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必备因素。

D.中华文明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对比、假设、因果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B.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并列式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C.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价值体系。

C.只要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可以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D.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1.D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法绝对。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B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C项,最后一句“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选项C把“重要因素”偷换为“必备因素”。 D项,从原文第四段“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可以看出,是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中第二段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故假设和因果论证错误。 故选A。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C项,偷换逻辑关系,文中所阐述的大意为,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C项把假设关系偷换成必要条件关系。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女排,近几年先后斩获2015年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2019年世界杯三个大赛冠军。女排精神成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履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人民楷模”都贵玛倾力抚育28名南方孤儿、挽救40多位妇女生命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超越地域和血缘的人间大爱。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出。”中国女排、黄旭华、都贵玛等平凡却闪光,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英雄。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倡议书,在国庆升旗仪式上宣读。倡议大家“崇尚英雄,争做先锋”,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班级和学校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追述了曹军攻破荆州、沿江而下的景象,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英雄的志得意满。

(2)《蜀道难》中,李白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劝人警惕战乱的发生,警惕蜀中“猛虎、长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凶残性。

(3)《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早年技高貌美,盛极一时,现在却飘零沦落,今昔对比之下,借梦表现她这种悲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苏轼

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余薰。

清风欲发鸦翻树,缺月初升犬吠云。

闭眼此心新活计,随身孤影旧知闻。

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幽光与子分。

次韵子瞻夜坐

苏辙

月入虛窗疑欲旦,青凝幽室久犹薰。

清风巧为吹余瘴,疏雨时来报断云。

南海炎凉身已惯,北方毁誉耳谁闻。

遥知挂壁瓢无酒,归舶还将一酌分。

注释:宋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当时苏辙被贬雷州(今属广东),隔海相望。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颔联写了清风将要吹起,乌鸦躁动;而弯月初升,云朵移动引起犬吠,整联写了夜晚的宁静。

B.苏辙诗颈联通过描写苏轼已经过惯了南海的生活,隔绝了北方的毁誉,称赞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C.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苏辙按照苏轼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写出自己夜坐的独特感受。

D.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夜坐观月的情景,虽然具体情形有所不同,但是两人均是孤灯独坐,直至天明。

2.这两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下列小题。

刘宪,宋州宁陵人也。父思立,高宗时为侍御史。属河南、河北早俭,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问赈给。思立上疏谏曰:“今麦序方秋,蚕功未毕,三时之务,万姓所先。敕使抚巡,人皆竦,忘其家业,翼此天恩,踊跃参迎,必难抑止,集众既广,妨废亦多。加以途程往还,兼之展夕停滞。既缘赈给须立书本欲安在却成烦扰又无驿之处其马稍难。简择公私,须预追集。雨后农务,特切常情,暂废须臾,即亏岁计。每为一马,遂劳数家,从此相乘,恐更滋甚。望且要州县给,待秋困时出使贬。”疏奏,谥等遂不行。后迁考功员外郎,始奏请明经加帖、进士试杂文,自思立始也。

弱冠举进士,累除冬官员外郎。天投中,受诏推按来俊臣。宪嫉其酷暴,欲因事绳之,反为俊臣所构,贬清水。再过司仆。及俊臣伏诛,擢先为给事中,寻转凤阁舍人。

神龙初,坐尝为张易之所引,自吏部侍郎出为渝州刺史。俄复入为太仆少卿,兼修国史,加修文馆学士。景云初,三迁太子詹事。

玄宗在东宫,留意经籍,宪因上启曰:“白古及今,皆重于学。至于光耀盛德,发扬令问,安静身心,保宁家国,无以加焉。殿下居副君之位,有绝人之才,岂假寻章摘句,盖资略知大意,用功甚少,为利极多。愿克成美志,无弃暇日,上以慰至尊之心,下以答庶僚之望。侍读褚无量,经明行修,耆年宿望,时赐召问,以察其言,幸甚!”玄宗甚嘉纳之。明年,宪卒,赠究州都督。有集三十卷。初则天时,敕吏部糊名考选人判,以求才彦,宪与王造、司马煌、梁载言相次判入第二等。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却成烦/扰又无驿之处其马/稍难

B.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却成烦扰/又无驿之处其马/稍难

C.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却成烦扰/又无驿之处/其马稍难

D.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却成烦扰/又无驿之处/其马稍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同类,但考试内容不同。

B.弱冠,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凤阁,唐曾称谓中书省为凤阁,与凤池不同,凤池是宋时对朝廷的美称。

D.伏,敬辞,与《陈情表》里“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中的“伏”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宪之父有民众情怀。某地旱灾,高宗欲派官员慰问赈济,刘思立怕百姓农忙时不欢迎巡察官员而加以谏阻。

B.刘宪仕途曲折。他在受到奸臣的波折之后,又因为张易之的牵连,被赶出朝廷,担任地方官员。

C.刘宪审时度势。玄宗在东宫,重视经籍,刘宪乘机上奏,劝说玄宗时常召入褚无量询问,听取他的言辞。

D.刘宪才能出众。武则天当政时,让吏部严格了考选措施,刘宪、王适、司马锽等相继被判入第二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且委州县赈给,待秋闲时出使褒贬。

(2)宪嫉其酷暴,欲因事绳之,反为俊巨所构,贬清水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元986年的孤独

