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写作 剧场中,原本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演出。后来有位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

写作

剧场中,原本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演出。后来有位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站了起来,于是后面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观看,最终所有人都站着看完了演出……

这样的“剧场效应”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表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敬畏规则 规则无处不在,我们要遵守规则、敬畏规则,不然就不能成以正果。就好比在一个剧场,如果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就可能导致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这样,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 规则,虽然不起眼,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很多人努力建立规则,也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 在一次工作中,周总理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同志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他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这位同志见眼前的正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他便和蔼地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生活中,我们应遵守的规则很多,人之所以成熟,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进了“规则”当中,不论是谁,规则就是规则,雷打不动,伟大的周总理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规则的重要性。 在一次列宁去理发,前面有很多人都在等候理发,但是时间宝贵的他却没有接受别的同志让他先理发的请求,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正是有了像列宁这样遵守规则的人,才有了一幅幅和谐的画面,有了和谐的人们、有了我们今天和谐、美好的社会。 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去钓鱼。河边的告示牌上写着:“钓鱼时间从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父子俩从上午,钓了很长时间终于钓起来一条大鱼。父子俩很高兴。突然,他看了一眼手表,严肃地对孩子说:“现在已经是四点十二分了,按规定我们只能钓到四点,因此我们必须把这条鱼放回河里去。虽然孩子很不情愿,但父亲最终毅然把鱼放了回去。 规则本身无美感可言,但是有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才拥有和谐有序的美好景观,才能显示规则的好处与美丽,否则,像材料中说的,“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那样大家就真的成了不守规则的受害者。 生活中,被“剧场效应”绑架的事物有很多,比如排队购物,有人却挤到了前面;比如按照成绩录取员工,有人靠裙带关系安排了子女;比如国家与国家之间本应和平共处,有的国家却为了私利贸然发动战争…… 因此,遵守规则至关重要,因为敬畏规则是一种态度,敬畏规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和谐有序,会使我们的世界和平美好! 【解析】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作文题目。材料明确要求就“剧场效应”引发的联想和思考作文,考生可以依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联想“剧场效应”对教育、对商业、对工业、对农业、对社会风气等各方面的绑架。在此基础上,考生可以探究“剧场效应”产生的原因:可以责怪那个破坏秩序先站起来的观众,是他首先破坏了秩序,说到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规则缺少敬畏意识;第二,也可责怪剧场的管理者,毕竟他是秩序维护者,进而考生可以谈管理者的缺位与不作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第三,还可责怪盲目从众的人,是他们助长了这种风气,毕竟雪崩了,每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考生还可分析消除“剧场效应”的方法。总之,从“剧场效应”产生的原因、危害、实质等入手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剧场效应”,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立意: 1.“剧场效应”是自私自利的果实 2.敬畏规则 3.因为盲从而引发“剧场效应” 4.提高个人修养,莫让“剧场效应”发生 素材: 1.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人。后到吴国,助吴王阖闾改革图强,他以治军严明见长,吴王想实际考察他治军的本领,就让他训练宫中的美女,阖闾选派了180名宫中美女,指定他两个宠妃当队长。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就进行训练,并有令在先,不能违反纪律,如果违反军纪,按军法处治。王妃自恃吴王宠幸,根本不把孙武命令当回事,扭扭捏捏,嘻嘻哈哈,谁也不听孙武的指挥。孙武再三传令也不顶事。孙武立即召来执法官把吴王的两个宠妃推出斩首,吴王派人来说情,孙武说:如果不按军法处治违反纪律者,今后就无法指挥打仗。孙武力斩两个队长以后又挑选了两个队长,继续训练,宫女们再也不敢违抗命令了。后孙武为吴帅,五次攻打楚国,并且一度占领了楚的都城。著有《孙子兵法》传世。 2.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所率领的戚家军,英勇善战。相继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荡平东南沿海的多年倭患。后来又镇守北方,使塞外统治者不敢南犯。这一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主要是靠铁的纪律保证。戚继光执行纪律铁面无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他的舅舅也在军中任职,有一次他犯了纪律,戚继光毫不留情,当着将士的面,按纪律罚治了他的舅舅。由于军纪严明,军中将士,不敢随便违纪,所以戚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3.历史上精于骑术而善于格斗的马穆鲁克骑兵却被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击败了。对此,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是这样评述的:“两个马穆鲁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穆鲁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穆鲁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穆鲁克兵。造成这种强弱变化的原因,就是因为马穆鲁克骑兵缺乏纪律,而法国骑兵有严格纪律。严格的纪律,把许多人组织起来,溶合为一个整个力量,这种力量就不只是单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大得多的新的力量。 4.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已经出现了“剧场效应”。在这种效应覆盖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本来他们不必写这么多作业,上这么多补习班,熬这么多夜。他们本来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有愉快的游戏,有郊游,有闲暇,可以发呆,可以跑步,可以读书,可以写诗,可以交友……可现在他们如此辛苦,得到的不过是和原来几乎一样的结果。在被如此单调机械枯燥的约束十几年后,他们离开学校时,往往对读书这件事充满了厌倦。家长们也是受害者。钱包被掏空了,身体被榨干了,亲子关系被破坏了。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大多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也陆续破灭。为了孩子的未来透支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所谓的分数摧毁了家庭的和谐,结果到头来才发现,所谓的高分并不能带来传说中的成功。老师们也逃不过。工作时间如此之长,法律规定的双休日和寒暑假,对于中国的高中教师来时,一直是个遥远的传说。更为滑稽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后,他们终究会发现,自己培养的学生除了获得几个分数,在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几乎毫无建树。 结构层次: 《敬畏规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第一段援引材料,直接表明中心论点:规则无处不在,我们要遵守规则、敬畏规则。在论证部分,文章采用并列式的结构,用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周总理去图书馆借书、列宁排队理发、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去钓鱼的故事,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证明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文章又联系了现实生活中被“剧场效应”绑架的事物,从反面进一步说明敬畏规则的现实意义。最后,文章点题收尾,简洁有力。整篇文章读起来层次清晰,内容饱满,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①公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惟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扁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②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艮之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1.可填入第①段方匡处的虚词是

