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祭十二郎文(节选)韩愈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

    (二)祭十二郎文(节选)韩愈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岁,请归取其孥         止:留居

B.汴州,汝不果来         去:离开

C.汝之纯明而不蒙其泽乎     克:能

D.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比:等到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年十九,来京城    庭中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B.将成家致汝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C.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无忘乃父之志

D.东野云,汝殁六月二日    苦为河伯娶妇,故贫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京师后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

B.文章第二段,作者陈述了自己未老先衰的情景,抒发了生命短暂的感慨。

C.作者抒发了当噩耗传来时,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话语好像从肺腑中沛然流出,几个语气词的使用使悲伤的情感达到高潮。

D.作者竟无法确切知道自己侄儿的死因、死期,也无法确定他们两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再次表达了自己内心无以复加的悲痛。

4.翻译下面句子

⑴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⑵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⑶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1.D 2.B 3.B 4.(1)我不能离开,你又不肯来,我担心我早晚死去,你就要忍受无穷的忧伤。 (2)何至于又劳您赠给我礼品呢,我更加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您了。 (3)所以我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能使它硕大茂盛;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不能使它结果早并且结得多。(加点词语为翻译的关键词)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A项,句意是:留居了一年,请求回去接儿女。止:留居 B项,句意是:我离开汴州,你没有来成。去:离开。 C项,句意是: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克:能够。 D项,句意是: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比:近来。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句意分别为:“我十九岁,初次来到京城。”“庭院之中,一开始是篱笆,后来变成墙,一共变化了两次。”“始”都是副词,前者意为“初次”,后者意为“开始”。 B项,句意分别为:“将安置好家去接你。”“丢失了羊再补羊圈,不算晚。”“而”均表承接关系。 C项,句意为:“是真的是这样吗?还是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其”分别为连词和副词。 D项,句意为:“韩东野说,你在六月二日去世。”“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以”均为介词,但前者引出时间,后者引出原因。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B项,“抒发了生命短暂的感慨”理解错误。第二段说自己未老先衰,怕自己去世之后,让十二郎独留人世,但十二郎却早夭,让自己不能接受的遗憾和悲痛。 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中,去:离开。旦暮:早晚,指时间短。戚:忧伤。 (2)中,更:又。辱:因某种做法使对方受辱,客气话。馈遗:馈赠,动词作名词,赠送的礼物。不才,谦辞,称自己。益:更加。何以:宾语前置,拿什么。 (3)害:妨碍。硕茂:使动用法,使它硕大茂盛。 耗:损耗。早、蕃:使动用法,使它结果早并且结得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报刘一丈书(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上下相孚①,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②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③,以此长不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注释] ①孚:信任。  ②刺:名片。③褊衷:狭窄的心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公倦,客矣                     谢:谢绝

B.然后命吏纳之,则又拜             再:两次

C.官人幸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     顾:回头看

D.以此长不悦于长吏                 见: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不忘老父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B.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入之    余扃牖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间道经门,则亦掩耳闭目    无意于人世矣

D.“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    吾一日长乎尔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作者对长者“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的称赞深表感谢,同时,又谦虚地表示自己做得还很不够。

B.“相公(权者)”气焰赫赫,贪污纳贿却又骄横虚伪,他是黑暗势力的代表。作者着重刻画他的傲相、伪态。

C.“守门人(门者)”狐假虎威,敲诈勒索,是一个贯会仗势诈钱的狗腿。对求进者是千方的刁难,神气得不得了。但是一得到银子盛怒全消。

D.本文的形象性和讽刺性很突出。画出了官场现形记的漫画,展示出一个上骄下谀的群丑图。“干谒求进”的典型化情节,突出了官场的实质,达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  斋

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2007/2,有删改)

1.根据文意,给“书斋”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2.“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的历史传统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背影,随处可见、有的背影众志成城,有的背影形只影单,有的背影鹏程万里,有的背影日薄西山……或许不是每一个背影都令人振奋,也有背影会让人孤寂落寞,感慨万千。

前行者的眼中,从来看不到自己的背影,看到的只是漫漫前路和无限可能,而他们的背影,则是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背影记载着深情,记录着岁月,承载着梦想,但背影很容易就被人遗忘。因此,我们应该去发现背影。分享背影,追寻背影里的故事和情义。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请联系现实,表达自己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有三个人,分别姓刘,姓王,姓陈,三个人的六种职业是作家、音乐家、美术家、话剧演员、诗人和工人,同时还知道以下事实。请根据以上提示,推断三人分别兼有哪两种职业。

A.音乐家曾经对工人谈过古典音乐的欣赏

B.音乐家出国访问时,美术家和姓王的曾去

C.工人的爱人是作家的妹妹

D.作家和诗人曾经讨论过“百家齐放”的问题

E.美术家曾与姓刘的看电影

F.姓陈的善下棋,姓刘的和那作家跟他对弈时,屡战屡败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五处并修改。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大量全国各地重大天气新闻。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