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各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

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各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逄。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反”。②晓钟:报晓的钟声。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相聚时间、地点,通过对满月、千重夜色的描写,营造了凄清、苍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B.颔联“翻疑梦里逢”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竟怀疑是在做梦,表现了诗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心中充满不安。

C.尾联中“长”字用得好,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诗人流离漂泊的痛苦。

D.末句“畏”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不忍分离的情景,意境悠远,语短情长。全诗语言精练,对仗工整,情景结合,意蕴凄美,感人至深。

2.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中“江南会”和《不遇咏》中“百人会”的“会”字的意义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B 2.颈联通过描绘乌鹊被瑟瑟的秋风惊动,秋虫在露水打湿的草丛中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清。本诗颈联形象准确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3.“江南会”的“会”指的是与同乡的聚会,表达了偶遇的惊喜之情;“百人会”的“会”指的是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表达了不被重用的失意之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颔联‘翻疑梦里逢’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竟怀疑是在做梦,表现了诗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心中充满不安”中“表现了诗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心中充满不安”错误,这里写的是在他乡与好友相会,怀疑自己是在做梦,突出一种内心的惊喜之感,应该是“惊喜交集”。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进而分析出作者的情感。 颈联“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风枝、鹊、露草、寒虫,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渲染出悲凉沉寂的氛围。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由“惊”“泣”可体会出作者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夜的凄凉、沉寂,从而烘托了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怀乡思亲的悲凉心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结合具体的诗句和注释,解释词语的不同的语境意义,再进一步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本题要求分析本诗中“江南会”和《不遇咏》中“百人会”的“会”字的意义有何不同。 本诗中“江南会”的“会”指的是与同乡的聚会,“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逄”,意为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安相聚,却令大家怀疑,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感情真挚,笔底传神。这次与同乡的聚会,表达了作者偶遇的惊喜之情; 《不遇咏》中“百人会”的“会”指的是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第三句“百人会中身不预”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运用典故形象地点明了自己“不遇”的主题,抒发了作者不被朝廷重用的失意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注)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②肯:岂肯。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

B.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

C.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

2.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

3.本诗与《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下列对于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无尘”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诗人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他山行之中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C.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之情。“谁作主”两句一问一答。“人”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

2.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本诗与《落日怅望》两首诗的首联在全诗作用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线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①马戴:唐代诗人,他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诗擅长五律,内容多身世之叹,终是晚唐风貌。

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眼前之景起兴,见到孤云和归鸟在空中自由地飞动,写出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B.颔联写诗人滞留他乡久未归,突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苦闷之情。

C.本诗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为一体。

D.此诗语言简洁凝练,遣字用词非常传神,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蕴。

2.诗歌的第五、六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哪些情感?

3.本诗与《春夕》一诗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过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赏菊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的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名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2.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这首诗尾联与曹植《情诗》的九、十两句都采用典故,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故国之思。这里取其伤感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这里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用手法一致。

C.久、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D.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2.这首诗第二联中的“潜”“薄”二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妙在何处?

3.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