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信息化与智能技术...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信息化与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碎片化知识的泛滥,使人们沉溺于被动接受的思维惯性,而这似乎正在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信息时代的坚守 1952年,美国记者柯丽芬拿出她用性命拍到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想寄给一位中国友人。这些照片被装进厚厚的信封里,由邮车将其送到海关口,被工作人员装上船后经过漫长的漂流,转交给中国政府,再由当地信差统一分发,最后才送到那位友人手上。历时一个月,照片早已泛黄,然而惨烈的画面却使人深深的悔恨与反思。 2014年,央视著名篮球女神刘语馨在微博上发了几组身穿球衣的照片,后来这些球衣所属的球队在世界杯上无一例外的的都输了。于是网友们翻出这些照片,在大呼神奇之际,也将这些照片不断转发。“乌贼刘”的名号一夜之间响遍天下,她的照片也被登在多家娱乐杂志上,传到世界各地。 过去的日子里,人们想要照像,要请一位专业的师傅,还需要一台大大的照相机。照片得先在漆黑的地下室经过药水浸润后才能影印出来;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人们用手机,用相机,随手一照,回去后便能发到网络上,于是大家都知道了你今天吃了什么,或者你买了什么新的衣服之类。 总可以看见老一辈的人没事坐在阳台上,翻看过去的相册。他们用满是皱纹的手轻轻拂拭着早已泛黄的画面,心中涌现出来的,是对回忆的怀念,和对岁月的感慨。照片不多,然而每一张都包含着一位老人在那段贫穷年代里的坚持与守望。然而现在的照片变成了彩色,社交网络让分享变得更容易。有人拍自己、拍豪车、拍别墅,放在微博上炫耀;一些“正义人士”不惜干些偷鸡摸狗之事,抓拍那些贪官腐败的画面,然后上传网络去举报……形形色色的照片,却早已失去了当初带给人的那种感动。 记得采访世界杯的记者对今年打破最多进球纪录的德国射手克洛泽有这么一段描述:在没有球队训练或是其他活动的情况下,克洛泽每个周末都会回家陪自己的亲人。他很少用推特和那些电子产品来打发无谓的时光。做不到往高层次的方面去联想,但我周围的,一些住校、每个周末去网吧长期不给家里甚至是打一个电话的人,一些长年奔波在外、一年难得回来吃顿饭的人,一些与同学相处融洽、接父母电话时却像是吼欠债的人……信息时代的他们,或许是玩转科技产品的佼佼者,然而在他们心中,那块对家庭羁绊、对爱、对那些珍贵感情的坚守之地,却早已像老照片一样褪色。 我做不到像克洛泽那样为国家在世界杯上征战,然而每当我有空的时候,我可以放下手机,关掉微信的页面,换一身休闲装,回到家里陪亲人聊天,度过一个充实的下午。人类最伟大之处不在于力量,而在于他们富有感情。科技的便利冲淡了人们对珍贵回忆的执着与追求,然而我们却可以去坚守,一如伟人的不懈努力。重视起、回忆起那份最重要的回忆、最令人深刻的感情,是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救赎。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两个大句子,第一个句子写的是信息化的“利”:“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第二个句子写的是信息技术的“弊”:“碎片化知识的泛滥,使人们沉溺于被动接受的思维惯性,而这似乎正在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本次作文是围绕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利弊来写。具有思辨色彩。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然而,生活在高科技时代,人们往往只顾享受便利,感悟其中的乐趣,而常常忽视了物极必反,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做了信息技术的奴隶,甚至成为受害者。解读这则材料,要以科学审慎、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审视,不可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第一,信息技术给人带来的“利”。如有了手机,人们可以聊天、购物,甚至视频对话,视通万里,无所阻隔;有了机器人,就可以给航天飞机贴防热瓦,完成危险位置的长时间焊接;有了火箭,人们就能更多地了解了地球,使中国5000年来的飞天梦变成了现实。真可谓:科技成就梦想;科技推动了人类进步;高科技为现代生活插上腾飞的翅膀。第二,信息技术给人带来的“弊”。无论是环境污染造成物种灭绝还是人身安全失去保障,无论是淫秽消极言论的传播还是网络诈骗,都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可以说:信息技术威胁着人类安全;网络使人们的隐私暴露无遗;高科技,要说爱你不容易;都是网络惹的祸;注意网络安全。第三,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单纯地肯定或否定都是不严密的,面对信息技术,关键看人们如何应对和运用,要学会变弊为利,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从这个角度,我们要懂得:不做数据的奴隶(不做简单低头族);趋利避害,让高科技更好造福于人类;便利亦可带来不便;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世界是辩证的。 