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惠山记 明 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惠山记

明  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号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痉,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牌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1.“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

2.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 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4.请从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就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

 

1.做山水的宾客而去拜访它(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之中)。 2.欲扬先抑,先极写自己失落无聊的心态,为下文写游惠山之乐作铺垫。 3.B 4.思想内容:文章先写不能游玩山水的百般无聊,再写通过游览惠山而将以前的一切烦恼忘却,表现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突出了“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这一主旨。 写作手法: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着墨较多,通过对比的手法,为下文写山水之游的乐趣作了铺垫,更突出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意思是我的心也是无时无刻地做客于山水之间。“宾客山水”中的“宾客”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做……宾客”。“宾客山水”在文中的字面意思是做山水的宾客而去拜访它。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作者要寻访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之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的作用。作用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阅读全文,读懂第一节和下文第二节的意思,然后分析这两节在结构上的关系。从第一节中“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余既病痉,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然久听亦易厌”可知,作者极力描写自己久居家中失落、无聊的心态。第二节写自己“眼目之昏聩,心牌之困结,一时谴尽”,这表明作者游览惠山时一扫昏沉、郁结的心情,转而心生愉快之情。所以在结构上第一节为下文第二节写游惠山之乐作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 阅读全文,读懂“性疏脱,不耐羁锁”和所给的每一个选项的意思,扣住“性疏脱,不耐羁锁”这一人物性格特点筛选答案。“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意思是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 A项,“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的意思是每当闭门在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家居生活让诗人倍感束缚,表现了他“不耐羁锁”的性格。 C项,“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的意思是看书之余,我就会请朱生来做客。这句话说诗人自己看书之余,请人来做客相陪,然而也会厌烦,能表现他“不耐羁锁”的性格。 D项,“流连阁中,信宿始去”的意思是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流连住宿,不舍离开,表现了他天性疏放不拘的性格。 B项,“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的意思是几乎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这只是讲诗人的日常生活,看不出他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的性格。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内容和手法的能力。这道题需要考生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赏析文本的思想内容,这就要读懂原文,梳理全文脉络,然后指出文章的主旨。 文章第一节,“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然久听亦易厌。”抒写作者自己久居家中,不能游玩山水的无聊、失落之情。第二节,“眼目之昏聩,心牌之困结,一时谴尽”,作者写自己通过游览惠山,忘却以前的一切烦恼,抒发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文章最后一句是“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这就在文后突出了“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这一主旨。第二个问需要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回答时,先要准确判定写作手法是什么,然后分析出这种手法的使用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文章前半部分用较多笔墨写自己不能游玩山水的无聊、失落的内心感受,后半部分自己游览惠山时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前后这种情感的变化形成对比,为突出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结构上,为下文写山水之游的乐趣作了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自此以往,施及州阁。”向氏大喜,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踰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盜禽兽,水盗鱼鳖,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列子·天瑞》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三年大(   )(2)其为盗之言(    )

(3)若为盗若何(   )(4)非盗也(   )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自宋齐请其术/吾盗天地时利   ②赃获罪/生吾禾

A.①用法相同②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都不同

C.①②用法都相同 D.①用法不相同②用法相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4.“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一句中的“此”,在文中是指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5.“国氏”与“向氏”对“盗”的不同认识,其根本的区别在于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东溪

(北宋)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①东溪:即宛溪,源出城东南峰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②孤屿:指水中的洲渚。③野凫:即野鸭。

1.这首诗从题材上看属 _______诗。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发船迟”表现诗人被眼前美景所陶醉,流连忘返。

B. 颈联描写诗人看到蒲茸整齐,沙石洁净,更觉赏心悦目。

C. 诗歌语言华丽、典雅,意新语工,十分值得玩味和欣赏。

D. 诗歌首联总起,尾联总结,首尾呼应,结构上十分紧密。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划线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钟声依旧

谢冕

①那里有一座钟楼,钟声定时敲响。那声音是温馨的、安详的,既抚慰我们,又召唤我们,不高的钟楼在那时的我看来,确实无比的巍峨

②那里有一座教堂。镂花的玻璃折射着从窗外透进来的亚热带的阳光,那阳光也幻成了七彩的虹霓。那教堂是我既疏远又亲近的地方。那时我理智上并不喜欢这教堂,因为我不信神——到现在也不信。但是我内心却倾向了那种庄严、静谧、而且近于神秘的气氛。

③学校是教会办的。作为学生,无法拒绝学校规定的一些内容,例如我非常发怵的“做礼拜”。我就是在这样“不情愿”的状态下,接近了英国式的学校和学校里的一切秩序。这心情直到晚近,才有了一些改变。那年我从伦敦来到剑桥,从草坪上眺望那里的三一学院。我仿佛是见到了相隔万里之遥、而且又是阔别了半个世纪的福州母校——三一中学!

