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2.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D 2.A 3.D 4.(1)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2)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 本题D项,“难”的解释错误,应该是“责难、批驳”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膏泽斯民”为动宾结构,所以“民则”之间应该断开,排除C、D。“上大有为”为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3.本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D项,“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分析错误。本句只是表达了,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没有歉意。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窃”:“私下”;“交往”:“用心”。第二句关键点:“改其度”:“改变计划”;“度义”:“周密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西洋依靠“法”治理社会,我们依靠“人”。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说明了“礼”有时也是很“野蛮”的。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人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仿照划线句子另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

至亲在的时候,我们总是习以为常,以为一切的爱与付出都是理所应当。当他们走了,我们才猛然发现,父母的唠叨是多么悦耳,妻子的絮叨是多么动听,孩子的叫嚷又是多么可爱。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果时光可以流转,那些无关痛痒的吵嘴,那些不值一提的嫌隙,是否可以在一个深情的拥抱里冰释前嫌?

如果时光可以流转,(1)                                

如果时光可以流转,(2)                                 

当你拥抱的时候,请再用力一点;当你告别的时候,请再深情一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的______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每遇________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______;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举不胜举,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

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________,二者定能交相辉映、携手向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寂寂无闻  推陈出新  细微  汇合

B.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  式微  融合

C.寂寂无闻  革故鼎新  细微  汇合

D.鲜为人知  革故鼎新  式微  融合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大多都遭到了破坏

B.几乎没有人关注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C.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D.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创新和关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不只是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创新制作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

C.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更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查看答案

关于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B.借代: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杜甫)

C.对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晏几道)

D.比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与子之所共还家门

B.举酒客,诵明月之诗 举匏樽以相

C.扣舷而而和之

D.浩浩乎如冯御风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