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护林老人 付卫星 这天,他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 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护林老人

付卫星

这天,他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

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他热切盼望能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人吗?”他近乎声嘶力竭地喊道。

“喊什么?别吓着她!”他随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位老人站在林子里。老人高高的个子,目光严厉且有神。

老人朝身后的小道摆摆头说道:“跟我来吧”

他骑上摩托车追上老人,刚想叫声大爷,老人头也不回地说道:“把你那电驴子关掉,她闻不了那油烟味!”

他听了心里有点不快。你老伴又没在跟前,这油烟味能呛得着她吗?可他嘴上没说,而是乖乖地推着摩托车跟老人来到他的住处。

老人让他把摩托车停放到门前,领他进屋坐下,又转身去了厨房。他老伴并没有在屋里,也许在厨房里忙着的吧。

一会儿,老人回来了,说道:“今儿你就住我这,明天我送你出山。”

他点头答应,随后又迫切地问道:“大爷,您这里有电吗?”

老人说:“没有。”

他失望地把手机扔到小桌子上,说道:“我的手机早没电了,这可怎么办?”

老人说:“你为啥不早说,我能给你充电。”他纳闷,没电怎么充电?

老人指着山坡上几块太阳能板告诉他,这是用来为手机充电照明和做饭的,他为老人的环保意识感到惊愣。

临近中午,他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他从包里取出一些罐头香肠要与老人分享。不料老人脸色一沉,冷冷地说道:“快把你这些东西收拾起来,全是些垃圾,她也不喜欢这些东西。”

老人又一次提到了她,可他始终没见到她的影子,这让他的好奇心大增。他想问,又不敢贸然开口。

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说:“你坐着就行,别的什么都不要管。”

那天,他品尝到了真正的野味大餐,吃得他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正在这时,老人的电话响了。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他对着话筒高声叫道:“告诉你兔崽子,你那四个轮的我就是不坐,我自己会走,我再说一遍,她不喜欢那油烟味!”说完,老人挂掉了儿子的电话。

老人气呼呼地坐下来,又转脸对他说:“听着,你明天也不准骑那电驴子。”

“那我怎么走啊?”他说。老人朝山下一指说道:“坐船!”

他起身朝山下一望,原来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蜿蜒通向山外。

晚上,老人打开了屋子里的灯,让他和自己一起到里屋的土炕上休息。他这时突然想到那个“她”,便问道:“那大娘睡哪?”

老人怔了怔,然后说:“早没了。”

他就更加好奇:“那她怎么还怕油烟味?”

“不,是林子。”老人说。

“林子?”老人一口一个“她”,说得那么亲切,原来说的是林子,他不禁又问:“林子也会呼吸?”

“怎么不会?”老人说道,“这林子呀,也是有灵性的,她喜欢洁净清新的空气,她也会讨厌那油烟味。

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他为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感到脸红。那晚,他闻着老人身上特有的松香味道酣然入睡。

第二天一早,他随老人来到小河边,把摩托车推到小船上。老人说声坐好,指着远处的一条小道说:“从这走,你就可以到县城了。记住,下次来,可别再骑这电驴子了,她是不喜欢油烟味道的。”

第二年开春,他果然骑着单车来春游,却没能见到老人。他站在老人的小屋前喊了一声,一位汉子走过来,说道:“喊什么?别吓着她!”

他听着耳热,却不是老人。

汉子说,老人是他父亲,年头为捡游人扔下的垃圾摔下山崖,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一定去看护林子。

他随汉子来到老人坟前,深深鞠上一躬,告诉老人,他这次没骑电驴子,请老人安心。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0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表现出主人公所遇到的困境,既与下文手机需要充电的情节照应,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电驴子”说的是摩托车,从老人嘴中说出,既符合老人的身份,又显得富有生活气息。

C.小说中善于运用简洁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他听了心里有点不快”“他想问,又不收贸然开口”“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让人物形象更真实,情节发展更自然。

