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读者所言,在资讯匮乏的年代,《读者》是唯一的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读者所言,在资讯匮乏的年代,《读者》是唯一的鲜美的心灵鸡汤,带给我们外面的世界,带给我们心灵的温暖和感悟。那时候的《读者》大家争相传阅,深受喜爱。可时过境迁,(  )!更何况,隽永美文已经在阅读市场上失宠,即便拥有了新的分发渠道,《读者》也在慢慢失去读者。

这本杂志遭遇的危机,不仅是生意上的失利,更是对过往的颠覆。即使成功转型到新媒体上,他们最初的事业也已      。互联网的冲击,行业原材料成本增加,人才流失……这些“归因”其实不过是结果,根源仍在于它已与这个时代      ,没有人再需要用一篇美文来滋养自己的灵魂。

记忆中,《读者》像荷花,清凤细雨、含情脉脉是它的品格,它的厚度也恰到好处,刚刚能装下一个人午后慵懒的思绪;《新周刊》则走在《读者》的反面,像寒冬里的梅,傲慢、愤怒、诗性、桀驁、理想主义,甚至对这个      的世界百般奚落。

当下,焦灼与不安成为时代情绪,人们或许更需要《新周刊》式的出离叛逆来完善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冲突。与此同时,不能贴骨带肉、总是点到为止的内容则成了一种嘲讽,被定义为鸡汤文学与成功文化的产物,像裏上糖衣的药丸,只能够起到一些自我麻醉的功效。有人感慨,“作为心灵读本,《读者》宣扬的正统的道德观念和处世之道,让人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今的资讯发达,处处都有心灵鸡汤,所以《读者》再也没有生存之地了

B.如今的资讯发达,处处都有心灵鸡汤,《读者》再也不能一枝独秀了

C.如今的资讯发达,人们的选择多元化,《读者》再也不能一枝独秀了

D.如今的资讯发达,人们的选择多元化,所以《读者》必将走向没落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行将就木  大相径庭  习以为常  敬而远之

B.病人膏育  格格不人  习以为常  敬若神明

C.行将就木  格格不人  司空见惯  敬而远之

D.病人膏育  大相径庭  司空见惯  敬若神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焦灼与不安成为时代情绪,人们或许更需要《新周刊》式的出离叛逆来治愈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冲突。

B.焦灼与不安成为时代情绪,更需要《新周刊》式的出离叛逆来纾解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冲突。

C.焦灼与不安成为时代情绪,迫使人们需要《新周刊》式的出离叛逆来治愈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冲突。

D.焦灼与不安成为时代情绪,人们或许更需要《新周刊》式的出离叛逆来纾解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冲突。

 

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依据“更何况”一词结合选项内容,可推知,括号内的内容要解释《读者》没落的原因。括号前面强调在资讯匮乏的年代,《读者》曾深受大家喜爱,因此括号内应是强调如今资讯发达,C、D两项中“人们的选择多元化”强调人们的主观选择多,而语境应是强调客观现状,因此可以排除C、D两项。但A项中的“所以《读者》再也没有生存之地了”说法太绝对,不合现状,因此排除A项。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行将就木,指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病入膏肓,意思是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语境说的是《读者》杂志的没落,行将消逝,可用“行将就木”。 大相径庭,是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格格不人,形容有抵触,不投合。 语境说的是《读者》与这个时代已经不协调了,因此选用“格格不人”。 习以为常,意思是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语境说的是这个世界,因此选用“司空见惯”。 敬而远之,表示尊敬却不愿接近。 敬若神明,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 《读者》宣扬的正统的道德观念和处世之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此选用“敬而远之”。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C两项,“治愈”与“冲突”搭配不当。 B项,第二个分句前面缺少主语“人们”。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照应了前文“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昆阳望海

杨 慎

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混漾银河通。

平吞万里象马国,直下千尺蛟龙宫。

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蒙。

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

(注)①海:滇池。②杨慎:号升庵,明正德六年状元。因上书言事被贬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后死于谪所。③南纪:南方。④象马国:指云南,因其多大象与马,故称。⑤槎:木筏。神话有乘槎可达天河之说,此指一展抱负。⑥斩:砍,制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滇池波涛之雄,冠绝南方,且远接银河,足见其阔大。

B.颔联用借代修辞手法写滇池的吞吐万里之辽阔与莫可窥测的渊深。

C.前三联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滇池雄浑壮阔而又清澈明丽的景象。

D.此诗通过写景来抒情,因景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2.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之才挺之,青社人也。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修,修性庄严寡合,虽之才亦频在诃怒中,之才事之益谨,卒能受《易》。

