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居初夏[注]
陆游
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
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
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注)陆游时年67岁,罢归故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有感而发。日月飞转催人老,诗人在晚年禁不住感慨万千而开酒释怀。
B.颔联描绘丰收景象。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伴着大雨声阵阵袭来。
C.颈联勾勒劳动者形象。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形象呼之欲出。
D.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劳动情景,画面清新,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形象可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何不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从者病,莫能兴 兴:起来
C.意者吾未知邪 知:了解
D.夫道之不修也 修:善,美好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此乃向者朱家之羞也
B.孔子用于楚 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人之不我信也 蚓无爪牙之利
D.良工能巧而不能顺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得行,绝粮。 (被陈蔡两国围困,)动弹不得,孔子绝食抗议。
B.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走投无路时能够坚守节操,小人走投无路时就会无节制做事了。
C.夫子何不少贬焉? 先生为什么不能降低标准呢?
D.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不被容纳有什么可忧虑,不被容纳才显现出您是与众不同的君子!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贤者”,陈、蔡掌权的大夫唯恐孔子受楚重用后危及自身,因此合谋围困孔子。
B.孔子一行人受困,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弟子们都纷纷表示对这种行为的不满。
C.在同样的问题前,三名弟子胸怀、识见之高下立判,孔子最不喜欢子贡的回答。
D.颜回的“不容然后见君子”与孔子的“君子固穷”的持守是一致的,故孔子欣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 弹得一手好琴, 还管理过仓库、畜牧, 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 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 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 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 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 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 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道迩: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 服膺: “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 中肯: “中”读作 zhōng 意思是“适合”
D. 皓首穷经: “皓”读作 gào 意思是“白”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 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 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 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 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 一年中恰当的时令
D. 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6.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7.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 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 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 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四个方面?(限每条四字以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黄大发,一位普通的老人,一双手,三十六年,带领乡亲们用铁锤铁钎在绝壁凿出9400米的“生命之渠”,结束了草王坝缺水的历史。
林俊德,五十年隐姓埋名,与黄沙为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新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为祖国的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道至简,大行至朴,为国为民之魂永流传。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根据以下内容按要求拟写一则短信,表达要准确、连贯、得体,不超过90字。
李先生从网上购买了一双鞋子,收到后在试穿时,发现鞋子不合脚,经过仔细核查发现鞋子的尺码与自己购买时所下订单不符。他发短信告知了店家此事,并要求予以解决。
请你根据以上情况,以网店卖家的身份,发一则短信给李先生妥善处理这件事。若涉及地址、姓名等个人信息,请以××代替。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近日,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红,片中申公豹的口吃撑起了全片近一半的笑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一种言语障碍,口吃以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为主要症状,表现为说话时经常非自愿地重复、停顿或者延长。______,但就是在表达上有困难。口吃在儿童中比较常见,一般都是在5岁前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矫正,如果不及时娇正,____。口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_____,儿童在受到惊吓、严厉的训斤;突然而强烈的精神打击;遇到环境变化,如上幼儿园、与陌生人相处时就容易产生紧张和胆怯情绪,说话时就会结结巴巴,时间一久就会形成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