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某家报纸曾给读者出了个讨论题:这个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最简短的是作家切斯特顿平静地回答——亲爱的先生们,在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这几天中国文博界热议的话题。我国以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距今约5000年,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用一系列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连同对夏以前的许多新发现,这些成果已足以让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走得更远。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5个字。
北极地区是海冰的世界。①________________,也有从陆地上冰冻的河流和冰川破碎入海的淡水冰。海水形成的冰千奇百怪,可能绵延上百公里,也可能支离破碎成不同形状,而淡水冰的代表就是冰山,它们造型各异,既是海上美丽的风景,②____________,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就是它们的“杰作”。③_________,也有可能在我们的眼前游弋,比知我国北部海域的近海,每年冬季都会出现规模不等的海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①______,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怀,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②______。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义,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③______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正如鲁迅所说:“有民魂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④______( )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⑤______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1.依次填入文中①一⑤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黄钟大吕 | 星火燎原 | 而是 | ”。 | 衍化 |
B | 九鼎大吕 | 薪火相传 | 更是 | 。” | 衍化 |
C | 黄钟大吕 | 薪火相传 | 而是 | 。” | 演绎 |
D | 九鼎大吕 | 星火燎原 | 更是 | ”。 | 演绎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B. 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 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 那些精巧的技艺、瀚浩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____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___”,想要登仙而去。
(2)《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先后弹奏《霓裳》《六幺》的过程,其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弹奏的神态和动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宋]刘克庄①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②,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③处。
(注)①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他一生仕途坎坷;②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③黄花: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首二句以“跳丸”“脱兔”为喻,写出了时光流逝之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B.“登临不用深怀古”用明确的语言告诉读者,本词在内容上并非登高怀古之词。
C.“老矣征衫”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征衫”已残旧破损,又写出词人已近暮年。
D.本词上阕主要抒写登临牛山的感慨,下阕抒写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的心绪。
2.“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词的绝妙之句,试从内容、手法、情感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