④六十二年前,一个普通人家的少年,在饥饿和贫穷的追逼中,竟然能够走进这所美丽而高贵的校园,只要是亲历其境的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近于奇迹的事实。对于我来说,是在无边的黑暗和绝望中,找到了光明和希望。是母校以她宽广而温暖的怀抱接纳了这个无望的少年。多亏了这所学校当年弘扬的博爱精神,以及充满了人性和爱心的师长们的提携与援助,使我能够在艰难中尊严地、同时又是愉快地修完初中的全部课程并且顺利地升入高中。

⑤那时我做着文学梦。我发现文学这东西很奇妙,它能够装容我们所感、所思,不论是爱,不论是恨,不论是失望,还是憧憬。大概是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把一篇得到老师好评的作文,偷偷地寄给在福州出版的《中央日报》,文章被加上了花边,发表了。这个开端鼓舞了我,却也“危害”了我。从那时起,我迷恋上了文学。为这种迷恋,我付出了代价,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偏离了作为知识基础的中学课程,偏离了学业的全面发展。我在课堂上写诗,而此时也许是在讲物理,也许是在讲化学。我既不喜欢物理,也不喜欢化学,我只迷恋这文学。

⑥这个学校是英国人办的,延续了正统的英国教育方式。从英语会话,英语练写,到英文作文,都有专门的课时和教师,有着全面而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可是,我如同“反抗”教会那样,也“反抗”了英语!这种反抗的结果,当然是我失去了掌握英语的非常可贵的机会。

⑦现在我自己也变成了老师,我多次把这些遗憾真诚地告诉我的学生。我从自己的痛苦体验出发,告诉他们不要幼稚地“拒绝”自己的不知或未知。例如,我还告诉他们当老师开列一串长长的书单时,不要轻率地“拒绝”阅读,那个书单背后的道理很多是你当时并不了解、而确实是经验和智慧的凝聚。你的拒绝便意味着失去。

⑧我尝自言,我有三个母亲。亲生的母亲给我生命,哺育我成人。第二个母亲是三一,教我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三一是我人生的起步。在三一,我接受了当时中国最良好的中学教育:优秀的老师,精心的教学,严格的训练,以及现在看来未必妥当的不留情面的筛选和淘汰。三一给我最重要的是人生的启迪:做一个正直、纯洁、对世界和人类充满爱心的人。而学业倒在其次。至于第三个母亲,那就是北大,北大使我成熟,她引导我走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之路。我始终感激三一,要没有三一这第二个母亲,我的人生就没有一个好的起点,那以后以至今日的一切都会沦为空无。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始终怀着对三一母亲的感激和敬意。

⑨我的母校坐落在闽江蜿蜒流过、充满欧陆风情的南台岛。三角梅攀延的院落时闻钢琴的叮咚声,芳草如茵的跑马场,是少年嬉戏的场所,那里有秀丽的柠檬树挺立于清澈的溪边。后来,这一切都连同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惟有校园里夹岸的樟树依旧翠绿,那林阴尽头依然站立着当年的钟楼,钟声依旧,如同往昔那样,提醒人们珍惜那易于消失的一切。

1.简析第①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由于在理智上疏远教堂,以致对当年在教会学校的学习生活深怀不满和抵触心理。

B. 作者晚年对当年教会学校在感情上的改变,是因为已经从思想上认识了接受了那里的秩序。

C. 作者描写在母校学习期间对文学的迷恋,主要为了说明在中学学习阶段偏科带来的危害。

D. 作者认为在福州三一母校所受到的教育,在学会如何做人方面比学业本身更加重要。

3.联系全文,概述我所感到的母校的“博爱精神”有哪些。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分析最后以“钟声依旧”为题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浅阅读”的危险

①进入7月,各地书店又呈现出一片火爆景象,新书充斥书架,读者纷纷涌入。应该说, 对于今天日渐忙碌的都市人而言,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基于主动还是被动,能抽时间走进书店亲近书本总是好事。读书能增进知识,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与城市的文化品位,怎么说都应该鼓励。不过细加观察,其间一种“浅阅读”现象很堪忧虑,它主要表现在阅读兴趣的单一上,与之相伴随的,还有阅读过程的随意和阅读目的的迷失。

