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爸,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大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爸,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普通话”与茹志鹃《百合花》小说中的“百合花”都具有象征意义,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B.文章通过记叙山水在城市生活出门转悠因不会讲普通话而迷路的事,告诫青年人陪伴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具有时代意义。

C.本文以倒叙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以插叙补充山水年青时的遭遇,丰富小说内容,多种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D.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听到儿子要送自己回老家时“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写出了山水对家乡生活的向往。

2.你认为山水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哦,香雪》中那开进台儿沟的火车是新生事物,本文中的“普通话”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请概括香雪、山水以及榔头叔对新生事物的态度,并结合文本内容给现在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一条建议。

 

1.C 2.山水的儿子是一个善解人意、孝顺的人。 作用:①正因为山水的儿子的孝顺,才把老人接到城里,才有了“请说普通话”这一事件,从而更能衬托出山水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②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③正是有了山水儿子是对山水年轻时遭遇的补充叙述,才让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合情合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3.对新生事物的态度:香雪:香雪内心很迫切地要接受新事物,但在接受新事物时又有些犹豫。②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③榔头叔是一个对新生事物持排斥、嘲讽态度的农民形象。 建议:对新生事物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嘲讽,更不能打击。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本文以倒叙开篇”是错误的。本文故事的结局为山水老人的儿子要送山水老人回老家,而不是老人迷路并问路的情节,因此本文的结构并不是倒叙。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次要人的形象以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过文章的情节或对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概括,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从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角度来答。本文中山水老人的儿子虽不是山水老人亲生的,但是不放心老人自己在家就把老人接到城里,然后老人因不会说普通话而不愿意待在城里,于是把他给送回老家,从而体现了山水老人儿子的孝顺。通过对山水老人儿子的描写,从而衬托出了山水老人对于普通话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丰富了老人的形象。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本文运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山水老人儿子的回忆补充了对山水老人年轻时的遭遇的描写,交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了老人性格形成的原因,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把握文章情节,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形象,在进行个性化解读时要立足文本,尊重客观现实,能自圆其说。《哦,香雪》中写到台儿沟因列车停留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姑娘们先是看火车,然后开始和车上的乘客做买卖,作者特别写了香雪的表现,“看火车想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这表明香雪内心很迫切地要接受新事物,但在接受新事物时又有些犹豫。本文中山水年轻出去当兵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明了山水能够接受新的事物。在因为普通话被退伍、退亲之后,山水再也不敢说普通话,说明了他没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到年老时,山水成为了融入不进大城市的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而榔头叔对年轻时山水叔的普通话极尽嘲讽,甚至对山水叔的普通话起了打击作用,所以榔头叔是一个对新生事物持排斥、嘲讽态度的农民形象。所以在乡村振兴时我们要对新生事物有包容之心,建议必须围绕对新生事物的态度和做法来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几年后被划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几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回忆初拾编辑行当时说:“一下班,许多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一面浏览李慈铭在京中的行踪,一面细阅其所读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各类杂书,并在有关处夹入纸条,预备第二天上班时抄录,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来吃。

20世纪80年代,学界有些冷清,傅璇琮先生却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中文译稿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乍暖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中国诗学大辞典》等皇皇巨著。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望,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璇琮善于调整心态,利用时间,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他能潜心文章,以读书为业,并从中体会到快乐。

B.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独辟蹊径,发当时学人之所未发,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新的层次。

C.《学林漫录》中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是朋友间促膝而谈后才写成的,亲切可喜。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与学生来往平易谦和,总是乐呵呵,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璇琮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有些冷清的学术界接二连三地发表重要著作,与他当编辑时下过苦功夫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B.傅璇琮非常欣赏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他推进了此书的问世,顺应了当时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的潮流。

C.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思是赞美他主编了大量高质量的书籍,为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傅璇琼回归大学讲坛后在清华开设课程,盛况空前。这体现了大家对傅先生学术水平的认可,也能体现大家对他的崇敬。

3.傅璇琮这辈子干了哪三件事?干的怎么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秦国的甘戊出使齐国,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只是一个小小的阻隔,你尚且不能自己渡过去,还能到君主那里去游说吗?”甘戊回答说:“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可以叫他们带兵打仗;骐骥这样的好马,能够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捕老鼠,还赶不上一只小猫;干将可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木匠用它做木工活,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现在用船桨划船,让船顺着水势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游说各个小国大国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查看答案

阅读《前赤壁赋》一文,完成各题。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赋是一种__________的文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纵一苇之所_______      (2)歌而和之_______

(3)正襟坐而问客_______    (4)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名成前,德垂于后

B.举匏樽相属                   余与四人拥火

C.侣鱼虾友麋鹿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D.凌万顷茫然                   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

B.浩浩乎如虚御风

C.以近,则游者众

D.不似末之在于马体乎

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7.本文在遣词用句方面常用“对比”结构,请从文中任举一例,简析其表达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王维,字________,与孟浩然同为盛唐___________诗派代表。

2.以下对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中的“桂魄”指的是月亮,月亮升起,秋露初生,本句点出了秋季这一时令。

B.本诗第二句写虽已秋凉,但主人公却无心更换夏衣,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忧伤之情。

C.本诗第三句描写主人公长夜弄琴的情景,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表现了寂寞难寝的心绪。

D.全诗紧扣标题“秋夜”,营造了一种欢快与孤清交织的氛围。

3.联系全诗,赏析本诗末句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特色。

 

查看答案

(1)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5)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