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______)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这种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陶渊明以云、鸟自喻,表达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归隐的句子是:“____ ,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了一幅碧水连天、晚霞映照江渚之上、野鸭时翔时集的宁静致远的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进行探寻,并发出疑问的句子是:“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苦寒行(南宋)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②,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幕。屏山:屏风。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览全诗,诗人只是把两种情景简单并列,但褒贬爱憎已蕴含在客观描绘中。
B.十月边头”一句与岑参“胡天八月即飞雪”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都很相似。
C.“押衣敕使来不来”一句描写边军将士的心理活动:期盼中又有不满和愤懑。
D.“热”字一语双关,既是说官员优渥的生活条件,也暗指其炙手可热的权力。
2.本诗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
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
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擢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B.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C.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D.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始设。宋代太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制。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分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
C.“大观”文中指宋徽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D.“擢”文中指官吏被提拔。《陈情表》中“过蒙拔擢”之“拔擢”亦是“提拔”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C.张汝明为人宽厚,体恤他人。江阴县尉贫病交加,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督察的官员要制裁他。张汝明卖掉袋中行装,替县尉偿还债务。
D.张汝明为官谨慎,不献媚邀宠。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古代编钟献给皇帝,他既惧怕不能承受皇恩,也不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寻求奖赏。
4.把文言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②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老房子余开泰
傍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拆了一半的老房子终于被雨水冲垮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六年前,父亲从医院回来对母亲说:“我要建一栋新房子!”母亲一愣:“我们哪来的钱呢?”父亲说:“我这病怕是治不好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那就是为你建一栋新房子,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你的!”
那时家里住的房子是爷爷二十多年前建的。是一栋土砖房,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土砖房的墙上也有了一些黑色的印子,甚至有些地方还开了裂,瓦楞上长满了野草,窗棂也被某些小动物啃啮过,但是在村里依然没有落伍,可是现在父亲却坚持要把它拆掉。
母亲沉默了,扎竹扫帚的速度越来越快。
老房子被推倒了,工人们挑来了一担担红色的泥土,板车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瓦片和木头,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
一个月后,房子就建好了——那是一栋两层的土坯房。父亲还请人在墙壁上刷了一层石灰。乔迁宴上,父亲开心地陪客人们喝酒,父亲过去从不喝酒,但那一天他喝了很多,母亲一直在厨房里忙碌,我看见她的眼角挂着泪珠。
半年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妹妹也考上了高中。而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严重得已经没有办法去外面打工,只好呆在家里帮母亲没日没夜地扎竹扫帚。
毕业后,我在老家县城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后来,我认识了女朋友小莉——一位漂亮的幼儿园老师。
元旦放假,我邀请小莉来到了我的老家。小莉说,老家就像一幅水墨画,漂亮极了!不过就是上厕所有点不太方便。
临走时,我对父亲说,我要在老房子旁边建一栋新房子。母亲有些担心地说,如果建一栋新房子我们家就有了两栋房子,按照一户一宅的政策,多余的一栋房子就会被政府拆掉。父亲一愣,嘴角蠕动了几下,接着沉默了。
轰隆轰隆的挖掘机开过来了,大卡车也从远方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砖头、水泥和钢筋。工人们砌墙的砌墙,搬砖的搬砖,一个多月后,新房子就建好了。
那是一栋三室两厅,两层半的小洋楼。我们又请来了装修师傅,在房子里装上了水电,刷上了乳胶漆,贴上了瓷砖,铺上了大理石。
寒假,我和小莉结婚了,我们搬进了新房,父母、妹妹也搬进了新房。我们一家人住在新房子里,其乐融融。不过母亲每天都会陪父亲去旁边的老房子里走一走,看一看。
寒假过去了,学校开学了,我和小莉返回了县城。
周三的下午,母亲焦急地打来了电话,她说村里开始拆空心房、危房了。
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周六我接他去县城的医院看病。医生悄悄地对我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没法治了。
回来的时候,父亲一直盯着村口那些被拆的房子。我知道,父亲是在担心家里的老房子。
又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母亲带着哭腔打来了电话,说挖掘机已经开到了我们家,老房子就要被拆了。我赶紧叫上小莉一起回家。
老房子的周围站满了人,挖掘机就停在院子里,几位乡干部正在和我父母宣讲政策。乡干部说农村只允许一户一宅,我们家有了新房子,老房子就应该拆掉。挖掘机喘着粗气开了过去,“咔嚓”的一声,老房子的屋顶就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洒落得到处都是……
父亲像疯了一般地扑了过去,抱着墙壁一动也不动,任凭瓦砾砖块打在身上。父亲像一只巨大的蜻蜓钉在荷叶上,捍卫着自己的领土,又像一只发怒的母鸡,张开着翅膀护卫着未成年的幼崽。
挖掘机停了下来,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哭着对乡干部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挨不了几天,剩下的墙壁就过一段时间再拆吧。
挖掘机喘着粗气走了,父亲坐在墙根下久久不愿离开。
晚上,母亲喂父亲喝了一小碗粥。喝完粥,父亲让我打着手电陪着他去老房子里转一转。
老房子的屋顶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散落得到处都是,月光穿过屋顶,斜斜地照在老房子里,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瓦片泛着惨白惨白的光。父亲蹲下身子,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和瓦片,就像过去抚摸我和妹妹的头一样,充满了柔情。
父亲头痛了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
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秋雨一下就是十几天,门前的柿子树、酸枣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风雨中摇来摇去。
母亲说昨天晚上,风雨大作,大概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院子里“轰隆”地一声巨响。第二天起来一看,老房子不见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选自余开泰《红土地上的骆驼》,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写到父亲的病,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对塑造父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起着较大的作用。
B.文中划线处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人物悲伤难过的心情,也为下文老房子的坍塌埋下了伏笔。
C.父亲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我在房子旁边建新房子都是为了实现结婚时对妻子的承诺。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而在趋于平和的叙述中,仍能感受到“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2.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这篇小说是如何展开叙述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摘编自齐沛尧《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材料二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订制”的时代。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
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故步自封的危险。
(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
材料三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又带来了“算法焦虑”。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
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某信息聚合类 APP 的员工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去了一半,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内容的生产靠“众包(一种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媒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比如,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
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摘编自《用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
1.下列不属于对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A.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人们的眼球,使当代社会的人陷入困境。
B.当代社会已经由信息匮乏转化为过剩,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
C.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能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满足当代社会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D.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焦虑,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广泛的“流量焦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虚假信息的干扰,但又因“推荐阅读”的方式迎合用户而助长了虚假信息。
B.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受用户欢迎,看上去好像在引领用户成长,实则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C.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使得一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D.一味追求“众包”生产新闻内容和靠算法分发内容都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容易导致新闻价值偏差。
3.在信息化社会,众多网络信息平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这一服务有何不足?应该如何改进?请结合全文思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