帼更胜须眉,当今学术超女早已声名远播,余音环球数匝,短时间内知名度绝对远远盖过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这些世界公认的国学泰斗。
(4)任何历史都是时空的演绎,既有空间的扩张,也自带“时间”维数。满壁的爬山虎不仅在空间上二维展开,在时间上也是次第井然。哪里先发,哪里后长,藤蔓分支次序,无不带有鲜明的时间因素,望之一览无遗。以前解读爱因斯坦四维时空(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总觉抽象,这二维爬山虎所附加的时间维数倒是具象得触目可及。
(5)发展又总是带有不可逆转的“时间箭头”,其既定时空顺序绝对不可转圜。而且按照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这种发展还是“自发有序”的——体系会自动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走向高级。生命力旺盛的爬山虎,一根2厘米粗的藤根种植两年就可覆盖30至50平方米的墙面,藤茎绵延可达18米。满壁爬山虎气势磅礴地展示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自组织”发展趋势。
(6)爬山虎的整体格局体现了最大限度的天然合理。
(7)爬山虎所追求的“最大可能的经济原则”,就体现在它力图以最少的现有生物材料去捕获最充足的阳光,并通过光合作用力求制造最大量的全新生命材质,以进一步谋求更大的增殖发展。它们总是力求占领尽可能大的墙面空间,严格遵从“新条礼让旧枝”的古训,避免由于枝条间不必要的重叠而自损受光“截面”,减少对阳光的充分吸收。正是这种规避秉性使得满壁爬山虎别有一种疏离壮阔之美。
(8)实现完美的“天然合理”归根结底究竟靠的是什么?
(9)其实有时答案就在这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之中。爬山虎的每一根卷须,每一片叶子,其与生俱来的个体秉性往往就是决定其整体态势的最深层、最本原的因素。
(10)当卷须前伸,适值摸到空白处自然没有问题,若是触到一根已然存在的同株藤蔓,它又该如何运作?一种做法是遵从“先来后到”的和平法则规避而行,另谋出路。若是出路全堵,干脆自行收束,停止发展;另一种则是全然不避内斗,笃信“斗争哲学”,不择手段,无分内外,各方全凭实力奋争,谁赢地盘归谁(只要不使阴损毒招也算是“公平竞争”)。对“本是同根生”的植株群落而言,决定其整体格局的最终“分水岭”也许就横在这是“避”是“争”中间。
(11)对每一根卷须、每一片藤叶而言,也许善恶就在这一避一争之间,如老子所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爬山虎是幸运的,它身上没有恶的基因!
(12)粉墙之上爬山虎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壁世代和平的发展史,一部充满仁爱礼让的历史。望着这满壁友善谦和,仁爱克己的粗糙藤蔓,我深受感动,无数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居然在这面寻常粉墙上得到了映照。满壁线条深蕴着一种“天然合理之美”,一种终极“大善之美”。
(13)皇皇一壁爬山虎以最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所谓“天然合理”就是协调全员,确保每一个体的均衡受益,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体达到最大可能的经济原则。如是观之,“个体均衡受益”乃是达到“整体天然合理”的充分必要前提。
(14)最完备的合理不仅要植根于大善之中,而且还须渗透到每一最小单元,每一基本细胞当中,此即所谓“众善之门”!居众善之门,“善”会彼此相长,自行攀升,犹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寓众恶之门,“恶”会争相逐臭,自行膨胀,犹如污水素练不浸自染。
(15)呜呼,芸芸众善之门足胜百代贤主!
1.请简要解释第(2)段画线句的含义。
2.从上下文看,第(8)段“实现完美的‘天然合理’归根结底究竟靠的是什么”?
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0)段为例进行分析。
4.结合全文,赏析结尾一段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