A.

B.

C.

D.

2.不属于“公”想为书斋命名为“止斋”的心理的是

A.急流勇退

B.心生倦意

C.知足常乐

D.悲观失望

3.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两个不同类型的“止”:

⑴“止而止”:

⑵“行而止”

4.对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体地证明了前人对于“止”的理解有着不同的看法。

B.进一步批评了认为“止”是闭门远居保持高洁的观点。

C.与“知进不知退”者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圣人之止”。

D.列举的三种人均具有典型性,能够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5.评析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进退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吏部韦尚书涉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

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授其笔法。邬与怀素为群从中表兄弟。至中夕而谓怀素曰:“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张旭长史又尝私谓彤曰:‘孤蓬自,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如此。”怀素不复应对,连叫数声曰:“得之矣。”经岁余,辞之去。彤曰:“万里之别,无以为赠,吾有一宝,割而相与。”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③至晚岁,颜太师真卿以怀素为同学邬兵曹弟子,问之曰:“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观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未知邬兵曹有之乎?”怀素对曰:“似古钗脚,为草书竖牵之。”颜公于是倘佯而笑,经数月不言其书。怀素又辞之去,颜公曰:“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素抱颜公脚,唱叹久之。颜公徐问之曰:“师亦有自得之乎?”对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拆之路,一一自然。颜公曰:“噫!草书之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末闻之旨也。”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冬枯树

⑵为草书竖牵之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⑴此沙门札翰    (  )

A公文   

B书信   

C书法   

D渊博

⑵孤蓬自振      (  )