参考立意: 1、信息技术使人们获取知识方便快捷,推动人类进步; 2、信息技术使人们过度依赖,威胁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3、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要合理利用,使它造福人类。 结构示例:题目是《信息时代的坚守》。第一段写1952年,美国记者柯丽芬邮寄南京大屠杀的照片给中国朋友,历时一个月。第二段写2014年,央视著名篮球女神刘语馨的照片被登在杂志上,传到世界各地。第三段写过去照相多么艰难,现在照相、传播非常快捷。第四段将老人翻看相册与社交网络的自拍、举报等进行对比,感慨形形色色的照片,却早已失去了当初带给人的那种感动。第五段写德国射手克洛泽很少用电子产品,每个周末都回家陪伴亲人,对比现在的学生对待家人的冷漠,感慨信息时代的他们,或许是玩转科技产品的佼佼者,然而在他们心中,那块对家庭羁绊、对爱、对那些珍贵感情的坚守之地,却早已像老照片一样褪色。第六段,写自己的做法与感受,重视起、回忆起那份最重要的回忆、最令人深刻的感情,是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救赎。 参考素材: 1、在如今这个如此庞大的信息社会,许许多多人的生活如碎片一般飘逸,遨游在这个信息时代必定是繁忙的,无论是社交,音乐,直播,运动都被信息社会所串联着,这个世界仿佛因为它的出现被压缩了一般…… 当一个老人醒来时也拿起了iPhone7,仿佛也适应了这信息时代,他看着新闻,但他的内心其实还是喜爱那富有古代气息的报纸,老人也懂得了在网上买菜,以前菜市场那繁忙的场景已全然不见。购物也不会去超市,老人默默地打开了“淘宝”,买上了大豆油,牙膏等家庭用品。 当一个成年人醒来,第一件事那就是拿起手机,查看早上的新闻或与朋友交流,这是多么的繁忙,工作时电话打个不停,有时候还会出现“您好,您所拨的电话正在通话中。”但他们貌似已经习惯了这种碎片化的生活,用空余的时间拿起耳机,听着舒缓动听的音乐,看着幽默风趣的电子书。收音机和图书已被现在愈发先进的设备所淘汰,舍弃。 当一个学生醒来,看看手机了解同学们的内心世界,看着“朋友圈”,学生们再也不会被距离所约束,交流可以使友情变得更加亲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当然自从手机开始遍布了世界,学习也慢慢地不稳定,往往父母会将手机没收,这相当于将这友情的纽带切断。人们自己内心的空洞是需要互相填补的,不能因为手机而耽误,所以说在面对面建立友谊也是很重要的。 当一个老师醒来拿着iPadmini,查找试卷的答案。顺便从“饿了么”点了一杯温暖而又提神的一杯咖啡和一份火腿三明治,自从有了手机时候再也不需要人们起早贪黑地买早饭,只需要动动手指,早餐就到了你家门口,既方便又有折扣,何乐而不为呢?老师用娴熟的经验一边帮学生批改着试卷,一边吃着暖心的早饭,从“滴滴打车”叫了一部出租车,快速而又匆忙地赶往学校。 信息时代有利有弊,有时你会因为它你不再注重学习和工作,有时你觉得有它十分方便,信息时代就是为了方便快捷而设计的,你要善用它,即使你觉得它把你的生活改变了,渐渐地变成了碎片化的生活,可你无法不再依赖它,注重它吧! 有效利用信息时代,可以造福人类!所以勇敢地放开双手,使你那梦想展翅高飞! 2、山海可平否 李白很郁闷。 今日趁春未老,子规仍栖于杨树,目睹那命本不该就此回落尘土的花附上细细的斜风散入巷尾,有如立于三尺红台吹万事地啼鸣。又恰逢友人远去遥过五溪。如此又可增一首传世绝唱。再一翻看文坛热搜及一江春水似的粉丝留言,又禁不住苦笑。 自己送友的风声不知被谁安放在了时下流行的5G网络中央,借着动力蔓延开去,以致连照面都没来得及打,就以光速冲入马车躲避蜂拥而至的粉丝、端砚举纸的记者。休要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那般妍丽的景致,李白怕是连愁心都寄不到明月了。 无奈地斜倚在车厢壁,全程颠簸惊险可谓行路难。他本是极喜欢用网络一展才华的,只是现今越发达,也越令他难堪,怀想起墨香一缕萦绕梅开二度的时代,喟然而自叹:“这可是为良方?” 白居易也很难熬。 在悲恸与深情的煽动下挥笔而就的《梦微之》关注度高得令人瞠目,除了对他笔法的赞赏,网络上不乏微之兄黑粉的谴责,更有吃瓜群众分两派互撕,颇有当年战国群雄逐鹿中原的气魄。“名侦探”又开始从二人书信诗文中下手,寻找蛛丝马迹或是随意掐造些幻想,致力于“元白”圈建设。 这哪里是“居易”,简直气到想改名。 白居易抛开消息来源,却抛不下现状与思想负担。他独自举着一杯清酒坐下,这世道溅得他一身尘灰,窗棂外飘起零落的雪花。《梦微之》寄的是他与元稹共骑青骢马的洒脱,也是记忆里君独埋泉下泥销白骨的凄凉。如果这曲解真是信息时代惹的祸,他情愿追寻竹林七贤的脚步隐居打铁,学庄子冷眼看世界,又怎消这般孤惘。 《千里江山图》火得一塌糊涂,王希孟是否还是守着丹青直到十八岁长辞,又是否会起一片虚假的长吁短叹;《滕王阁序》终成名篇,耸立的楼阁是否会遍布初唐及至后代留下的痕迹“吾至此一游”;遭受贬谪的迁人是否会因杂说不一而受举世之非,谪损之路愈发痛苦漫长······ 如果信息技术未让古风的隔世美好更上重楼,就休要“欲赋新词强说愁”。无地遁形的压迫感也让人欲说还休,仍旧是人才埋于世,恶人横行至,礼教禁于思,西洋不裁量。 信息时代,个人难在,或古或今,定律不改。若有信息隔山海,网络皆可将其平,只愿此平非彼夷,风流常驻难。 大川汪洋,可平必平,不可平者,勿动分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渭