②阅读兴趣单一集中体现在对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的偏好上,而肯花时间细细体味经典名著的越来越少。这从新华书店7月份销售统计中就可看出。据此统计数字,除《新华字典》等长销书外,各地书店位居排行榜之首的都是通俗读物,相比之下,人文社科类图书少而又少。即就其中最好销的文学类书籍而言,位居前列的也多为《我为歌狂》、《爱上爱情》等通俗小说,或者日、韩当红作家的言情新作。此外便是网络文学的纸介版和漫画图文类读物了。前者已发展到将网络游戏改制为创新小说隆重推出的程度,而后者漫画绘本,因其作者放低身段,以平视大众的姿态,关心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有一点童真与温情,再带些外冷内热的调侃,浪漫感伤的倾诉,一下子将许多人挟制到远离现实的虚拟真空,并成为都市时尚情感最好的代言,其中有的销量已过百万册,有的则被改编成电视剧在热档播映。至于一些原本是儿童看的图文书,也错位成了成年人的最爱,本地一家著名的周刊有“漫画书八大经典”之选,其中如《丁丁历险记》等书就吸引了无数成年人的眼球,书价不低,销售却仍火爆。

③本来,读养生、化妆、烹饪、园艺类书,乃或读名人传记以励志,读理财宝典以应用,完全随各人的兴趣和需要,都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只读这一类书,少有更多途径的阅读拓展和更进一步的知识追求,譬如因人际关系紧张和生存压力增大,就只选择浪漫过头的爱情童话以为即时的寄托,因生活节奏加快和闲暇时间的稀缺,就只拿轻松浅显的四格图文替代计划中的原典赏会,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和警惕。这种阅读过程的随意与阅读兴趣单一一样,再清楚不过地凸现了都市人在阅读目的上的迷失。因为事实显然是,读书可以用为休闲,但决不仅止于休闲,其最根本的性质更无关于休闲。读书除能深化已知了解未知外,还在于能促成人们深刻的灵魂拷问与自我反省,并从根本上满足从生命的繁琐中挣脱出来的自由向往,从而求得对生存困境最彻底的觉解和对情感层次最诗意的丰富。

④显然,上述通俗读物是很难帮助人真正实现这一目的的,它们或许可以安慰人于一时,但安慰不到久远;或许可以滋润人的情绪,但滋润不到灵魂。那永远能安慰和滋润人灵魂的,只能是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因为它保留了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最艰苦的开拓,也最能证明人的心智所可达到的精神高度。所以我们在东西方都可见到,人们把读这样的书比作“心灵的探险”,比作“灵魂的壮游”。而在当今变化迭生的信息社会,一切知识不断被刷新,也惟有它历久弥新,能让人反复体味,并引导人克服格式化的生存,走向精神的丰实和成熟。此所以费迪曼要将从荷马到毛姆、佛斯特的作品列入从18岁到80岁《一生的读书计划》,卡尔维诺要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⑤可现在,“时下的兴趣”有从背景噪音升格为阅读主流的危险,即使是经典,也多被掺了水透了气,如坊间迭出“缩水名著”即是一显例。那些《文学名著精缩》、《外国文学速读手册》、《文学名著快读》,将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的快餐,据说销得不错,但对通过阅读经典以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的达成而言,显然是一条岔道,一种偏航。

⑥为了一个人精神的成长,乃至一座城市文明的提升,现在是到了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学习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使之落实到从出版到发行各个方面的时候了。我们不需要面上的花团锦簇,而急需切实的长养扩充。而对读者来说,进食但求适口是可以的,但寻找精神食粮,就应该有更上一层的追求。依此衡量,“浅阅读”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1.第⑤段中说“时下的兴趣”有从背景噪音升格为阅读主流的危险,从全文看,“背景噪音”指的是__________;而“阅读主流”应该是__________

2.文章指出,读书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要读“经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现代人“浅阅读”的原因是阅读兴趣的单一,阅读过程的随意和阅读目的的迷失。

B.在东西方,人们把阅读经典比作“心灵的探险”,比作“灵魂的壮游”。

C.阅读“缩水名著”也是一种“浅阅读”。

D.就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而言,“浅阅读”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5.今年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结合本文,你认为现在需要“浅阅读”吗?请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盛唐的书法,不再只是坚持“楷”的端正,不再只是坚持“楷”的法度,_________。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领略唐代书法“尚意”美学的最好作品。

A. 书写者也开始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

B. 也开始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追求书写者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

C. 书写者也开始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

D. 开始追求书写者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