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②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③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 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④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⑤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⑥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⑦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⑧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⑨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⑩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选自《余光中集》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①段中说,他在雨季里“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第③自然段,作者由“雨”联想到“方块字”,用意是什么?

3.第⑤段中作者化用了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的“听雨意韵”,请简要赏析余光中在三个人生阶段寄寓的情感。

4.下列选项中对第⑥段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联想王禹丞的故事是用具体材料来证明“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之观点。

B.早在北宋王禹丞描写在竹楼听雨的独特感受,证明“听雨”作为传统保留至今。

C.作者借助王禹丞的听雨,转入描写在瓦屋听雨,这是一笔相当自然的过渡。

D.在竹楼听雨,雨声怕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这样写反衬出在瓦屋听雨。

E.作者活用典故,涉笔成趣,丰富了作品的古典文化内涵,增添了诗的韵味。

5.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

 

1.(1)在雨季,他的思绪饱含雨意。(2)潇潇春雨,浸润了他渴慕重回故土的心灵。 2.作者面对撩人情思的“雨”自然联想到“方块字”特有表意的形旁“雨”部,再联想到与“雨”相关的汉“霜雪云霞”“雷电霹雹”,而这一个个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汉字,勾起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3.(1)“少年听雨”:“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 (2)“壮年听雨”:“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而今听雨”:“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4.AB 5.“雨”意象内涵一一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冷”——准确表现了雨的凄冷,这是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自然角度);又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笼罩着淡淡乡愁的心境(情感角度)。 【解析】 1.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由原文“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可知,在雨季,他的思绪饱含雨意;由原文“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可知,潇潇春雨,浸润了他渴慕重回故土的心灵。 2.本题考查鉴赏文章构思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题意,注意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本层次,看写作的先后顺序和内容间的关联,结合题目,进行具体分析。 由原文“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可知,作者面对撩人情思的“雨”自然联想到“方块字”特有表意的形旁“雨”部,再联想到与“雨”相关的汉“霜雪云霞”“雷电霹雹”,而这一个个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汉字,勾起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由原文“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 意,就宛然其中了”可知,作者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3.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情感的能力。解此类问题,首先仔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结合文中的抒情议论性内容来思考作答。 (1)“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 (2)“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证明‘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之观点”错误,由此段第一句话“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可知,联想王禹丞的故事是用具体材料来证明“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 B项,“证明‘听雨’作为传统保留至今”错误,由原文“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可知,是为了证明“任何细脆的声响,都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 故选AB。 5.本题考查散文中物象的作用。散文中的物象受文本语境的制约,因此阅读时需要依文定意,也就是说,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体味景、物所蕴含的意义,而不能简单、平面化的理解表层意思。 作者借雨诉相思,雨似乎也懂得他的心情,点点滴滴,自空中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作者的心灵。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容易触动作者那根思乡怀人的敏感神经,因此,雨泪同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伤,读来令人断肠。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凉,愈能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愁苦。在这里,雨已经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的背景,“雨”意象表现作者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有原文“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可知,“冷”字准确表现了雨的凄冷,这是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又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笼罩着淡淡乡愁的心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我们处的这个时代,视觉表达有很多可能性,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图像时代。同时又很遗憾,________我们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长时间地凝视山水,________用心灵接近山水了,这个时代的视觉感受力正在出现问题。

②去年,有很多年轻人对浙江美术馆新春的展览提意见,他们觉得国画看不懂,他们要求有导游。上海世博会千奇百怪的影像,大家都没有说看不懂,怎么自己老祖宗的梅兰竹菊和山水就看不懂了呢?我指的正是这种感受力的失落。

③问题不在于图像太少,而在于图像太多。每天数以亿万计的图像出现在我们身边,这些图像把我们变成了消费和生命的碎片。这些新的媒体,或者称之为电子数字图像技术,不断地制造奇观,打开了视野,但同时也改变了人和生活本身的关系。

④另一方面,在今天的大众媒体里,仿像现象无所不在。所谓仿像,是指那种没有原创的图像。今天这种图像太多了,原作者是谁不知道。没有原创的复制成了身边的汪洋大海,我们看到了太多复制的奇观,但真正的事物在哪里?