D.“老人怔了怔”表现老人对妻子去世的伤感之情,侧面反映出老人对妻子的愧疚。

2.小说中护林老人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两次写到“喊什么?别吓着她!”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D 2.①外表严肃,内心和善。从“目光严厉且有神”“老人脸色一沉”“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等情节可见其外表之严肃,但老人“让他和自己一起到里屋的土炕上休息”,并自己划小船送他走出树林又可见老人实际上是一个内心和善的人;②热爱自然,环保意识强。从不准“他”骑“电驴子”、反复说“她不喜欢油烟味”、家中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为捡游人扔下的垃圾摔下山崖等情节可以看出;③忠于职守,至死不渝。从不坐儿子的汽车、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去看护林子等情节可以看出。 3.①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是老人说的,表现老人对林子的热爱,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结尾,是老人的儿子说的,首尾呼应,暗示老人的儿子已经接过了老人的班,继续护林工作,同时升华主旨,表现环保意识的代代传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侧面反映出老人对妻子的愧疚”说法有误。原文重点写老人对于林子的热爱,突出其环保意识之强。文中并未提及他的妻子何时、何地、为何离世,又为何使老人愧疚,所以选项属主观臆断。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时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情节。然后在具体情节中分析形象特点。分析时从文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作者倾向和他人评价入手,准确全面的赏析人物。作答时注意用词要准确,要结合内容作简洁的分析。 本文中“护林老人”是主人公,“我”是线索人物,通过写“我”迷路遇见老人,和老人相处,第二年又回访老人的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概括老人形象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我”和他儿子的态度,结合“目光严厉且有神”“老人脸色一沉”“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这些描写,看出老人外表严肃;但是“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并亲自划小船送“我”走出树林,又可知老人内心善良。二是对那片林子的态度,不准“我”骑“电驴子”,反复说“她不喜欢油烟味”,家中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为捡游人扔下的垃圾摔下山崖等情节,可以看出他热爱自然,环保意识强。三是临终前的嘱托,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去看护林子,可以看出他忠于职守,至死不渝。 3.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题干所给语句的内容,明确位置,把握特征;然后结合语境,从人物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 小说中第一次写“喊什么?别吓着她”,是在文章开头,是老人的语言,“她”指的是那片林子,但我误认为是老人的妻子。从人物塑造上看,表现老人对林子的热爱;从表达效果上看,提到“她”却并未见“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小说中第二次写“喊什么?别吓着她”,是在文章结尾,是老人儿子的语言。一样的语言,人却不同了,从内容上看暗示老人离世;从结构上看,首尾形成呼应;从主旨上看,良好的家风,使环保意识代代相传,升华文章中心。作答时注意结合内容,条理要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上海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上海市是全国首个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与过去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相比,增加了前端督导的环节,且把干湿垃圾从源头上进行了分离。

《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市湿垃圾处理产能为3480吨/日,与理论产能相比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上海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湿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截至2019年5月底,上海市湿垃圾产能已基本匹配产量,且有多项指标完成度超过了《行动计划》中所定的目标。

材料二:

图表:2011-2017年上海市各类垃无害化处理方式占比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2018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全国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意见还提出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垃圾分类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具备条件的居民用户实行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2019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草案提出“产生者付费”原则,建立差别化的生活垃圾排放收费制度。

目前国内大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形式仍以定额收费和附征于公用事业收费系统为主,计量收费制度正处于探索制定阶段。相较其他城市,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上海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技术层面上,上海市作为全国首个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实施时间有限,垃圾收费的具体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材料四:上海和东京在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处理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两地分类方式同为四类,但上海把餐厨垃圾归为湿垃圾,通过资源化的方式处理,而东京把餐厨垃圾归为可燃垃圾,通过焚烧的方式处理。除此之外,上海市垃圾分类与处理全过程总成本为985元/吨,远低于东京垃圾全过程处理成本。

在垃圾焚烧方面,东京垃圾处理方式以焚烧为主,焚烧占比已超80%。目前上海市垃圾焚烧与填埋各占50%左右,上海市正在学习“东京模式”,争取2020年实现干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而在垃圾计量收费方面,东京实行垃圾计量收费,上海计量收费还在探索阶段。东京通过指定垃圾处理袋、处理券对垃圾进行计量收费,居民一般承担垃圾处理经费的18%-25%。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市作为全国首个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目前处理垃圾产能与垃圾产量基本相当。

