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绕人民性进行的理论建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化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理论成果。从延安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就把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基本方向,而且不断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对人民文艺观的内涵加以丰富与发展。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艺受到人民文艺观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中深厚的民本思想是人民文艺现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的人民文艺观,不仅吸收了国外民主主义文艺思潮、社会主义文艺思潮的理论成果,而且也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遥相呼应。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先秦儒家学派那里已经基本构建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天意与民意相通的“天命靡常”说、“民为神主”说;强调民众在国家政治中基础地位的“民惟邦本”说、“立君为民”说、“民贵君轻”说;强调以德治国,反对“不教而杀”;强调统治者应当克制欲望,加强内在修养的“五美”说;强调让利于民的“养民”“利民”说等等。这种思想不仅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共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也有十分直接的影响,并通过他们渗透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
对于儒家学者而言,其政治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是一体的,文艺命题往往就是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的延伸。作为儒家文艺理论命题的“观诗”“观乐”说与听政于民的诉求之间,“怨刺说”与强调民意的表达与疏导之间,“诗乐教化”思想与教民、养民、乐民思想之间,都有着十分内在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实际上通过两条路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的人民性立场产生了影响:一条是从古代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再到人民文艺观;另一条是从古代民本思想到中国古代文艺观,再到人民文艺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执政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同时也是人民文艺现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文艺观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体现在让文艺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要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就应该使文艺的内容既要表达出人民群众真实的愿望与诉求,又要能使人民群众从文艺作品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获得思想上的教益,找到精神的家园。同时,文艺作品还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民族起到塑魂铸魂的重要作用,这也构成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普通的人民群众而言,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可以找到民族文化的根脉;将现实与历史贯通,可以找到对国家的认同感;将自己个体的生命融入祖国的强大身躯之中,并因此获得一种文化身份认同,超越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这种精神需要的文艺作品,必须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博大的家国情怀,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总之,文艺只有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华民族建设精神家园,才能担当起新时代文艺崇高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泓峻《人民文艺观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倡导的人民文艺观,根源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
B.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过十分直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论。
C.文艺作品如果具有历史感、家国情怀和核心价值观,就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就体现了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
D.新时代人民文艺观新内涵的体现是强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历史挖掘又有对现实关注,先论述人民文艺观的历史思想基础,再进一步论述其当代内涵,层次清晰,内容丰厚。
B.作者用“观诗”“观乐”说与听政于民的诉求之间关系等事例论证了儒家学者主张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之间的亲密关系。
C.文章在论证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人民文艺观的影响时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充分有力。
D.文章末段分为两部分,先从两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人民观的内涵,再提出文艺应担负起历史使命,在冷静的论述中透出殷切希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人民文艺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而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B.古代民本思想对共产党执政理念和人民文艺观形成的都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告诉我们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C.当今评价一部文艺作品是否优秀就应看其是否最大限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否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的内涵。
D.文艺作品只要能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华民族建设精神家园,就能担当起新时代文艺崇高的历史使命。
写作
剧场中,原本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演出。后来有位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站了起来,于是后面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观看,最终所有人都站着看完了演出……
这样的“剧场效应”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表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①公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惟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扁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②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艮之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1.可填入第①段方匡处的虚词是
A.焉
B.耳
C.也
D.矣
2.不属于“公”想为书斋命名为“止斋”的心理的是
A.急流勇退
B.心生倦意
C.知足常乐
D.悲观失望
