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三岁女儿英莲上街看热闹,遇见一僧一道。那僧要甄士隐把女儿——所谓“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舍给他,甄士隐不理睬。为什么说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说明。
(2)《阿Q正传》中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这种矛盾有哪些具体表现?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从“站着喝酒”、“舍不得脱下长衫”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自视读书人身份尊贵,不屑于与那些“短衣帮”同桌吃酒的迂腐性格。
B.《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赞歌,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体格完美,打起球来生龙活虎,和老人形成映衬。而老人对与黑人扳手比赛的追忆,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
C.《边城》不仅写了翠翠的爱情故事,还写了她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悲剧。她父亲是一个屯防士兵,因为顾及军人名誉,服毒自尽;她母亲待孩子生下后喝了许多冷水死去。
D.《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启程去印度前,欧也妮把自己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作盘缠,查理则委托她保管母亲留给他的镶金首饰盒,他们私订了终身。
E.《茶馆》这部话剧,作者没有过于追究那些社会渣滓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他把矛盾焦点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节选自《论语・颇渊》)
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5处)
2.《论语》与《孟子》、《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文段中孔子对“达”如何理解?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在以下材料中任选一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材料一:
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语言。有人心里狠毒,写出的文字就阴冷。有人正在恋爱期,文字就灿烂。有人才气大,有人才气小,大才的文字如大山莽岭,小才的写得老实。讲究章法的是小盆景,大河从来不讲章法。
材料二:
布莱希特曾经说过,过程性的回忆越丰富,越会让人产生惯性下滑般的迟钝。因此,需要阻断,需要间离,让讲者和听者陡然停步,获得思考。
材料三:
体制是一种力学结构,身在其中,即使互相嫉妒,却也互相牵制,获得平衡和安全。
阅读下面新闻采访,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采访录
朝花周刊:常听到有阅读者说这个作家有“语言”或没“语言”,您的“语言”向来被称赞为“好”,这当中的趣味和取向是偏向传统的美感意识吗?古典诗与文人笔记那一路对您也有影响吗?
贾平凹:我的“语言”说不上什么,它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我仅仅是学习而已。我在初学写作时,是喜欢古典与文人笔记那一路的,近些年来,又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明清时期的东西,担心写得太轻太柔,就向汉以前的东西靠近。
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他们一生就写了这几篇散文,当时我很吃惊,我说,为什么这几篇能写得那么好?他们大量的还是诗啊、词啊,谈天说地的文章。真正的抒情散文,就那么两三篇,全部收入《古文观止》里了。老抒情,哪有那么多情要抒?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如果一辈子写散文,还是按原先的那种套路写,唯美的、抒情的,把路子越走越窄的那种,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接触过许多画家,那些画家一上班就在那里画。我也问过一些画家:“有没有没什么可画的时候呢?”他说,是没什么可画,但这是我的工作,每天还得拿起笔。后来一位老画家讲:“常画常不新。”我想,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估计现在的散文家都不愿意写这种东西了。
朝花周刊:写和读乃至走,是否会有矛盾?“深入生活”以及各种会议事务种种,需要您花时间花力气,那么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就必然要减少。很多您的读者为一个问题纠结不已:您究竟是什么时候,一字一字“手写”出高产又优质的新作?怎么看待“作家中的劳模”的称呼?您的下一本会写啥?
贾平凹:现在干扰确实是多,没办法。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我不是什么“劳模”。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酝酿和构思时间长,写起来就快。
我是靠体验与经验更多些。我不太去一些热闹地方,却喜欢两三人去那些一般人不去的县上、镇上和村上,我去那里没有应酬,身心放松,能看到许多事,能思索许多问题。写作是一生的事。下一本可能写过去的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在还不知能写出什么样的。
朝花周刊:曾经有人拿您的小说和散文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您的小说其实就是优秀的长篇散文。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商州系列”等,是作为小说文体突破的一种革命范式,被叫成散文体小说,或叫笔记体小说;而您的很多散文名篇都进入了中小学教材,被孩子们吟诵着。散文的作者、读者群体最大,品种最多,您觉得它是否也该有一定的规定性?
贾平凹:我从不主张专门写散文,那样容易越写路越窄。我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小说是一本戏曲,散文就类似戏曲中的那些唱段。古代戏曲中的唱段很多都是心理描写。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它如现在的摄影一样,人人都会,但要拍摄出好东西,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
朝花周刊:您曾经提出“大散文”的口号,是要主张什么呢?