B.上海市将干湿垃圾从源头上进行分离,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

C.上海市生活垃圾“谁产生谁付费”的管理原则体现出差别化的特点,有利于激励约束居民。

D.上海和东京在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处理成本等方面各有特点,在干垃圾处理方面上海还需多学习“东京模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显示,2013年到2017年上海市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占比逐年提高,而卫生填埋及其他无害化处理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B.上海的垃圾处理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调整,干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方式应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

C.上海市垃圾处理全过程总成本明显低于东京,表明上海市垃圾处理过程更合理、更有优势。

D.城市垃圾处理事关绿色发展,需要社会各层面共同参与,逐步探索完善各项制度,转变居民生活观念。

3.结合材料,从政策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简要概括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办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正式启动。在其公布的86部作品剧目单中,现实题材成了重头戏。《遇见幸福》《正青春》《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等现实题材剧深受好评。创作者在大众文化热点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找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人物、事件以引发观众的共情,并将自己的思考通过生动台词和精彩表演投射出来,引导大众情绪,解决现实问题。不光是剧目单上的作品,近年来电视剧市场的现实题材创作全面开花,题材涉猎广泛,与现实人心紧密勾连互动、容纳着丰富的时代信息、能激荡起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集中涌现。这些优秀作品就像时代的一个个“表情”,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丰润多姿和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

在创作领域,再丰富的想象力,到现实面前也会失色。尤其是当代中国正进行着一次复杂深刻的创新实践,也经历着一场迅猛剧烈的社会变革,给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矿藏和强大的艺术驱动力。面对火热生活和巨变时代,创作者摆脱了那种“对现实绕着走”的自我预设,凭借敏锐的艺术触觉捕捉蕴藏于现实褶皱中的社会课题。《遇见幸福》的主创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后”、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以及新世纪以来出生的“00后”三代人代际沟通的问题;《正青春》用职场新人的蜕变成长故事回答青年人对生活的困惑。只要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大众就有倾诉讨论需求,以此为表现对象的电视剧便应运而生。这些作品通过引发观者对某个人生命题或社会现象的关注,来改变大众固有观念,推动公共议题的深入探讨,构成了这个时代“思考”的表情。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更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体悟、精准把握的能力上。为了挖掘真实本质的书写内容,创作者不再闭门造车,而是肯下苦功夫、笨功夫,勇于进入时代和生活的核心场域,沉入现实肌理深处,真实反映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命题的复杂性和转型期社会生态的丰富性,在历史逻辑之下呈现人物命运、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多维交织图景,以构成这个时代“审视”的表情。

当然,电视剧创作脚踏现实的大地,充满与社会症候贴身肉搏的勇气,并不意味着刻意夸大社会矛盾,渲染恩仇的“爽快”。虽然生活中存在困顿、冲突等负面内容,但那只是现实的一小部分。如今,中国人民幸福生活、和谐相处、积极奋斗,这才是主流。创作者必须运用生活经验和艺术智慧,为各种困惑、疑虑、不安答疑解惑,在热闹驳杂的现实之中沉淀提纯出时代的主流价值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认同,推动社会发展。现实题材电视剧营造的诸多时代表情之中,观众最需要也最渴望看到的是在真诚交流、深入反思之后豁然开朗、满怀希望的“笑脸”。

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呈现的时代“表情”充满魅力。这些“表情”启示我们:电视剧创作关注社会话题就“有戏”,贴近百姓生活能“走心”,传递主流价值才“叫好”,反哺现实才能持久发力。

(摘编自云志《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当代丰富的表情》)

1.下列对“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当代丰富的表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题材电视剧在题材选择上关注社会话题,并引发观者关注,推动公共议题的探讨,体现出对时代的思考。

B.优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积极体验生活,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体现出对时代的审视。

C.优质现实题材电视剧淡化社会矛盾,紧随生活主流,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营造出观众最希望看到的表情。

