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线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落日怅望 马戴①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

阅读线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①马戴:唐代诗人,他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诗擅长五律,内容多身世之叹,终是晚唐风貌。

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眼前之景起兴,见到孤云和归鸟在空中自由地飞动,写出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B.颔联写诗人滞留他乡久未归,突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苦闷之情。

C.本诗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为一体。

D.此诗语言简洁凝练,遣字用词非常传神,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蕴。

2.诗歌的第五、六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哪些情感?

3.本诗与《春夕》一诗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1.A 2.景物:微阳、乔木、秋山。感情:①因夕阳落山、时光流逝而引发的迟暮之感,年华老去的感伤。②抒发了诗人在落日时分产生的思乡之情。 3.这两首诗在结构方面的特点都是情景分写,层次分明。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春夕》的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A项,“首联由眼前之景起兴,见到孤云和归鸟在空中自由地飞动,写出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中“写出诗人的兴奋和喜悦心情”错误,首联“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意为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眼前景物触发了诗人的乡关之思。所以应是“见到孤云和鸟儿都各自回家了,引起诗人对自己难以归家的悲凉的身世之感”。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景物形象和分析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先结合注解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再对诗歌内容准确把握、正确理解,接着把握并能概括出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进而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本题有两问,先找出诗歌的第五、六句写了哪些景物,再赏析作者抒发的情感。诗歌颈联“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意为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蕴含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微阳”即斜阳、“乔木”即高大的树木、“秋山”点明季节,落日能引发诗人迟暮之感,能让游子产生思家念乡之情。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 3.本题考查梳理诗歌结构层次的能力。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着眼于全诗,在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属于哪种结构形式。 本题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在总体上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情景分写,景与情交错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发展,先是第一联写景“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意为用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第二联抒情“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意为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由眼前之景触发了诗人的乡关之思。继而是另一组情景交融,第三联写景“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写景由近到远,层次分明,意为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第四联抒情“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意为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迟暮之感。诗歌结构前半景后半情,层层递进,有曲达其意的好处。 《春夕》的前四句写景“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溪水流走,花儿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往事如梦,离家万里,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树枝上杜鹃在凄厉地啼叫。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意为家乡的来信长年断绝,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五湖的风景又有谁来与我争抢呢?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据以上分析,这两首诗在结构方面的相同点都是情景分写,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过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赏菊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的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名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2.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这首诗尾联与曹植《情诗》的九、十两句都采用典故,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故国之思。这里取其伤感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这里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用手法一致。

C.久、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D.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2.这首诗第二联中的“潜”“薄”二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妙在何处?

3.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