之才初为卫州获嘉主簿、权共城令。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他日,又至。雍再拜,愿受业,卒以《易》名世。

之才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或惜之,曰:“宜少贬以图荣进。”石延年独曰:“时不足以容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雍守孟,亦莫之知也。雍自洛建节 守延安,送者皆出境外,之才独别近郊。或病之,曰:“故事也。”顷之,雍谪安陆,之才沿檄见之洛阳,前日远送之人无一来者,雍始恨知之之晚。

友人尹洙以书荐于中书舍人叶道卿,因石延年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 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恨其贫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延年复书曰:“今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延年素不喜谒贵仕,凡四 五至道卿门,通其书乃已。道卿荐之,遂得应铨新格,有保任五人,改大理寺丞,为缑氏令。 未行,会延年与龙图阁直学士吴遵路调兵河东,辟之才泽州签署判官。泽人刘羲叟从受历法,世称“羲叟历法”,远出古今上,有杨雄、张衡所未喻者,实之才授之。

在泽转殿中丞,,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官舍,庆历五年二月也。时尹洙兄渐守怀,哭之才过哀,感疾,不逾月亦。之才归葬青社,邵雍表其墓,有曰:“求于天下,得闻道之君子李公以师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 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B.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 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C.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 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D.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遂/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 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调,在文中意为官职的变动。古代表示官职平调、升迁的词语还有“改”“移”“进”“迁”“摄”“领”“放”“出”等。

C.丁忧: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后多指官员居丧。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 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为官,叫做“夺情”。

D.卒,意即死。其实古人对于死的称呼是分等级的,《礼记•曲礼》之中就规定:“天 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才为人纯朴直率,虚心好学,拜河南穆修为师学习《易经》,虽常被老师呵斥怒 骂也不轻易放弃,终于学成。

B.李之才先后授学邵雍和刘羲叟,前者后来以研究《易经》的成就而闻名于世,后者则 创立了远超古人的“羲叟历法”。

C.李之才才气横溢,“蹈及前辈”,却又少有人赏识,后经友人尹洙的大力举荐才得以 应选,踏上仕途,历任大理寺丞、缑氏县令以及泽州签署判官等职。

D.李之才仕途并不顺利,转升殿中丞后遭遇母亲去世,刚刚守丧期满,却又突然离世,令人痛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

(2)延年复书曰:“今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合之间

朱以撒

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出门便取一把伞,握在手中,有时走了一个上午,无一滴雨。有时想在空旷地晨跑时安心一点,便握一把伞出去,而雨来了,撑着伞跑,滴滴答答作响,远处的人看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

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文人了。

我从山区回到城市时,有人送了一把伞。之前的十年都是戴斗笠。斗笠简单结实,人头正好顶在正中凹处,如榫入卯,然后以带子系紧于下巴。插秧时节田间会有许多移动的斗笠,时而立起,时而俯身,动感生焉。那时清贫,爱美之心尚有,便有人拿了红油漆来,让我画个五角星,再题上“灵地公社姚坊大队第五生产队某某某”,美观之余又可以防盗。一个人戴上斗笠变得质朴,透着几分土气,只有下放干部才穿戴整齐撑着伞,到这里来检查工作,或者到公社开会。一把伞撑着就是一种身份,像是穿长衫的人,而非一身短打,冒冒失失。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可是伞的主人也有隐忧,总是有人来借伞。借呢?还是不借呢?借的人也是理由充足的,都是比较隆重的场合。但伞借给别人却是另一种心情,也许还回来时已经破了两个洞,或者一条伞骨折了。

很快,斗笠隐退,城市的雨天都是伞。要在一个城市找到一个斗笠并非易事,有人到山区收集一些用过的斗笠,钉于墙上,它们不再实用,成了一种记忆。斗笠不做了,制伞的能力就极大地提升,不仅量多而且技高——只要轻轻按动按钮,砰的一声,蘑菇云打开;收起后一拍,一下子缩回一半,收入包里。每一家的伞都多了,有朋友来,临走时下雨,便可以很慷慨地送他一把,说,不必还啊。如果说以往的手工油纸伞还有收藏的价值,那么机制伞就只有使用的份儿——谁会费时费神去找修理的作坊?昔日持守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朴素作风,是因为经济如一潭死水——新的出不来,只好一直在旧物上下功夫。修补是人类旧日生活的方式之一,就像摔了一个碗,找个懂行的人把它锔起来——这样,你会看到家中都是被修补过的痕迹时,宛如有一种时光停顿的感觉。现在,伞大批量地生产,任你撑着行于雨天,行于盛夏。

