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

C.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D.引觞满酌                  引觞:倒满酒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施施而行                于其身也,耻师焉

B.醉则更相枕卧            故为之文

C.自余僇人                朝歌夜弦,秦宫人

D.培塿为类              客亦知夫水月乎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游其他山水的心情抑郁是为了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B.我们不难看出西山高低起伏的异态与作者受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相映照。

C.作者游山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西山之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

D.全文紧扣“始”字落笔,加上“始得”,宴游西山的特别之处才被揭示出来。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D 2.C 3.B 4.(1)(我)因此认为只要是这永州中有特殊景致的山水,都被我享有了,然而却不曾知晓西山的奇异特色。(2)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小鹿为朋友。(3)不明白句读,不能解答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D项,“引觞满酌”的意思是“(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结合后面“满酌”“颓然就醉”可知,此处的“引觞”译为“拿起酒杯”。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C项,两个“为”都是动词,都是“成为”的意思。 A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承接,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却。 B项,第一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 D项,第一个“与”,介词,跟;第二个“与”,连词,和。 故选C。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西山高低起伏的异态与作者受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相映照”错误。应是“西山的独特卓立与作者的人格相映照”,而非“异态”。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我”;“以为”,认为;“是”,这个;“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异态的山水”;“有”,拥有,享有;“而”,表转折;“未始”,未曾。第二句中,“渔樵”,名词做动词,捕鱼打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于”,在;“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伴侣,以……为友人。第三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师”,名词做动词,从师学习;“不”同“否”;“焉”,句末语气词;“小学”,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遗”,丢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罗张琴

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棵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

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

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莱,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选自2018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3.结合全文,理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这句话的内涵。

4.文章以“岁月里的空心菜”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C.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D.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查看答案

以下面的文字为开头,为纪录片《水墨江南》中的一个片段“诗意春雨”配上画外音。

要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表达连贯、鲜明、生动。100个字左右。

春天的江南,烟雨迷蒙,如诗如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而今安在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水为之而寒于水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是故益圣,愚益愚 B.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顺流而 D.食埃土,下饮黄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