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几年后被划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几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回忆初拾编辑行当时说:“一下班,许多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一面浏览李慈铭在京中的行踪,一面细阅其所读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各类杂书,并在有关处夹入纸条,预备第二天上班时抄录,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来吃。
20世纪80年代,学界有些冷清,傅璇琮先生却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中文译稿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乍暖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中国诗学大辞典》等皇皇巨著。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望,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璇琮善于调整心态,利用时间,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他能潜心文章,以读书为业,并从中体会到快乐。
B.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独辟蹊径,发当时学人之所未发,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新的层次。
C.《学林漫录》中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是朋友间促膝而谈后才写成的,亲切可喜。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与学生来往平易谦和,总是乐呵呵,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璇琮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有些冷清的学术界接二连三地发表重要著作,与他当编辑时下过苦功夫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B.傅璇琮非常欣赏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他推进了此书的问世,顺应了当时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的潮流。
C.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思是赞美他主编了大量高质量的书籍,为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傅璇琼回归大学讲坛后在清华开设课程,盛况空前。这体现了大家对傅先生学术水平的认可,也能体现大家对他的崇敬。
3.傅璇琮这辈子干了哪三件事?干的怎么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秦国的甘戊出使齐国,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只是一个小小的阻隔,你尚且不能自己渡过去,还能到君主那里去游说吗?”甘戊回答说:“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可以叫他们带兵打仗;骐骥这样的好马,能够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捕老鼠,还赶不上一只小猫;干将可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木匠用它做木工活,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现在用船桨划船,让船顺着水势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游说各个小国大国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阅读《前赤壁赋》一文,完成各题。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赋是一种__________的文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 (2)倚歌而和之(_______)
(3)正襟危坐而问客(_______)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B.举匏樽以相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D.凌万顷之茫然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7.本文在遣词用句方面常用“对比”结构,请从文中任举一例,简析其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王维,字________,与孟浩然同为盛唐___________诗派代表。
2.以下对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中的“桂魄”指的是月亮,月亮升起,秋露初生,本句点出了秋季这一时令。
B.本诗第二句写虽已秋凉,但主人公却无心更换夏衣,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忧伤之情。
C.本诗第三句描写主人公长夜弄琴的情景,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表现了寂寞难寝的心绪。
D.全诗紧扣标题“秋夜”,营造了一种欢快与孤清交织的氛围。
3.联系全诗,赏析本诗末句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特色。
(1)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5)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②“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③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④“有人来。”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滚开!”
⑤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⑥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房主人从呆愣中酲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⑦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⑧“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⑨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根据文意,下列用作本文的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冬夜
B.雪花
C.雪夜
D.夜梦
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
3.文中第②节中对老夫妇俩在火盆边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描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做简要的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篇幅虽短小,但情节曲折离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品的结局,给人突然转变的奇特感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文中老人全部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却始终没有从失去儿子的悲伤中摆脱出来,本文通过老人的对白表现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C.文章对雪景的淡出淡入的处理贴切自然,并通过朴素平淡的语言来凸显深情。而自然平淡的语言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读来如临其境。
D.文中老夫妇异乎寻常的行为举动,深藏着老夫妇的内疚之情和作者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5.文中首尾两处划线的句子都是对雪花的描写,请分别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