到学校上课,见到每位学生都撑着一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伞。如果比较固定,可以凭着伞的颜色在人群中找到她。

影视剧中不时有墓地告别的情节——一个人故去,一群人告别,皆一身黑,手上还有撑开的一把黑伞。黑色使墓地的气氛更为阴晦、紧张。一把黑伞可能没什么效果,许多黑伞聚于一处,就显得凝重。

人如伞——我们会把很有能量的人比喻为伞。一个人有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伞小人少,伞大人多,风来雨往,岂能无伞?“伞”与“散”如此音近,待到伞散了,人也散了,阳光照射进来。

一把伞撑开来有一股大气,收起来又有一缕落寞,开开合合,没有定时,就像一个人,人生无多变数多。

(《光明日报》2017)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撑着伞在雨中奔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雨中奔跑的状态。

B.“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生动地刻画了拥有伞的人的炫耀的心理。

C.文章写学生撑着花伞的场景与影视剧中在墓地告别时撑着黑伞的场景,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年轻学生的青春活力。

D.“一个人有了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批判了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充当不法分子的保护伞的现象。

2.全文以“伞”为描写对象,但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斗笠”,有何用意?

3.作者从“伞”中产生了哪些联想?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都在深耕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区域特色产业正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互联网等。这些都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省农科院农信所党支部书记田建民认为,传统的农业已经不能适应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从生产、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模式、营销方式、管理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适应新格局,支撑新格局,引领新格局。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

材料二:

来自湖北秭归的脐橙、甘肃礼县的苹果……数据显示,“双11”当天阿里巴巴全平台农产品交易额超45亿元。产自东北的五常大米仅用10秒钟便卖了100万斤,四川的平武蜂蜜,更是在售罄后预售到明年9月。火爆的销售,让这些农产品走出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各地。撑起这些数据离不开买家的热情,更离不开网络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由于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突出。从硬件看,目前宽带网络仍未覆盖的地区、网络普及水平较低的区基本上都是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复杂的农村地区,这些地方网络建设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从软件到与日常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上支付及互联网理财等应用方面,农村网民的使用率也远远低于城镇网民。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动能的释放,农村居民生活便捷、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亟待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统筹解决。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l月)

材料三:

材料四:

11月24日上午,长沙国际会展中心迎来了第三届全国民族地区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论坛。兴仁市委副书记、市长方先红首先介绍了兴仁市的基本情况。兴仁市于2018年8月撤县设市,同时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里享有“中国薏仁米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牛肉粉之乡”等称号。下一步,兴仁市将从打造产业展示平台、打造薏仁米绿色生态小镇来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兴仁市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杭州筑家易集团董事长杨斌认为,在振兴乡村经济的过程中,要让科技提升农村影响力。比如精选一乡一品,通过互联网连接全国销售通路,让农民种出来的东西能更方便、更快捷地卖出去。科技还可以赋能生态宜居。比如建设平安乡村、素质乡村,比如发展绿色农业和文旅IP。在健康医疗方面,科技也可大有作为。比如可以打造专家远程在线系统,不用跑城里就可以连接专家服务乡村。浙江创业学院院长何伏林则分享了高校的举措和思考。他认为,一乡一品最关键的是平台,需要整合各方力量。要鼓励大学生上山下乡,让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去,和农民在一起,帮助他们实现一乡一品的梦想。      

(摘编自“北国网”2018年11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都得益于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B.材料二表明在“双ll”农产品在网上热销的背后,离不开买家的热情,更离不开网络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

C.为了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兴仁市努力打造产业展示平台,打造薏仁米绿色生态小镇,拉动旅游业发展,推动兴仁市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D.材料三体现了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数据显示,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逐年上升,尤其在2015年增长迅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复杂,再加上网络建设难度大、投入成本高,所以宽带网络仍未覆盖,网络普及水平较低。

B.杨斌认为,在振兴乡村经济的过程中,要让科技在提升农村影响力、乡村生态宜居、乡村健康医疗和打造一乡一品平台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C.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入,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为了适应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传统农业必须从生产、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模式、营销方式、管理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3.“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综合以上材料,请具体谈谈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