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②上善若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④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⑤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史记》)

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华经史昭示后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延展,写一篇的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德才兼备,方为人才 曹操唯才是举,只要人有治理国家和打仗用兵的本领。不论德行他都愿意任用;曾国藩唯德是举,认为贪图利益的人不可重用。我则赞成孔子的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仅仅重视德或才都失之偏颇,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 唯才是举不问德行,失之难测。无怪乎宋太祖赵匡胤登上皇位后有不能安寝,心神不宁之患,如他所言,当初助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部将的确是深语行军用兵之道,确实有才。可说不定那一天就又会在另一个人身上晚玩起同一套黄袍加身的把戏?有才而无德助他反叛,佣兵自立,岂能久用?于是又杯酒释兵权。这算是“唯才是举不问德”的较好结果。试看中外,被有才无德者反噬的帝王将相何其多。看曹氏,曹操死后不多年即有司马氏趁曹芳扫陵之际发动政变夺权,“皇族存者无半”看那代战神凯撒,也死在自己因才干而提拔起来的养子刀下,诸种有才无德者之恶,岂可胜数? 唯德是举不问才干,失之迁腐,同为洋务派,李鸿章同曾国藩一样唯德是举,可是他们所举荐之人单纯的道德却不能拯救中国,那一个个“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死报君王”的士人的节操,在工业文明坚船利炮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广州太守鸦片战争时从容淡定,如诸葛孔明般焚香抚琴,可无指战能力、领导才干的他,只能坐等城陷,留下“不守不战不指,不降不走不死”的“六不太守”之笑名。有德无才者之迁病与无用,助力埋葬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大梦,而李鸿章死时也只能叹道“我做了一辈子大清的裱糊匠,最后也只得个空壳子罢了”幽愤而去。当今因怕出事而不敢干事的官员,岂不也是有德无才者?迂腐之至! 德才兼备,万为正道。“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贤”有德才能更好地起用才干,有才才能彰显德行。我们需要的不是有才无德的野心家与有德无才的庸人,而是两者兼具的“君子”是领共转战多地,被俘后死节的状元承相,写下“唯有义尽,仁方可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正气诗篇的文天祥,是从地力官因勤政爱民而进入中央,多次上书的严富不屈而死的杨继盛,是当年热爱国家的老科研人员,是当今怀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普通人。 子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日:“德才兼备,然后君子。”重才轻德或重德轻才,均有失偏颜,都不是选拔人才之道,只有重德且重才,才能够选出真正的有益于国的人才。 【解析】 试题这是一篇名言类的新材料作文。首先要解读材料: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原意: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于劝解人要善始善终。现实运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原意: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现实运用: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并不是一种出世哲学。“不争”主要是指在功利上不争,在其心灵深处有着家国情怀。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原意: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达到仁,仁就到了。现实运用:“仁”在光明的初心;“义”在该走的大道;文明在每一个居仁由义的现代中国人。在忙碌中懂得相互关爱,在逆境中记得坚守良知。④“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原意: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现实运用: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深入人心,老百姓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⑤“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原意: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自然受到尊重和敬仰。现实运用:一是行在言先。二是公道自在人心。三是得道多助。“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的“道义自信”。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原意: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现实运用: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①+③:行善有始,还需有终,善始善终利万物,不争之争得大善。(可从慈善之心,为人处世,治学修养,责任担当角度来谈。)立意参考:立意参考:③+④:求“仁”,也需兼顾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求“仁”,并非驱避功利,但更贵在内心的笃定和坚持。可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角度来写。⑤+⑥:我们追求才德兼备,但应以德为先。君子德高,高山景行;君子之风,山高水长。可从人才选拔、自我修养、文化建设角度来写。①+⑤:善始善终,不忘初心,得道多助,自信坚持。可从个人立德,民族复兴,命运共同,共享共赢角度来谈。②+⑥:修身养性,崇德向善。可从修身、齐家、治国角度来写。③+④+⑤:亲仁知礼,见贤思齐。可从理想追求,奋进向上角度写。②+③+⑤:仁善者,常思“仁”,力行“善”,泽被“广”。可从思想、行为和影响角度谈修养、处世、治学、治国、国际交往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读者所言,在资讯匮乏的年代,《读者》是唯一的鲜美的心灵鸡汤,带给我们外面的世界,带给我们心灵的温暖和感悟。那时候的《读者》大家争相传阅,深受喜爱。可时过境迁,(  )!更何况,隽永美文已经在阅读市场上失宠,即便拥有了新的分发渠道,《读者》也在慢慢失去读者。

这本杂志遭遇的危机,不仅是生意上的失利,更是对过往的颠覆。即使成功转型到新媒体上,他们最初的事业也已      。互联网的冲击,行业原材料成本增加,人才流失……这些“归因”其实不过是结果,根源仍在于它已与这个时代      ,没有人再需要用一篇美文来滋养自己的灵魂。

记忆中,《读者》像荷花,清凤细雨、含情脉脉是它的品格,它的厚度也恰到好处,刚刚能装下一个人午后慵懒的思绪;《新周刊》则走在《读者》的反面,像寒冬里的梅,傲慢、愤怒、诗性、桀驁、理想主义,甚至对这个      的世界百般奚落。

当下,焦灼与不安成为时代情绪,人们或许更需要《新周刊》式的出离叛逆来完善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冲突。与此同时,不能贴骨带肉、总是点到为止的内容则成了一种嘲讽,被定义为鸡汤文学与成功文化的产物,像裏上糖衣的药丸,只能够起到一些自我麻醉的功效。有人感慨,“作为心灵读本,《读者》宣扬的正统的道德观念和处世之道,让人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今的资讯发达,处处都有心灵鸡汤,所以《读者》再也没有生存之地了

B.如今的资讯发达,处处都有心灵鸡汤,《读者》再也不能一枝独秀了

C.如今的资讯发达,人们的选择多元化,《读者》再也不能一枝独秀了

D.如今的资讯发达,人们的选择多元化,所以《读者》必将走向没落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行将就木  大相径庭  习以为常  敬而远之

B.病人膏育  格格不人  习以为常  敬若神明

C.行将就木  格格不人  司空见惯  敬而远之

D.病人膏育  大相径庭  司空见惯  敬若神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焦灼与不安成为时代情绪,人们或许更需要《新周刊》式的出离叛逆来治愈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冲突。

B.焦灼与不安成为时代情绪,更需要《新周刊》式的出离叛逆来纾解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冲突。

C.焦灼与不安成为时代情绪,迫使人们需要《新周刊》式的出离叛逆来治愈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冲突。

D.焦灼与不安成为时代情绪,人们或许更需要《新周刊》式的出离叛逆来纾解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冲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照应了前文“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昆阳望海

杨 慎

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混漾银河通。

平吞万里象马国,直下千尺蛟龙宫。

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蒙。

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

(注)①海:滇池。②杨慎:号升庵,明正德六年状元。因上书言事被贬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后死于谪所。③南纪:南方。④象马国:指云南,因其多大象与马,故称。⑤槎:木筏。神话有乘槎可达天河之说,此指一展抱负。⑥斩:砍,制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滇池波涛之雄,冠绝南方,且远接银河,足见其阔大。

B.颔联用借代修辞手法写滇池的吞吐万里之辽阔与莫可窥测的渊深。

C.前三联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滇池雄浑壮阔而又清澈明丽的景象。

D.此诗通过写景来抒情,因景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2.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