尹延哲

活捉杨业!活捉杨业!苏武庙门外,辽军锣鼓喧天,黑压压的人群拥在庙门外。

辽军的呐喊声如波涛一般,一浪高过一浪,向位于两狼山山腰上的苏武庙压来,压得杨业和他的士兵们几乎喘不过气来。

此刻,从苏武庙往下望,两狼山峡谷里躺着大宋和辽国士兵的尸体,像是秋天撂倒在旷野里的成捆成捆的谷秆,横七竖八。

大宋国先锋官杨业与辽国元帅韩昌的部队经过数天的厮杀,杨业的部队现在打得就只剩下几十名士兵了。这次,元帅潘仁美只派给杨业老弱病残的三千名士兵。当年杨七郎打死其三子潘豹的仇恨,潘仁美每每想起来还是恨得牙齿咬得“咯嘣咯嘣”响。

杨业本计划在朝廷派来云、应、寰、朔四州的兵马后,与他们协同作战,一举击退辽国元帅韩昌对中原的进犯,可潘仁美却硬逼杨业与辽军作战。杨业带着六郎、七郎从早杀到晚,击退了辽军几十次冲击。眼看士兵越来越少,七郎回雁门关找潘仁美搬兵久久末归,六郎也被韩昌的部队冲散。

杨业身边的士兵大都负伤了,可他们紧紧守护在杨业的身旁。此时,杨业的胳膊、大腿和左肩有好几处受伤,鲜血从伤口慢慢浸出,顺着胳膊和腿淌到地上,像一条蚯蚓顺着台阶缓缓爬行。一名士兵用刀划开自己的衣服,扯成几根布条,把杨业受伤的部位细心地包扎上。

尽管士兵的动作很慢,但杨业左膺还是感到了一阵钻心的疼,可是更大的疼痛又向他袭来。辽国元帅韩昌在苏武庙外高声叫喊:“杨老令公,快投降吧,七郎已被潘仁美乱箭射死,他是断然不会来救您的。”

什么,七郎延嗣不在了?六郎延昭也被韩昌的部队冲散了。昨天深夜,杨业让七郎去大营搬救兵,可救兵和他均木到,杨业就预感到不好。

杨业猛然感到有团火在自己的胸膛燃烧游走奔突。突然,这团火又炸开,直冲向自己的心脏和脑门,他訇然跌倒在石阶之上,头盔甩到一旁,红盔缨在风中摆动,似一团火在燃烧。

老将军,老将军,你醒醒。一名士兵把杨业抱在自己的怀里,杨业的苍苍白发在风中飘动,身上殷红的鲜血透过勒紧的布条往外渗,老兵脸上的泪水开始往下落。士兵们明白老将军一向厚待他们,每逢朝廷给老将军奖赏,他都会分给士兵:士兵病了,老将军到营帐亲自探望:老将军虽有自己的行营,却不肯独自安睡,喜欢和露宿的士兵做……

杨业带领将士已在两狼山激战三天三夜,确实累了。恍惚间,他看到了他的八个孩子微笑着朝自己走来。

杨业伸出双手,想握住孩子们的手,就像孩子们小时候,每当杨业归来迈进天波杨府,孩子们都奔跑着往他怀里扑,牵他的盔甲,抚模他的护心镜,抱他的腿,搜他的后衣襟。

杨业看到自己的孩子,他的眼神会透出温暖的慈爱之光,战场上的鼓角争鸣会从耳朵里彻底消失,刀光剑影和格斗厮杀淡出他的脑海

杨业想睁开自己的双眼,可是无论怎样也无法睁开。孩子们的面容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模糊,突然全都看不到了。

不知又过了几时,杨业好像又看到了他的儿子们。这是什么地方?杨业仔细回忆着。

哦,这不是金沙滩吗?就是去年的事情,在金沙滩双龙会上,大郎和二郎化装成皇上和八贤王赴会,被辽国天庆王的毒酒害死;三郎身陷淤泥河被乱箭射中,马踏而亡;四郎在芦苇荡被辽兵所俘;五郎和八郎失踪。金沙滩一战,只有六郎和七郎脱险。

两名老兵往杨业嘴里喂水,他终于醒过来了。刚才,他是昏过去了。

刚才韩昌不是喊七郎被潘仁美射死了吗?六郎也被冲散,生死未卜。潘仁美不管大宋前途命运,只考虑个人恩怨。援兵,不要再想了,这次只有两条路,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杨业口里喃喃着,两行热泪簌簌滚落。

杨业在苏武庙院内踱来踱去,这时他看到了一块石碑,上书“李陵碑”。

我的命运与李陵何其相似,都是孤立无援,时也,命也,运也!可我杨业满门忠烈,不可学李陵叛国投敌。

几个儿子先我而去,我也该走了。也许……人……生来就是孤独的。

杨业把头狠狠地向李陵碑撞去。巨大的撞击声在两狼山里久久回荡,使得两狼山地动山摇。

辽国元帅韩昌手中的三股钢叉滚落在地。深深的敬意,同时还夹杂着一丝凉意,洇透韩昌的心房。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使用“公元986年”“苏武庙”“李陵碑”等词语点明了历史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增强了真实性,从而传达出浓厚的历史感。

B.前三段中,辽军压倒性的气势和两狼山峡谷里的尸体均意在显示这场战争的惨烈和双方力量的悬殊,预示着宋军的败局和杨业的悲壮下场。

C.虽然故事展开的地点只是集中在苏武庙,但是由于借助了心理描写、恰当的补叙、插叙,情节并未让人感到简单、单调,而是细致完整。

D.结尾部分对“巨大的撞击声”的描写,写出了杨业的殉国行为给两狼山带来的巨人大震撼力,同时突出了以身报国的撼天动地的精神力量。

2.小说中描写杨业梦到金沙滩之战,插入这个梦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题目用了“孤独”,使老英雄形象的意义更加丰厚,请你简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