贾平凹:在我原先办刊物的时候,是有个想法,小说界的革命较早,革命的力量也特别大。在小说界,你几年不写就没人知道了,旧小说的观念不停在变。但你写过几篇有名的散文,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你,这说明散文界革命成分太少。我一直在想,散文界也应该来一场革命。
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当然,这概念还有些大而无当,不好把握。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原来《美文》提出“大散文”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争议。争议最多的,就是关于“抒情”。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当时,就是因为有关于“抒情”的争论,我才提出“大散文”的概念。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岱和归有光一生写的散文和诗词相比数量少多了,但是在散文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B.小说创作的观念不停在变,散文也要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变革,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改变。
C.人生的、社会方面是散文重要的写作内容,如果仅仅是抒情,路子会越走越窄,不利于散文的发展。
D.现在对散文的看法,是统一的,比如不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平凹从古典与文人笔记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但他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
B.举画家的例子说明,如同画画“常画常不新”一样,散文写作也会常写常不新的。
C.作者认为写散文不能再像杨朔的那样,反对矫情的散文。唯美的、抒情的,会把路子越走越窄。
D.文章举摄影的例子说明,散文人人都能写,但是要想写出好的散文是很不容易的。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贾平凹散文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群体的道德
(法)古斯塔夫·勒庞
①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某些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过于多变和冲动的群体显然不能被认为是有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如舍己为人、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我们则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②研究过群体的少数心理学家,只是从群体犯罪的角度去研究。看到他们如此频繁地犯罪,心理学家们都认为他们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
③这种情况当然经常存在。但为什么这样呢?这不过是因为残忍与破坏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个人独处时,要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而一旦加入了某个群体,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通常,我们不能向同类发泄这种破坏性本能,只好把它发泄在动物身上。群体捕猎的热情与凶残,有着同样的根源。群体慢慢杀死手无寸铁的受害者,表现出一种十分懦弱的残忍。但在哲学家看来,这种残忍,与几十个猎人聚集成群用猎犬追捕和杀死一只不幸的鹿时表现出的残忍,没有什么不同。
④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可以表现出忠诚、勇于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像十字军远征和1793年的志愿者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只有集体能够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和献身的精神。多少群体为了信仰、主张和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只言片语而英勇就义!不断举行示威的人群,更有可能是为了服从一道命令,而不是为了增加一点养家糊口的薪水。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惟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在群体的智力难以理解的那些战争中,支配着群体的肯定不是私人利益——在这种战争中,他们甘愿献出生命,就像是被猎人施了催眠术的小鸟。
⑤ 即使是一群罪大恶极的坏蛋也如此,他们仅仅因为是群体中的一员,便会严格遵守道德原则。1848年革命期间,在占领杜伊勒里宫时呼啸而过的群众,并没有染指那些让他们兴奋不已的物品,而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意味着多日的面包。
⑥群体对个人的这种道德净化作用,当然不是一条永恒的规则,然而它却是一种常态。甚至在远没有我刚才提到的情形那样严重的情况下,也能看到。我曾说过,在戏剧中,人们都希望主人公高、大、全,一般也可以看到,一场集会,即使其成员品质低劣,通常也会表现得一本正经。
⑦所以,群体虽然经常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但他们也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如果无私、顺从和绝对献身于或虚或实的理想,都可算做美德,那就可以说,群体经常具备这种美德,而且它所达到的水平,即使最聪明的哲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他们这样做,也许是无意识的,然而这无碍大局,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说他们经常受无意识因素的左右,不动脑筋。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起自己眼前的利益,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会成长出文明,人类也不会有自己的历史了。
(选自《乌合之众》,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首先对“道德”的概念进行界定,引出“群体的道德”这一论题,从而为全文论证奠定了基础。
B. 第③段通过比喻论证,指出残忍与破坏的本能与生俱来,但是这种本能在个人独处时往往不表现出来。
C. 第④段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崇高的境界和追求,常常使群体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得轻如鸿毛。
D. 第⑦段得出结论,指出群体有时会服从低劣的本能,但更多的时候可作为品德高尚和道德崇高的典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数研究过群体的心理学家,只是从群体犯罪的角度去研究,与他们相比,作者研究的视角要更加宽广。
B. 群体中的人有时在群体中放纵自己残忍与破坏的本能,有时又会在群体中表现出忠诚、勇于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
C. 激励群体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和极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动机主要包括名誉、光荣等以及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日常利益。
D. 群体为了或虚或实的理想所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常常让他们忽略自己眼前的利益,这有助于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延续。
3.具体分析群体对个体的“道德净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