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C.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D.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再写生活清贫、需谋生计的隐士,从而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
B.文章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举例论证。
C.文章重点论述了农夫、渔樵两种职业,因为二者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其他职业,选材更全面,论证也更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自身响应着自然的韵律,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他们会选择性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朱百年等。
D.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安于贫穷,才绝少欲望,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认为阅读经典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是出于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游云龙山记
(明)都穆
①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州志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徼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此为得之。山一名石佛,唐昭宗时,时溥为节度使,朱全忠遣子友裕败溥军于石佛山下,即其地也。
②丙寅冬,自京师之官南都。十一月乙酉过徐,欲登兹山,以览其胜。都司周君寅之与予联舟,实陪以行。午抵山麓,跻磴而上。入寺,观所谓石佛者,像仅半躯,崇可二丈,广倍之。左右侍卫之像,皆凿石所为。山之阴,度黄茅岗,忆苏文忠公诗“乱石如羊”之句,瞻眺久之。其下即宋张山人放鹤亭故址,苏公所与记者,后之人创三贤堂于上。三贤,为昌黎韩子、苏公暨陈师道。盖昌黎尝为州推官,苏公尝知州事,师道则州人而教授于学者也。升高而望,一州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诚有如苏公所云。而子历、楚王二山,至戏马之台,皆历历在目,予窃有感□。徐为古战争地,而楚汉其尤也。方高帝之起丰沛,子房佐之,百战蹙项,竟有天下。使当时而无子房,汉之为汉,殆未可知。然则项氏之灭,虽谓子房灭之可也。彼淮阴侯者,功非不伟,直搏兔逐鹿辈耳,乌足以望子房!而今皆云散鸟没,销歇不存。千载之下,遗迹断碑,荒林烟草,适足以资人之慨叹,而逸民高士,乃独笑傲其间而已。
③予于是知功名之累人,不如幽闲之肆志也。虽然,予欲逃名而未能者,安得雪月之夕悲歌剧饮于斯,以续招鹤之辞?山人有知,能不泠然御风来耶?姑记之以俟。
1.概括第①段主要内容。
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矣 B. 也 C. 耳 D. 焉
3.下列对这篇游记的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描摹自然景观生动详实。
B. 涉及历史人文内涵丰富。
C. 先叙后议,富有条理。
D. 卒章显志,引人思考。
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写作上的特点。
5.请对第③段画线句进行评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侠幼而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州辟主簿,举秀才。元颢①入洛,侠执其使人,焚其赦书。魏孝庄嘉之,授轻车将军、东郡太守,带防城别将。
②大统三年,领乡兵从战沙苑,先锋陷阵。侠本名协,至是,太祖嘉其勇决,乃曰:“仁者必有勇”,因命改焉。
③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直,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
④侠又撰九世伯祖贞侯潜传,以为裴氏清公,自此始也,欲使后生奉而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从弟伯凤、世彦,时并为丞相府佐,笑曰:“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侠曰:“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况我大宗,世济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辱先也。翻被嗤笑,知复何言。”伯凤等惭而退。
⑤武成元年,卒于位。
(选自《周书•裴侠传》)
(注):元颢,北魏宗室,叛魏,投靠南朝梁,带兵打回洛阳,自立为王,后被杀。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州辟主簿 (2)竟欲何为 (3)世济其美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使后生奉而行之( )
A.进献 B.尊崇 C.供给 D.迎合
3.第④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B.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C.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D.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4.把第③段落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
5.第③段画线句“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反映了众臣怎样的心理?
6.依据文章相关事迹,概括裴侠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相关事迹 | 裴侠的品质 |
执使焚书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罢渔猎役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市马不取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导从弟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1.标题中,“送春”是____________。
2.依据词意,以下推测或判断不妥的一项是( )
A.词人在归途的马背上,词兴大发,构思并创作了这首词,
B.词人思归心切,只好借酒消愁,乐以忘忧。
C.这首词应创作于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
D.词人创作这首词时,已跋山涉水,历经漫漫旅途。
3.“双燕舞风斜”,词句中的“双”可否改为“孤”?请说说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厨刀
刘明
①早晨有雾,淡淡的。
②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③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④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⑤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⑥“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⑦“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⑧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⑨“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⑩“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⑪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⑫“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⑬“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⑭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⑮“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⑯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⑰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⑱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⑲“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⑳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㉑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㉒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㉓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㉔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㉕“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㉖“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㉗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1.第一段中“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比喻非常精妙,请加以赏析。
2.小说中黑袄汉子做买卖“硬是一声也不吆喝”,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概括小说中“黑袄汉子”的性格特点。
4.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