A赈济   

B摇动   

C振作   

D生长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饮酒养性          怀素为同学邬兵曹弟子

B.漆一盘书之        无常势

C.余师为书          登高而招

D.草书渊妙          石铿然有声者

4.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授其笔法。

 

5.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B.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C.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D.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6.戴叔伦曾评价怀素的草书“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此风格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折桂令”是这篇作品的______

2.下列对本作品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

B.含蓄深沉

C.平淡质朴

D.通俗明快

3.这篇作品围绕着“客窗清明”采取了多种方式抒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住在溪边

张宪光

①长夏无聊,读 《涧于集》遣闷。偶或从窗子望出去,便是那个长满了杂草的园子,绿篱的外边,便是那条波光粼粼的河水。记得张爱玲 《小团圆》里说过,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今年的梅雨拖得晚,于我来说,雨声潺潺是确实的,住在溪边也是确实的。

②从园子绕几步,穿过一小片菜地,便可以来到溪边。沿着溪水延伸的,是那条砖块砌成的幽僻小路,曲曲折折地伸向远处。除了合抱的垂柳随风摇曳,两旁还种着石楠、樟树、桂树、紫荆等等。四月,这条小径的主人是柳絮,七月则是蝉声,九月是蟋蟀。一到七月,蝉声就开始了它的统治,起初还可以分辨出其中夹杂的鸟声的清脆与婉转,然后就是蛮不讲理的万蝉齐鸣。去年的气温持续保持在四十度以上,把柳树叶都快烤干了,即便没有风,柳叶也在纷纷凋落,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独自走在那条小路上,就是走在枯叶上,走在蝉声里,走在喧嚣里。但凡张扬生命渴望的叫声,哪怕是喧嚣的,也是值得尊敬的。

③今年的天气异常凉爽,宜于听蝉、看云、观水。五六月的水色是清明的,七月的雨水则让水位一下子涨了三十多公分,也变浑浊了,晨昏时刻水波旖旎流转,最是让人莫测深浅。那深绿色的河水里,究竟有多少游鱼,有多少淤泥,有多少水藻荇,有多少动物的尸骨,还有多少肮脏的垃圾,没有人知道。但是河水依然悠哉乐哉,每天随风泛起波纹,缓缓地流淌,藏污纳垢的同时,保有一份淡然。仅仅看着那默默的河水,心里便感到一种安定,一种无忧无惧的从容。

④溪边的蝉声,总让我想起歙县的渔梁街。我曾在那里的一幢老房子里住过几天,每天都可以听见河对岸知了和鸟儿的怪叫声,都会把我叫醒。晚上推窗而望,零星的渔火闪闪烁烁,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江面上,对岸青山就是朱熹父亲讲学的紫阳山。朋友们坐在桌边,一杯一杯复一杯,在月色里对酌,仅此而已。喝酒的时候,似乎忘掉了整个世界,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但闻蟋蟀声时起时落。酒酣,复继之以茗谈。偌大的禅院,空荡荡的,黑魆魆的,除了我们的声音,便只有淡淡的月色,蛩鸣,以及偶尔传来的蝉声。

⑤离开的前夜,一个朋友忽发奇想,说去渔梁坝上赏月吧,于是便欣然从之,咯吱咯吱地推开了禅院的大门。夜晚的古街,空寂无人,李白问津亭亦空无一人, “空里流霜不觉飞”,恍惚之间,仿佛回到羲皇之世——这静静的夏夜,山上草木,水墨似的青山,都沐浴在无边的月色里。鹅卵石铺成的路,高高低低地延伸着,往前是巴慰祖故居,再往前走,就听到了轰鸣的水声,——那就是渔梁坝了。天瓦蓝瓦蓝的,一无纤尘,云则变幻不已。月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时隐时现,月光如水,照在河床上,照在鹅卵石上,照在对面的紫阳山上。青山倒映在江水里,白云也倒映在江水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⑥住在溪边,喜欢听雨,也喜欢独坐窗前,看着晚霞一点点烧红了西天,然后从树颠慢慢落下去,淡下去。然后,看着暮色一点点从杂草丛中爬上窗台,爬上树梢,与笼盖四野的天色接起来。此刻,溪边的莽苍烟树全都静默着,樟树静默着,桂树静默着,成排的柳树静默着,散发着淡淡香气的四五棵香橼树静默着,长满了杂草的园子亦静默着。这个时候,我知道,这溪水,这园子,真正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动物们则不甘寂寞地表达着它们的存在:鸟儿在鸣叫,虫儿在低吟,也许蚯蚓在泥土中翻身,远处的青蛙也时不时地吊吊嗓子。静寂与喧闹,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相反相成,不可须臾分离,——这就是自然的声部。