⑤面对这样的现象,绘画是一剂良药,能够重新激活、唤醒感受力。画一个东西,一定要面对这个东西来画,这种人和世界同在的共构的方式,是绘画的本质。绘画会拯救我们因图像时代而带来的感受力衰落的问题,让我们永远和原朴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

⑥摄影太快了,镜头对准一咔嚓,什么都有了,不像绘画,要一笔一笔地画。在无数次抹掉重来中格物致知,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尝试接近。用图像的方式去切问,看是不是能够接近事物的真理,是不是能够把事物的遮蔽完全解开,使看不见的让人看见。这是绘画的本质,这是艺术的本质。

⑦中国人讲象,现象的象,大象无形的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象是什么?象既不是那个客观对象,也不纯然是我们内心的东西,象是对象和心灵的中介。我们通过象去把握对象,通过象去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所以中国人是以象为中介来本质地、整体地把握事物。

⑧中国人画画的时候胸有成竹,胸有成竹并不是他胸中有现成的竹子,是说他胸中有一片成熟的竹园。画竹子的时候他与竹子同在,画竹子的时候他变成了竹子,如此这般的生长。这是中国人讲的绘画,对今天体会视觉现象,把握图像的内在十分有帮助。今天我们以为已经掌握了很多先进的方法,无所不能,但创造力不是这么简单的,象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把握到的。象的踪迹在哪里?它不纯然在我们心里,也不纯然在对象上,它在我们和对象无数次直面的过程当中,它在生命的缓慢进程当中,它在身体痛切的所有感觉当中。

⑨今天苹果公司的Logo成了全球生活最活跃的图像。苹果的Logo后面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生命存在:英国科学家图灵是同性恋者,在他那个时代同性恋是有罪的,被逼着治疗,他不堪忍受折磨,吃了泡过氰化钾的苹果而自杀。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图像,后来被图灵的粉丝乔布斯做成了遍布世界的品牌标志。今天用苹果的时候谁还会想到这个悲伤的、用生命来抵抗的故事呢?这个标志本身就是这个时代图像浅表化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

⑩今天要激活感受力和创造力,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够的了。这时候要有一种挑战的精神、自由的意志,一方面要坚持源自日常、源自底层的民间视野,强调社会底层的田野考察;另一方面还要能够理解中国人传统中内在的东西。比方说中国人画山水,既保留和自然的亲和,又不受纯然可见的局限,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与超越的姿态,所以中国的山水画不会被照相机代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你今天用照相机拍拍看?谁也拍不了一条江,但黄公望可以把一条江在一个6米长的横轴上画出来。以他当时的身高,他能够看到的江面有多宽呢?但是我们的老祖宗站到了天上,站到了神的位置去看山水,山水在他的底下不断地生发出来。这里头有一个对自然的独立和超越的姿态,中国人正是从这里不断地重返开端,这是中国人的山水画倾向。

1.第①段空格中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由于……所以 B.因此……于是

C.因为……并且 D.既然……而且

2.第①段画线词语“视觉感受力”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⑨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仿像是“图像时代”随处可见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它使受众感受到了大众媒体创造的奇观,也使受众从另一角度认识事物。

B.作者认为,在“图像时代”,绘画必须承担起它艺术形式之外的功能,创建人与世界的连接,拯救视觉感受力的衰落。

C.“图像时代”感受力的激活主要依赖于坚持源自日常、源自底层的民间视野,因此,艺术家应强调社会底层的田野考察。

D.中国的山水画之所以不会被照相机取代,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人始终保持着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的审美姿态。

5.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用实例阐释第⑦段中“象”的概念。(文中已有的例子除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市正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对市民在道德素养、人际互助、交通出行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提高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认识,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某市复兴中学决定开展一次演讲活动。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共做文明人,共建文明城”,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鲁迅作品中刻画了不少知识分子形象,如孔乙己、假洋鬼子和狂人等。他们经历遭遇不同,或投机,或潦倒,或糊涂,或觉醒。请从《呐喊》中另举两例并略加点评。不少于120字。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存:问候

B.度则六亲固            服:遵循

C.马童之,指王翳曰        面:当面

D.而幼孩,遂而鸡豚        字:取名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B.顺其美,匡救其恶        将:扶持

C.籍长八尺余,力能鼎      扛:背负

D.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照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