D.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与时代共振,融入了创作者个人的思考体验与创造,所呈现的时代表情让观众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丰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文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面展开,在内容上体现出一种并列关系。

C.第二段用例论法论证了创作者凭借敏锐的感知力紧扣社会课题选材的特点。

D.本文立足时代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指出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大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全面开花,力压其他题材电视剧,深受观众好评。

B.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对时代的审视,更表现为对时代的思考。

C.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应面向社会,解答现实疑惑,倡导主流价值理念,增强社会向心力。

D.电视剧创作只有关注社会话题,贴近百姓生活,传递主流价值,反哺现实才有出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 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

C. “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 古人认为鸡能辟邪,“重明之鸟”更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人们就在木刻或者铸造其形,放置于门户之间。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 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危害国家,后者会妨碍主人。

C. 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 《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唐《艺文类聚·鸟部》就认为“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 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 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鶤,而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D. 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的。《诗》《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随着历代文人的讽诵,儒家的思想也代代相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展示了人在现实中进与退的矛盾冲突和精神层面的取舍与延宕。历代文人在对屈骚的解读中反观自我,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找到自己。

由此可见,“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历代能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立足当下文学时代性、民族性缺乏的现状,借助于对诗骚传统形成历史的梳理及再阐释和再承续,我们便可以找回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找回那使人的信念清澈明晰的真理。

(摘编自《论“诗骚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化是“诗骚”传统形成的重要环节,二者虽然并称,却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

B. 《诗》《骚》内涵丰富,都涵盖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处事原则、人生观念、优秀品质、价值系统等方面。

C. 诗骚传统中蕴含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的理性思维特点。

D. “诗骚”传统是《诗经》“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针对新时期当代文学缺少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问题,提出了发扬“诗骚传统”以解决该问题的观点。

B. 文章从社会责任、重塑国民灵魂、价值引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发扬“诗骚传统”对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C. 文章通过“诗”“骚”不同内涵的对比,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

D. 文章通过“诗骚传统”的丰富蕴涵对历代文人产生重要影响的阐述,论证了当代文学发扬这一传统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代文学中,有些作品不关注现实人生,不传递社会理想,因而没有承担起文学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B. 当代文学如果要成为承续中华文脉的载体,就需要在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都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C. 当代文人如果缺少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和刚毅自省等品质,就无法成为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

D.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学应致力于“诗骚传统”当代意义的阐释与民族性的重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汉的王符,从唐代的孔颖达到宋代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从明代的王阳明到清代的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君子概念及君子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挥。明清时期流行很广的人生格言类著作,多半也将君子人格奉为典范和楷模。如《菜根谭》云:“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见弱怜悯等优秀品格的赞扬。《围炉夜话》云:“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这就是在君子与小人不同处世方式的比较中,充分肯定君子以忠贞和诚信为立身之本的做法。君子概念及其文化,不仅在中华历代典籍中汗牛充栋,而且一直活在历代中华儿女的心中。今天人们口头还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可以说,“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它们最终都集聚、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我们的先贤崇尚君子品格,甚至把象征高洁、清雅、虚心和气节的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宋代以来,以梅兰竹菊表现四君子品格的书画数不胜数,其繁盛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君子”概念古老而鲜活,在当代社会也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在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有一个发展过程,原来“君子”主要指某一类人,后来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

B. 君子这一形象是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它不同于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的圣人形象,君子有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

C. “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中的“君子”,指的是处于执政者或贵族地位,道德高尚,不做危害社会和民众之事的那些人。

D. 从西汉到清代,董仲舒、王夫之等人对“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说明君子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肯定和褒扬君子,君子是他心目中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则是与君子相对的另一类人。

B. 《周易》中的名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

C. 《菜根谭》中说的“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优秀品格的赞扬。

D. 《庄子》中的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以比喻的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在人际往上的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阐述了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变化,表现了君子理想人格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人格的深远的影响。

B. 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其行为必然符合“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这些儒家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

C. 君子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绝大多数人也把君子风范奉为做人准则。

D. 在君子理想人格形象的打造和推举过程中,不同学派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荀子还从社会治理上论证了君子的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