3.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两个不同类型的“止”:
⑴“止而止”:
⑵“行而止”
4.对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体地证明了前人对于“止”的理解有着不同的看法。
B.进一步批评了认为“止”是闭门远居保持高洁的观点。
C.与“知进不知退”者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圣人之止”。
D.列举的三种人均具有典型性,能够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5.评析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进退观”。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吏部韦尚书涉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
②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授其笔法。邬与怀素为群从中表兄弟。至中夕而谓怀素曰:“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张旭长史又尝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如此。”怀素不复应对,连叫数声曰:“得之矣。”经岁余,辞之去。彤曰:“万里之别,无以为赠,吾有一宝,割而相与。”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③至晚岁,颜太师真卿以怀素为同学邬兵曹弟子,问之曰:“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观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未知邬兵曹有之乎?”怀素对曰:“似古钗脚,为草书竖牵之极。”颜公于是倘佯而笑,经数月不言其书。怀素又辞之去,颜公曰:“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素抱颜公脚,唱叹久之。颜公徐问之曰:“师亦有自得之乎?”对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拆之路,一一自然。颜公曰:“噫!草书之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末闻之旨也。”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凌冬枯树
⑵为草书竖牵之极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⑴此沙门札翰 ( )
A公文
B书信
C书法
D渊博
⑵孤蓬自振 ( )
A赈济
B摇动
C振作
D生长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饮酒以养性 以怀素为同学邬兵曹弟子
B.乃漆一盘书之 乃无常势
C.余师而为书 登高而招
D.草书之渊妙 石之铿然有声者
4.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授其笔法。
5.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B.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C.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D.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6.戴叔伦曾评价怀素的草书“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此风格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折桂令”是这篇作品的______。
2.下列对本作品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
B.含蓄深沉
C.平淡质朴
D.通俗明快
3.这篇作品围绕着“客窗清明”采取了多种方式抒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住在溪边
张宪光
①长夏无聊,读 《涧于集》遣闷。偶或从窗子望出去,便是那个长满了杂草的园子,绿篱的外边,便是那条波光粼粼的河水。记得张爱玲 《小团圆》里说过,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今年的梅雨拖得晚,于我来说,雨声潺潺是确实的,住在溪边也是确实的。
②从园子绕几步,穿过一小片菜地,便可以来到溪边。沿着溪水延伸的,是那条砖块砌成的幽僻小路,曲曲折折地伸向远处。除了合抱的垂柳随风摇曳,两旁还种着石楠、樟树、桂树、紫荆等等。四月,这条小径的主人是柳絮,七月则是蝉声,九月是蟋蟀。一到七月,蝉声就开始了它的统治,起初还可以分辨出其中夹杂的鸟声的清脆与婉转,然后就是蛮不讲理的万蝉齐鸣。去年的气温持续保持在四十度以上,把柳树叶都快烤干了,即便没有风,柳叶也在纷纷凋落,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独自走在那条小路上,就是走在枯叶上,走在蝉声里,走在喧嚣里。但凡张扬生命渴望的叫声,哪怕是喧嚣的,也是值得尊敬的。
③今年的天气异常凉爽,宜于听蝉、看云、观水。五六月的水色是清明的,七月的雨水则让水位一下子涨了三十多公分,也变浑浊了,晨昏时刻水波旖旎流转,最是让人莫测深浅。那深绿色的河水里,究竟有多少游鱼,有多少淤泥,有多少水藻荇,有多少动物的尸骨,还有多少肮脏的垃圾,没有人知道。但是河水依然悠哉乐哉,每天随风泛起波纹,缓缓地流淌,藏污纳垢的同时,保有一份淡然。仅仅看着那默默的河水,心里便感到一种安定,一种无忧无惧的从容。
④溪边的蝉声,总让我想起歙县的渔梁街。我曾在那里的一幢老房子里住过几天,每天都可以听见河对岸知了和鸟儿的怪叫声,都会把我叫醒。晚上推窗而望,零星的渔火闪闪烁烁,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江面上,对岸青山就是朱熹父亲讲学的紫阳山。朋友们坐在桌边,一杯一杯复一杯,在月色里对酌,仅此而已。喝酒的时候,似乎忘掉了整个世界,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但闻蟋蟀声时起时落。酒酣,复继之以茗谈。偌大的禅院,空荡荡的,黑魆魆的,除了我们的声音,便只有淡淡的月色,蛩鸣,以及偶尔传来的蝉声。
⑤离开的前夜,一个朋友忽发奇想,说去渔梁坝上赏月吧,于是便欣然从之,咯吱咯吱地推开了禅院的大门。夜晚的古街,空寂无人,李白问津亭亦空无一人, “空里流霜不觉飞”,恍惚之间,仿佛回到羲皇之世——这静静的夏夜,山上草木,水墨似的青山,都沐浴在无边的月色里。鹅卵石铺成的路,高高低低地延伸着,往前是巴慰祖故居,再往前走,就听到了轰鸣的水声,——那就是渔梁坝了。天瓦蓝瓦蓝的,一无纤尘,云则变幻不已。月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时隐时现,月光如水,照在河床上,照在鹅卵石上,照在对面的紫阳山上。青山倒映在江水里,白云也倒映在江水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⑥住在溪边,喜欢听雨,也喜欢独坐窗前,看着晚霞一点点烧红了西天,然后从树颠慢慢落下去,淡下去。然后,看着暮色一点点从杂草丛中爬上窗台,爬上树梢,与笼盖四野的天色接起来。此刻,溪边的莽苍烟树全都静默着,樟树静默着,桂树静默着,成排的柳树静默着,散发着淡淡香气的四五棵香橼树静默着,长满了杂草的园子亦静默着。这个时候,我知道,这溪水,这园子,真正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动物们则不甘寂寞地表达着它们的存在:鸟儿在鸣叫,虫儿在低吟,也许蚯蚓在泥土中翻身,远处的青蛙也时不时地吊吊嗓子。静寂与喧闹,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相反相成,不可须臾分离,——这就是自然的声部。
⑦说起来,我的故乡就在溪边。那个名叫西崮的山村,前边有一条清浅的小溪,水源来自上边的一个群山环抱的河坝。村子的后边,也是一条小溪,从北崮那边流下来,与村前的小溪汇在一起。大哥在他的 《盆景人生》一书中曾说: “河道略显平缓,从北面村子的山沟里流泻下来,自然形成一级级的落差,蜿蜒而来的河道,泥沙俱下,最大的一处落水,名字叫天井汪。两岸悬崖峭壁,杂树丛生。”那种泥沙俱下的壮阔景象,似乎从不曾在我的记忆中存在过,只记得有个堂兄带我去崖头下洗澡,溪水不大,落在身上沁凉无比。那晚的月色,也很明亮。去年四月,我曾专门去了一趟西崮,村子里盖了瓦房,修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山前的小溪不见了,山后的小溪不见了,不是被填平了,就是塞满了垃圾。
⑧住在溪边,本是偶然的事,非有意为之,现在就要离开这条可爱的溪水,其实也不必过于伤感。人生不过是从一处溪边到另一处溪边,而那些始终呆在一处的人也会暂时离开,去别处的溪边与市镇看风景。不管怎样迁徙不定,此处的我们似乎总是可以听到彼处溪流的淙淙回响。倘能以蝉鸣蛙噪为鼓吹,以鹭飞清溪为清凉散,则在在可以自安,不必在意那酷暑与流转了。
1.分析第②段与第④段描写蝉声的不同作用。
2.第⑤段两处画线句的语言十分灵动,请结合内容赏析。
3.结合第⑥段内容,赏析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4.散文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请结合标题分析全文的构思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