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燐。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

B.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

C.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

D.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

4.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孝序,字逢原,泉州晋江人。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监泰州海安盐仓,因家泰州。累官至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过阙,与蔡京论讲议司事,曰:“天下之财贵于流通,取民膏血以聚京师,恐非太平法。”京之。时京方行结籴、俵籴之法,尽括民财充数,孝序上疏曰:“民力矣。民为邦本,一有逃移,谁与守邦?”

②京益怒,遣御史宋圣宠劾其私事,追逮其家人,锻炼无所得,但言约日出师,几误军期,削籍窜岭表。遇赦,量移永州。京罢相,授显谟阁待制、知潭州。复以论徭事与吴居厚不合,落职知袁州,寻复职,再知潭州。

道州人叛,乘高恃险,机毒矢下射,官军不得前,于两山间仆巨木,横累以守。孝序夜遣骁锐攀援而上,以大兵继进,破平之。进显谟阁直学士,迁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缮修城池,训练士卒,储峙金谷,有数年之备,金人不敢犯。

④高宗即位,升延康殿学士,召赴行在。既而青州民诣南都借留,许之。

⑤先是,临朐土兵赵晟聚众为乱孝序付将官王定兵千人捕之失利而归。孝序责以力战自赎,定乃以言败卒,夺门斩关入,孝序出据厅事,瞋目骂之,遂遇害,年七十九。城无主,遂陷。后赠孝序五官,为光禄大夫,谥威愍。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二,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京____________

(2)民力__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锻炼无所得________

A.刑讯

B.推敲

C.考验

D.锤炼

(2)定乃以言败卒________

A.震撼

B.震慑

C.怂恿

D.使……害怕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道州人叛,乘高恃险,机毒矢下射,官军不得前,于两山间仆巨木,横累以守。

4.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

临朐土兵赵晟聚众为乱孝序付将官王定兵千人捕之失利而归

5.第④段写青州百姓到南都请求曾孝序留任。请联系全文合理推断其原因。

6.《逸周书·谥法解》中解释“威”字有“刚果”“感行”“执正”等意思,请结合曾孝序生平事迹分析其谥号中“威”字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庆东原

