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 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 题。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 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 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 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 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 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 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 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 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 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 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 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 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 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 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 年 03 月 14 日 07 版,作者刘焕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为维护国家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会根据自身实际决策并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所 以经济很难趋同。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想要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攫取更多 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产生背景、本质、影响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D.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就能实现各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 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爱心是一片阳光,照射在冬日里,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材料:
甘甜 慰藉 希望
濒临绝境 沉浸痛苦 孤苦无依
同情 安慰 善意 飘荡 流淌 涌出
下面是某同学在生活中的语言交际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昨天上午,我到你家拜访了你家父。没想到,一进寒舍,他在家恭候多时了。临走时,我把大作送给他,说有问题还会来垂询,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显示,城乡在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的燃气普及率是村庄的4.26倍,城市的污水处理率是村庄的4.67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6倍和2.1倍,全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2.5%,比城镇高2.9个百分点。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提高了收入,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认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摘编自温源《乡村振兴 如何增优势补短板》,《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材料二:
2013-2017年中国农民工统计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当前,各类人才短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村特别是贫困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造成乡村人才短缺的原因众多:教育的目标偏失,导致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培养的“人才”和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都主动或被动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输出。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迫使农村人才为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农业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效益难以保障的先天劣势,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大量优质青壮劳动力离开乡土。政府培训错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且形式不合理,致使在乡人才难以得到“营养补充”。
人才兴则乡村兴。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这一困局,各地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从不同方面聚集人气共建美丽乡村。盘活人才存量,减少人才外流,扩大人才增量,鼓励人才进村。打好感情牌,广泛深入挖掘域外人才资源,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们参与“反哺工程”,支援家乡建设。
(摘编自郭君平《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活力》,《光明日报》 2018年8月7日)
材料四: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代道路饱含岁月之美、文明之美,但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和高速的城市化,许多古道被遗忘在深山之中,道路所承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逐渐凋敝。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以修复和活化古驿道。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而且还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700余公里的古道为岭南大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对于岭南文化的形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今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能,许多沿线村庄采用“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旅游”和“古驿道+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许振声、吴春燕《广东“古驿道+”串起1320个贫困村振兴路》,《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收入增加,都得益于大规模快速城镇化。
B. 从材料二看,0013-2017年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规模逐年递增,而增速则从2013年的2.4%降至1.7%,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C. 加速推进城镇化,使得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
D. 保护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动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均高于农村。
B. 现代农业发展乏力,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C. 各类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乡村振兴需要破解乡村建设中人才不足的困局。
D. 积极开展修复和活化古驿道工作,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还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3.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造成了乡村人才短缺有哪些因素?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未来,每粒沙子都可能拥有自己的IP地址。”现在看来,这种描述似乎是__________,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最为精彩,也最能引发人无尽联想的描述了。不论物联网发展到哪个阶段,都摆脱不了经济运行整体状况对它的影响,这是一种_________、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相关的调研报告中看出些许端倪。据埃森哲预测,2030年产业物联网将为全球创造14.2万亿美元新产值,而中国将新增1.8万亿美元新产值。
物联网绝对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与其相关的很多概念,在历史和科技发展中都曾出现过,譬如工业化的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因此我们可以说,( )。不同于以前,在现今的科技语境中说起物联网,我们得到的是__________的互联,包括手机、冰箱、汽车、眼镜等,都是互联互通的,这似乎多少带有“理想”的味道了。
近五年,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人类社会不断变革着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庞大的市场基础成就了消费互联网的成功,从BAT的崛起与其市值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天马行空 相辅相成 无所不在 可见一斑
B.随心所欲 相得益彰 无所不在 见微知著
C.天马行空 相得益彰 无所不至 可见一斑
D.随心所欲 相辅相成 无所不至 见微知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物联网实际上是一种理念,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
B.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的一种理念的实际上就是物联网
C.物联网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
D.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物联网实际上是一种理念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消费已经成型。
B.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使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C.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人类社会不断变革着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互联网生态消费体系已经成型。
D.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县令捕蝗
钱勰①任如皋②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③令独绐郡将④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①钱勰:宋朝人,字穆甫。②如皋: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市。③泰兴:古地名,今江苏泰兴市。④郡将:郡的长官。
(文化常识)
谦称与尊称。在社会交际中,既有尊卑长幼的区别,又有人情礼貌的讲究,所以古今都存在谦称与尊称,而古人特别讲究这一套。上文末了说到“敝邑”与“贵县”,虽带戏谑,但用词上前者是谦称,后者属尊称。又,“鄙人”“寒舍”“陋室”“犬子”等属谦称,而“阁下”“令尊”“令郎”“贵府”等属尊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会:_______;②独:________;③绐:___________;④云:________;⑤已而:_________;
⑥诘:_________;⑦盖:_________;⑧檄:_________;⑨不才: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令辞穷。
②辄书其纸尾报之曰。
3.这两个县令的共同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