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

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预计明年上半年,“新型邮编行业标准”即可出台。新邮政编码的诞生,将对快递行业产生革命性的改变。届时,每个人都能注册精准的个人地址ID,这套地址ID,各快递企业可以共用。新型邮编更便于机器解析,基于地名地址库精准识别目的地,减少中转环节,提高中转时效。此外,便于机器识别的“新型邮编”,可为无人机、无人车等提供精细导航服务,加速快递行业的无人化进程。

 

新型邮编有望明年推行;每人都会有精准地址ID;新型邮编能提高快递中转时效;新型邮编能加速快递业无人化进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第一句,抓住“预计明年上半年,‘新型邮编行业标准’即可出台”分析概括。第二句主要讲“每个人都能注册精准的个人地址ID”。第三句主要讲“减少中转环节,提高中转时效”。第四句主要讲“加速快递行业的无人化进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氨气对蔬菜有危害,外伤伤及叶,内伤伤及根。当根外追肥不当时,①________,因为产生氮气后,氨气向上走,所以直接危害植株叶片,其中植株中部叶片受伤最突出。这是因为植株中部的叶片正值壮年,新陈代谢旺盛,②________,遭受的危害也最早、最重。而在条施和穴施不当时,最容易造成植株内伤,因为土壤中产生氧气后,③________,很容易造成根系失水,最后导致整个植株死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代替语言作为文化、思想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之为书法,但在当时是并不叫作书法的。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博大精深  规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B.千姿百态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含蓄

C.千姿百态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D.博大精深  典范化   应运而生  宛转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即使说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里揭示士大夫们因为地位官职高低而耻于从师学习的这一心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写出了行人攀山途中道路的曲折艰难,而“_________”又用行人的动作烘托出了山的高峻危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

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

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

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

2.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