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前赤壁赋》一文,完成各题。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阅读《前赤壁赋》一文,完成各题。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赋是一种__________的文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纵一苇之所_______      (2)歌而和之_______

(3)正襟坐而问客_______    (4)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名成前,德垂于后

B.举匏樽相属                   余与四人拥火

C.侣鱼虾友麋鹿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D.凌万顷茫然                   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

B.浩浩乎如虚御风

C.以近,则游者众

D.不似末之在于马体乎

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7.本文在遣词用句方面常用“对比”结构,请从文中任举一例,简析其表达作用。

 

1.赋是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体。 2. 如:到,往 倚:循,依 危:端正 适:享用 3.B 4.C 5.(1)能使深渊中的蛟龙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悲泣。 (2)如同蜉蝣在广阔的天地间寄托短暂的生命,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不可计量。 (3)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哪怕一分一毫也不可以求取。 6.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首段写主客泛舟赤壁,饮酒赋诗,由清风明月抒发超然之乐;二三段写箫声悲咽,由历史人物的兴亡,写面对现实的悲伤:四五段纵谈“变”与“不变”的哲理以释怀,表达放纵山水的旷达情怀,最终由悲而转乐。 7.如“盈”——“虚”、“消”——“长”、“物”——“我”等字词的对比;又如“一纬”——“万顷”、“沧海”——“一粟”等短语对比;又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在句子上的对比。对比结构可以使景物特征鲜明,文章意境全出,情感表达深刻。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除了熟记书下作家作品介绍之外,还要靠平时的积累。本题是对“赋”这一文体的考查。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本题注意“如”是动词,到,往;“倚”循,依;“危”在这里可根据前面的“正”来推导出使“端正”的意思;“适”是通假字,通“食”是“享用”的意思。 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B项,都是目的连词,来; A项,分别是:表被动,被;介词,在; C项,分别是: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D项,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故选B。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本题是对通假字的考查。 A项,属,通“嘱”劝酒; B项,冯,通“凭”乘; D项,豪,通“亳”毫毛。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使……哭泣;幽:幽深;嫠妇:嫠妇。第二句得分点:寄:寓托;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于:介词,在;渺:小;沧海:大海。第二句得分点:且夫:连词,表示进一层,况且,再说;主:主宰者;苟:如果;虽:即使。 6.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题干要求分析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作者的思想由“乐”到“悲”,又以“乐”(旷)作结的演变过程。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7.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本题是对对比手法的考查,题干要求“本文在遣词用句方面常用“对比”结构,请从文中任举一例,简析其表达作用”,注意“遣词用句方面”的限制,如“盈”——“虚”、“消”——“长”、“物”——“我”等字词的对比;又如“一纬”——“万顷”、“沧海”——“一粟”等短语对比;又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在句子上的对比。对比结构的作用可从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情感表达深刻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王维,字________,与孟浩然同为盛唐___________诗派代表。

2.以下对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中的“桂魄”指的是月亮,月亮升起,秋露初生,本句点出了秋季这一时令。

B.本诗第二句写虽已秋凉,但主人公却无心更换夏衣,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忧伤之情。

C.本诗第三句描写主人公长夜弄琴的情景,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表现了寂寞难寝的心绪。

D.全诗紧扣标题“秋夜”,营造了一种欢快与孤清交织的氛围。

3.联系全诗,赏析本诗末句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特色。

 

查看答案

(1)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5)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②“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③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④“有人来。”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滚开!”

⑤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⑥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房主人从呆愣中酲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⑦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⑧“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⑨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根据文意,下列用作本文的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冬夜

B.雪花

C.雪夜

D.夜梦

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

3.文中第②节中对老夫妇俩在火盆边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描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做简要的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篇幅虽短小,但情节曲折离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品的结局,给人突然转变的奇特感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文中老人全部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却始终没有从失去儿子的悲伤中摆脱出来,本文通过老人的对白表现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C.文章对雪景的淡出淡入的处理贴切自然,并通过朴素平淡的语言来凸显深情。而自然平淡的语言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读来如临其境。

D.文中老夫妇异乎寻常的行为举动,深藏着老夫妇的内疚之情和作者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5.文中首尾两处划线的句子都是对雪花的描写,请分别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删节)一文,完成各题。

(1)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3)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4)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5)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宇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都时刻准备着将它那万千声音和形式掩盖下的同一性体验。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6)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界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呜。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已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无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谰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1.本文的作者全名是_____________

2.第(1)段中,作者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3)段中说当今为数甚多的年轻人有些轻视书籍,对其原因的分析,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他们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

B.他们觉得读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还要动脑筋,太辛苦。

C.他们觉得少读一点书,多到现实的很多场所参加活动,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

D.他们觉得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4.根据第(6)段,说说世界各民族的经典杰作具有怎样的共同性?

5.根据文意,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概括阐述阅读经典杰作需要注意的方面。

6.下列关于本文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证从自己的读书体会出发,语言亲切自然,富有哲理且充满感情。

B.本文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论述观点,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C.本文论证引用了大量鲜活的读书事例,增强了说服力。

D.本文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