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③越国以鄙远 ④函封之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吾得兄事之 ⑨道芷阳间行 ⑩素善留侯张良 ⑪项伯杀人,臣活之 ⑫ 秋毫不敢有所近
A.①④⑧⑨/②③⑥⑪/⑤/⑦⑩⑫/ B.①④⑧/②⑥⑪/③⑦/⑤⑨/⑩⑫
C.①③⑧/②⑥⑦⑪/④⑤⑨/⑩⑫ D.①③⑧⑨/②⑥⑪/④⑤/⑦⑩⑫
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卒起不意 ③进兵北略地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沛公不胜杯杓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⑪因击沛公于坐 ⑫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②③④⑥⑨ B.②⑤⑦⑧⑪⑫ C.①②④⑥⑧⑫ D.①②③④⑧⑨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其四)
(2)___________________,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3)___________________,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4)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5)离别家乡岁月多,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6)《论语》十则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十则中强调求知要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展西湖二首①(其一)
(宋)宋庠
绿鸭东陂②已可怜,更因云窦③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注)① 皇祐年间,宋庠贬官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完工后,他写下《重展西湖》二首以记其事。②东陂,指西湖的东部分。③云窦,指从山穴或山谷中涌流而出的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绿鸭”写水的色彩。东半湖绿波荡漾,水光粼粼,风景已经十分可爱了,“更因”承接上文,描写西半湖流云涌动,其风景更令人陶醉。
B.颔联凿通了东西两湖,鱼和鸟得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展尽”是个双关动词,既是说湖面开阔了,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无边;又是说诗人极目远眺,看到水天一色,胸怀顿觉开阔。
C.尾联作者抒情达意。古人称太守、郡守、刺史之类的地方长官为使君。这时宋庠正贬官许昌,为知州,故自称“使君”。
D.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感情,自然而含蓄。诗人的观察力比较细密,故状物、写景细腻传神。
2.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元素,字大朴,邢国公李密之孙。任侍御史,时杜亚为东都留守,恶大将令狐运,会盗发洛城之北,运适与其部下畋于北郊,亚意其为盗,遂执讯之,逮系者四十余人。监察御史杨宁按其事,亚以为不直,密表陈之,宁遂得罪。亚将逞其宿怒,且以得贼为功,上表指明运为盗之状,上信而不疑。宰臣以狱大宜审,奏请覆之,命元素就决,亚迎路以狱成告。元素验之五日,尽释其囚以还。亚大惊,且怒,亲追送,马上责之,元素不答。亚遂上疏,又诬元素。元素还奏,言未毕,上怒曰:“出俟命。”元素曰:“臣未尽词。”上又曰:“且去。”元素复奏曰:“一出不得复见陛下,乞容尽词。”上意稍缓,元素尽言运冤状明白,上乃寤曰:“非卿,孰能辨之!”后数月,竟得其真贼,元素由是为时器重,迁给事中。时美官缺,必指元素。迁尚书右丞。
元和初,征拜御史大夫。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及居位,一无修举,但规求作相。久之,浸不得志。见属官必先拜,脂韦①在列,大失人情。李锜为乱江南,遂授元素浙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元素少孤,奉长姊友敬加于人,及其姊殁,沉悲遘疾,上疏恳辞,从之。数月,以出妻免官。初,元素再娶妻王氏,石泉公方庆之孙,性柔弱,元素为郎官时娶之,甚礼重,及贵,溺情仆妾,遂薄之。且又无子,元素寝疾昏惑,听谮遂出之。妻族上诉,乃诏曰:“李元素病中上表,恳切披陈,云‘妻王氏,礼义殊乖,愿与离绝’。初谓素有丑行,不能显言,以其大官之家,所以令自处置。访闻不曾告报妻族,亦无明过可书,盖是中情不和,遂至于此。胁以王命,当日遣归。不唯王氏受辱,实亦朝情悉惊。如此理家,合当惩责。宜停官,仍令与王氏钱物,通所奏数满五千贯。”元和五年卒,赠陕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元素传》)
注:①脂韦:油脂和软皮。后因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
1.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B.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C.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D.自贞元中位缺/久难其人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耸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称人称名,称己称字,是古人基本的礼貌。
B.“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C.“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许多种,采用皇帝年号来纪年是其中一种。
D.“赠”,又可称作“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亚心胸狭隘,与大将令狐运不合,借洛城北面出现盗贼,诬陷令狐运,将其逮捕,同时抓了四十多人。并上报朝廷,皇帝信而不疑。
B.李元素明辨是非,主动申请仔细验察令狐运为盗之案。审查后将此案所囚之人全部释放。虽经阻挠,但执着坚持,案件最后真相大白。
C.李元素为官始清后庸,任御史大夫以后,并没有更好的成绩,只求按规矩做事,处世圆滑,曲意待人,让人们大失所望。
D.李元素对姐姐恩敬有加,对妻子王氏态度前后有差,后来听信别人的挑唆,休了王氏。妻子的族人告到朝廷,李元素被停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监察御史杨宁按其事,亚以为不直,密表陈之,宁遂得罪。
(2)元素少孤,奉长姊友敬加于人,及其姊殁,沉悲遘疾,上疏恳辞,从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得到慰藉的地方。
B. “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满腔愤懑的感情。
C. 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
D. 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
2.文章第⑩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