(元)白朴

暖日宜乘轿,春风宜试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游,招飐青旗挂。

[注]①招飐:招展,飘扬。②青旗:青色的酒旗。

1.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调”是曲牌,“庆东原”是曲名。

B.“双调”是宫调,“庆东原”是曲牌。

C.“双调”是曲牌,“庆东原”是曲调。

D.“双调”是宫调,“庆东原”是曲头。

2.从表达的情感看,下列作品中与本作品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

B.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C.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D.张养浩《中吕·上坡羊·潼关怀古》

3.本作品对花的描写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刘亮程

①我们家搬进这个院子的第二年,家里的重活开始逐渐落到我们兄弟几个身上,父亲过早地显出了老相,背稍重点的东西便显得很吃力,嘴里不时嘟囔一句:我都50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②他觉得自己早该闲坐到墙根晒太阳了。

③母亲却认为他是装的。他看上去那么高大壮实,一只胳膊上的劲,比我们浑身的劲都大得多。一次他发脾气,一只手一拨,老三就飞出去3米。我见他发过两次火,都是对着老三、老四。我和大哥不怎么怕他,时常不听他的话。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到这个家,他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母亲。家里买什么不买什么,都是母亲说了算。他看上去只是个干活的人,和我们一起起早贪黑。每天下地都是他赶车,坐在辕木上,很少挥鞭子。他嫌我们赶不好,只会用鞭子打牛,跑起来平路颠路不分。他试着让我赶过几次车。往前走叫“呔球”,往左拐叫“嗷”,往右拐叫“唷”,往后退叫“缩”。我一慌就叫反。一次右边有个土疙瘩,应该喊“嗷”让牛向左拐绕过去。我却喊成“唷”。牛愣了一下,突然停住,扭头看着我。我一下不好意思,“嗷、嗷”了好几声。

④我一个人赶车时就没这么紧张。其实根本用不着多操心,牛会自己往好路上走,遇到坑坎会自觉躲过。它知道车轱辘碰到疙瘩陷进坑里都会让自己多费劲。

⑤我们在太平渠使唤老了3头牛。有一头是黑母牛,我们到这个家时它已不小岁数了,走路肉肉的,没一点脾气。父亲说它8岁了。8岁,跟我同岁,还是个孩子呢。可牛只有十几岁的寿命,活到这个年龄就得考虑卖还是宰。黑母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副木讷神情。鞭子抽在身上也没反应。抽急了猛走几步,鞭子一停便慢下来,缓缓悠悠地挪着步子。父亲已经适应了这个慢劲。我们不行,老想快点走到想去的地方,担心去晚了柴被人砍光草被人割光。一见飞奔的马车牛车擦身而过,便禁不住抡起鞭子,“呔球、呔球”地叫喊一阵。可是没用,鞭子抽在它身上就像抽在地上一样,只腾起一股白土。黑母牛身上纵纵横横地爬满了鞭痕。我们打它时一点都不心疼。我们似乎觉得,它已经不知道疼,再多抽几鞭就像往柴垛上多撂几把柴一样地无所谓了。它干的最重的活就是拉柴禾,来回几十公里。遇到上坡和难走的路,我们也会帮着拉,肩上套根绳子,身体前倾着,那时牛会格外用力,我们和牛,就像一对兄弟。实在拉不动时,牛便伸长脖子,晃着头,哞哞地叫几声,那神情就像父亲背一麻袋重东西,边喘着气边埋怨:我都快50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⑥父亲一生气就嘟囔个不停。我们经常惹他生气。他说东,我们说西。有一段时间我们故意和他对着干,他生了气就跟母亲嘟囔,母亲因此也生气。在这个院子里我们有过一段很不愉快的日子。后来我们渐渐地长大懂事了,但父亲也渐渐地老了。