⑦说起来,我的故乡就在溪边。那个名叫西崮的山村,前边有一条清浅的小溪,水源来自上边的一个群山环抱的河坝。村子的后边,也是一条小溪,从北崮那边流下来,与村前的小溪汇在一起。大哥在他的 《盆景人生》一书中曾说: “河道略显平缓,从北面村子的山沟里流泻下来,自然形成一级级的落差,蜿蜒而来的河道,泥沙俱下,最大的一处落水,名字叫天井汪。两岸悬崖峭壁,杂树丛生。”那种泥沙俱下的壮阔景象,似乎从不曾在我的记忆中存在过,只记得有个堂兄带我去崖头下洗澡,溪水不大,落在身上沁凉无比。那晚的月色,也很明亮。去年四月,我曾专门去了一趟西崮,村子里盖了瓦房,修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山前的小溪不见了,山后的小溪不见了,不是被填平了,就是塞满了垃圾。

⑧住在溪边,本是偶然的事,非有意为之,现在就要离开这条可爱的溪水,其实也不必过于伤感。人生不过是从一处溪边到另一处溪边,而那些始终呆在一处的人也会暂时离开,去别处的溪边与市镇看风景。不管怎样迁徙不定,此处的我们似乎总是可以听到彼处溪流的淙淙回响。倘能以蝉鸣蛙噪为鼓吹,以鹭飞清溪为清凉散,则在在可以自安,不必在意那酷暑与流转了。

1.分析第②段与第④段描写蝉声的不同作用。

2.第⑤段两处画线句的语言十分灵动,请结合内容赏析。

3.结合第⑥段内容,赏析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4.散文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请结合标题分析全文的构思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早就想说清这样一件事情,便是一个故事本身就包含了一个讲故事的方式。那故事是唯一的,那方式也是唯一的。比如电影《勇敢的米哈伊》,故事本身就决定了它必须是宽银幕的;国产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拍得很不错,给人感觉是由电视台转播的宽银幕电影,然而失败也在此了。到了高度现代化的美国,才明白了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并不是用意识流、结构现实主义等等莫名其妙的手法表现故事,而是那生活本身给了一个时空颠倒、错综交叉、断断续续、重重叠叠、无头无尾、莫名其妙的故事。记得马尔克斯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所写的一切故事全是真实的,没有一点魔幻。其实,拉丁美洲的现实本身就充满奇花异草,奇闻怪事,事情本身就是魔幻而又真实的。一个故事带着它的模式存在了,它的模式与生俱来,并无先后。而最大的困难同时也是成功最重要的秘诀,便在于如何去寻找那故事里唯一的构成方式。好比爱斯基摩人的雕刻,他们不说雕刻,不说塑造,只说将多余的那部分石头去掉。去掉多余的,累赘的,只留下应该有的,本来就有的。什么是本来就有的?这便有了艺术家的劳动和工作

