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我们别无选择。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解决。”
中科院院士张钹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不一样,它不会举一反三,更不会“知其所以然”。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十分小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器通过“黑箱”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智能,由于与人类认知行为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也将带来潜在的风险。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展道路。
(摘自《教育家》)
材料二:
(选自“搜狐科技”)
材料三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学术进步,一些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拥有较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但是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看、所说、所思、所想,就像个弱智。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让机器拥有常识,熟悉我们的思维世界,这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现在的硬件技术发展可以说相当迅速,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机器人助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软件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机器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去指挥复杂的组织结构。
我们知道只要是人设计出来的软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样会导致黑客的攻击行为,通过使用各种小把戏来欺骗人工智能。而且这种漏洞一旦被居心叵測的人发现,这家伙就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破坏行动,后果可想而知。
在2017年的网络入侵防护系统机器学习会议上,人们就在讨论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好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行业能起到公正的决策,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保持美好的一面。
(摘自“云博汇物联网”)
材料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应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有序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采取“政府主导、专家主体、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方式,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环节和应用场景,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規、标准,划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边界。
“对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知识普及,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张妍说,“在市场推广和应用环节,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除了伦理和法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还在建议中指出,应该加快科学普及。
神化人工智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贬低人工智能,又让公众对人工智能不敢信任。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才可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是造福还是为祸,核心就是要看社会法律体系能否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框架下,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能否到位。”刘庆峰强调。
(摘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20日《有了安全边界,人工智能才能有序发展》)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妍认为:人工智能要安全发展,不仅要对人工智能科研人员在伦理道德上加以约束,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B.张钹认为,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而人机合作需要人机平等,充分发挥人、机优势。
C.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这样可以从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约束。
D.要想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既不能神化人工智能,也不能贬低人工智能、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
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和张钹他们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他们看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看人类的运用。
B.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在2011年初见规模,以后几年内,该领域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
C.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阐述和分析,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了解,并明白了人工智能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D.如果社会法律体系能够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到位,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人类造福。
3.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必备因素。
D.中华文明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对比、假设、因果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B.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并列式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C.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价值体系。
C.只要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可以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D.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女排,近几年先后斩获2015年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2019年世界杯三个大赛冠军。女排精神成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履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人民楷模”都贵玛倾力抚育28名南方孤儿、挽救40多位妇女生命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超越地域和血缘的人间大爱。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出。”中国女排、黄旭华、都贵玛等平凡却闪光,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英雄。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倡议书,在国庆升旗仪式上宣读。倡议大家“崇尚英雄,争做先锋”,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班级和学校信息:不少于800字。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追述了曹军攻破荆州、沿江而下的景象,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英雄的志得意满。
(2)《蜀道难》中,李白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劝人警惕战乱的发生,警惕蜀中“猛虎、长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凶残性。
(3)《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早年技高貌美,盛极一时,现在却飘零沦落,今昔对比之下,借梦表现她这种悲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苏轼
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余薰。
清风欲发鸦翻树,缺月初升犬吠云。
闭眼此心新活计,随身孤影旧知闻。
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幽光与子分。
次韵子瞻夜坐
苏辙
月入虛窗疑欲旦,青凝幽室久犹薰。
清风巧为吹余瘴,疏雨时来报断云。
南海炎凉身已惯,北方毁誉耳谁闻。
遥知挂壁瓢无酒,归舶还将一酌分。
注释:宋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当时苏辙被贬雷州(今属广东),隔海相望。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颔联写了清风将要吹起,乌鸦躁动;而弯月初升,云朵移动引起犬吠,整联写了夜晚的宁静。
B.苏辙诗颈联通过描写苏轼已经过惯了南海的生活,隔绝了北方的毁誉,称赞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C.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苏辙按照苏轼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写出自己夜坐的独特感受。
D.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夜坐观月的情景,虽然具体情形有所不同,但是两人均是孤灯独坐,直至天明。
2.这两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下列小题。
刘宪,宋州宁陵人也。父思立,高宗时为侍御史。属河南、河北早俭,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问赈给。思立上疏谏曰:“今麦序方秋,蚕功未毕,三时之务,万姓所先。敕使抚巡,人皆竦,忘其家业,翼此天恩,踊跃参迎,必难抑止,集众既广,妨废亦多。加以途程往还,兼之展夕停滞。既缘赈给须立书本欲安在却成烦扰又无驿之处其马稍难。简择公私,须预追集。雨后农务,特切常情,暂废须臾,即亏岁计。每为一马,遂劳数家,从此相乘,恐更滋甚。望且要州县给,待秋困时出使贬。”疏奏,谥等遂不行。后迁考功员外郎,始奏请明经加帖、进士试杂文,自思立始也。
宪弱冠举进士,累除冬官员外郎。天投中,受诏推按来俊臣。宪嫉其酷暴,欲因事绳之,反为俊臣所构,贬清水。再过司仆。及俊臣伏诛,擢先为给事中,寻转凤阁舍人。
神龙初,坐尝为张易之所引,自吏部侍郎出为渝州刺史。俄复入为太仆少卿,兼修国史,加修文馆学士。景云初,三迁太子詹事。
玄宗在东宫,留意经籍,宪因上启曰:“白古及今,皆重于学。至于光耀盛德,发扬令问,安静身心,保宁家国,无以加焉。殿下居副君之位,有绝人之才,岂假寻章摘句,盖资略知大意,用功甚少,为利极多。伏愿克成美志,无弃暇日,上以慰至尊之心,下以答庶僚之望。侍读褚无量,经明行修,耆年宿望,时赐召问,以察其言,幸甚!”玄宗甚嘉纳之。明年,宪卒,赠究州都督。有集三十卷。初则天时,敕吏部糊名考选人判,以求才彦,宪与王造、司马煌、梁载言相次判入第二等。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却成烦/扰又无驿之处其马/稍难
B.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却成烦扰/又无驿之处其马/稍难
C.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却成烦扰/又无驿之处/其马稍难
D.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却成烦扰/又无驿之处/其马稍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同类,但考试内容不同。
B.弱冠,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凤阁,唐曾称谓中书省为凤阁,与凤池不同,凤池是宋时对朝廷的美称。
D.伏,敬辞,与《陈情表》里“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中的“伏”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宪之父有民众情怀。某地旱灾,高宗欲派官员慰问赈济,刘思立怕百姓农忙时不欢迎巡察官员而加以谏阻。
B.刘宪仕途曲折。他在受到奸臣的波折之后,又因为张易之的牵连,被赶出朝廷,担任地方官员。
C.刘宪审时度势。玄宗在东宫,重视经籍,刘宪乘机上奏,劝说玄宗时常召入褚无量询问,听取他的言辞。
D.刘宪才能出众。武则天当政时,让吏部严格了考选措施,刘宪、王适、司马锽等相继被判入第二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且委州县赈给,待秋闲时出使褒贬。
(2)宪嫉其酷暴,欲因事绳之,反为俊巨所构,贬清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