⑦我一直觉得我不太了解父亲,对这个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叫他作父亲的男人,我有一种难言的陌生。他会说书,讲故事,在那些冬天的长夜里,我们围着他听。母亲在油灯旁纳鞋底。听着那些陌生的故事,感觉很远处的天,一片一片地亮了。我不知道父亲在这个家里过得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他把我们一家人接进这个院子后悔吗?现在他和母亲还有我最小的妹妹和妹夫一起住在沙湾县城。早几年他喜欢抽烟,吃晚饭时喝两盅酒。他从不多喝,再热闹的酒桌上也是喝两盅便早早离开。我去看他时,常带点烟和酒。他打开烟盒,自己叼一根,又递给我一根烟——许多年前他第一次递给我烟时也是这个动作,手臂半曲着,伸一下又缩一下,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我不知所措。现在他已经戒烟,酒也喝得更少了。我不知道该给他带去些什么。每次回去我都在他身边,默默地坐一会儿。依旧没什么要说的话。他偶尔问一句我的生活和工作,就像许多年前我拉柴回到家,他问一句“牛拴好了吗?”我答一句,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1.“我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对此加以赏析。

2.“牛”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3.结合文中描写,分析“父亲”的形象。

4.有人评价刘亮程的散文“朴实理智”,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2019年7月6日召开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良渚古城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2300年间,距今五千年左右。除了世界遗产的光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令人振奋的另一层意义是,中国五千年前文明史终于得到国际承认。

③良渚申遗成功的意义,第一是古城,这个良渚王城,是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话,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核心话语系统。良渚文化的价值最高的是早期神话,因为王城废弃了,神话流传下来。所以神话远比王城重要。良渚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玉器物象和祭祀遗址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物象叙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神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统一性。

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文化认同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文化的认同、至上神灵的认同。

⑤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不过三千多年,之前还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如何确认?“神话”是重要的确认方式,这里的“神话”当然不是语言的传说,而是_________________。

⑥神话流传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用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如大家熟悉的“盘古开天地”、“女锅造人”等神话传说,既有古老的典籍文字记载,也有民间口头传承,我们称为神话的语言叙事;第二种是和信仰结合,比如祭祀仪式、以仪式演述故事,比如端午竞渡,这些行为传述着古老神话,我们叫神话的行为叙事;第三种是和物质形式和图像景观结合起来的叙事,如特定的器物、塑像、绘画,以及建筑等,我们叫神话的物象叙事。

⑦良渚文化时期还没有文字,无法靠语言记录,古老的祭祀仪式现在也无法完全重视,其文化特质主要只能通过墓葬文物来推断,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物质图像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神话故事。

⑧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璧、玉琼等等,都是重要的礼器,这些玉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玉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周札·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也就是说用璧祭天,用琮祭地。两千年前的文字记载,与五千年前的考古文物契合一致。天地神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王城考古遗址成为中国最高王权掌握主流信仰神话的有力证据,是成熟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现,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义。

⑨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节玉琮”,是关于天地自然崇拜的礼器,内圆外方的形制,暗合“天圆地方”的神话观,十二节和天文历法上的十二个月应该有关联,是古人对天地日月的时间记录。天圆地方的观念,这和后来中华文化的天地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⑩良渚文化最重要的遗产是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基础。“天圆地方”的概念从良渚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清代天坛、社稷坛,以及现代的中华世圮坛,有一条清晰的传承线索。五千年的不间断的中华文明,良渚文化就是源头的直观呈现。

良渚文化时期,龙凤两大文化文汇,也是中国创世神话发展的大事。上海福泉山的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龙纹,成为后来龙文化最典型的纹饰之一,这是良渚文化后期,夏禹龙文化东进南下的标志性事件,中华文化从此走向了龙凤呈祥的新时代。

良渚文化构建了中国创世神话的基本谱系。中国神话的多元发生,在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的龙纹,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凤纹就已经出现了。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和交流,这些主流的多元文化于五千年前在良渚交汇整合,形成的关于天地神话、关于龙凤神话叙事,以及至上神的叙事和崇拜,形成了早期中国统一神话文化的源头,关于天地日月神话、关于龙凤呈祥神话、关于至上神像的崇拜,是民族的共同的神话叙事,成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前提。神话是良渚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1.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第⑤段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3.下列对有关良渚出土的“十二节玉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节玉琮”内圆外方的形制象征天圆地方的观念。

B.“十二节玉琮”印证了《周礼》中关于天地崇拜的记载。

C.“十二节玉琮”的十二节意味着古人对日月的时间记录。

D.“十二节玉琮”是良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祭天礼仪用器。

4.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良渚文化申遗过程中,神话所起的作用比王城大。

B.考古文物是确认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C.中华文化中神话流传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了。

D.良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5.作者认为良渚文化形成了中华神话的核心话语系统,综览全文,概述其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