②事情就在“本来”这两个字上。

③我们常常这样评价一篇作品: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写了大人的世界,一个艰辛的时世或是一个别的什么时世。而我以为,假如这篇作品是优秀的话,那么就应该写的是一个孩子的世界。既是要由孩子来叙述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这个世界也必定是属于孩子自己的:那或许是一个由于天真而特别纯净或则加倍肮脏、由于好奇心而迷惑不解又由于好胜而胡猜乱想以至错误百出、由于弱小而险象环生又由于无知而一往无前的故事。由此想到德国电影《锡鼓》:二战时,一个名叫奥斯卡的男孩,不愿意自己长大,希望自己永远只是三岁,妄图从此逃避长大后的厄运,逃避理性和情欲的成熟。可是停止成长的只是他的外壳,内部的一切都依然成长,而周围人们却还将他当孩子看待。他可以避免参加那一切的疯狂残酷,只须冷眼旁观。世界依着他一个侏儒的变态心理演绎着一连串奇形怪状的故事,他以一个侏儒的变态的心理观照这世界上一连串奇形怪状的故事。侏儒的心理与这世界的疯狂秩序其实是一桩事情,这世界不是塑造侏儒的手段,这侏儒也不是反映世界的手段。一时间,这作品的形式失去了,讲故事的方式失去了,只剩下一个故事。故事与讲故事的方式,与生俱来存在一体之中,犹如生命带着躯壳降生。

④我们还常常这样去评价一篇作品:通过几个人,或几户人家的遭遇,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和什么样的社会。倘若这作品是成功的,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几个人”、“几户人”,传达者的数量究竟有什么意义?要是多一个多一户或者少一个少一户,那传达的东西会因此更周全或者有缺陷了吗?若是多一个不可,少一不成,那么作品意义的关键便不在于这故事是由多少人的命运传达,而在于这故事本身包含了人的命运,人的命运本身又包含了故事。而这多少人的命运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体,成为一个故事。讲故事的方式隐在故事本体之中,看起来,就像没有讲叙者似的,这才是故事与讲故事最本质的关系。

⑤我们也常常这样去评价一篇作品:以一斑窥全豹,以一个小小的视角,展示了大的事情。倘若真是如此,那便把作品写轻佻了。如若是真正伟大的故事,决不会以小小的手段就能成功表达。好比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如不是用十七英尺高的大理石柱雕成,会有巨人的形象?仅仅是本身的高度和体积,也在无声地发言了。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短短一篇的一堂法文课而写了普法战争。而事实上,《最后一课》好就好在短短一篇只写了一堂法文课。在法国,法文课竟成了最后一堂,其间的可悲意味,都留在篇幅之外,让人咀嚼去了。这样一则故事,天生便是短篇小说,即便超过了我们短篇的限度──三万字,也依然是个短篇,一个拉长的掺水的不成器的短篇罢了。故事本身就确定了规模,规模本身也确定了故事。

⑥这是经过多年的创作甘苦所悟到的一点。而且,我发现有许多人也在有意无意地为这个困扰。比如,几乎每一个作家都感叹文章的开头难。如开好了,犹如找准了钥匙,一下子开了门,前面豁朗朗一条大道;而开不好头,就将一径别扭下去。其实这就是在寻找与生俱来的讲叙的方式。故事像雕刻的对象隐在一大块石料里一样,由你困惑着如何开刀,它只是缄默不语,当你终于找着了它,它便活了。

1.第①段“艺术家的劳动和工作”对作者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引述材料众多,为何还要再引述爱斯基摩人的雕刻,简要分析其作用。

3.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孩子的眼睛表现一个艰辛时世的小说并不算是优秀的作品。

B.基于孩子的天性,以孩子为主人公的作品往往有着特别的故事。

C.《铁皮鼓》中的主人公奥斯卡不能说是反映世界疯狂秩序的手段。

D.杰出作品的艺术形式,讲故事的手段,应与故事本身融为一体。

4.简析第④段画线句在论证中的作用。

5.第⑥段画线句谈到了作品开头的艺术选择问题,请以《边城》《哦,香雪》《荷花淀》中的任一作品为例,结合文章观点分析小说开头对于故事叙述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