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往事并不如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请以“往事并不如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往事并不如烟 过去,是经历,是体验,是记忆。它记录着每个人的爱恨情仇,生死荣辱……只有记住过去,回首往事,汲取经验,我们才能走向未来,走向阳光。因此,往事并不如烟。 有的人,他的过去是痛苦的、艰难的、耻辱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屈服命运,极力逃避过去,宁愿碌碌终身;但却有极少数的人顽强不屈,从不逃避,深深的记住了过去,并敢于回顾过去,最终,他们千古传名。诺贝尔,这个用血和泪拉着炸药技术不断跳跃的人,在他真正成名之前——也就是他的过去,是何其的艰难与痛苦呀!他的过去,为了研制炸药,失去了许多至亲至近的人,也使他多次濒临死亡。也因为他的太多次失败与危险,许多人反对他,批驳他,憎恨他,诅咒他……他的过去就像是一场巨大的噩梦。没有人愿意记住它,更没有人想要反复的回忆它,但诺贝尔做到了,他的过去深深嵌在了她的内心。正因为他记住了过去,他才能不断改进炸药技术,不断成长,他的精神和灵魂才得以坚固和深邃,他才能带领人们进入了全新的世界,与人们一起开创了美好的未来。所以,往事并不如烟。 有的人,他的过去也是痛苦的、艰难的、耻辱的,而且,他记住过去,一雪前耻,重新崛起,但这种在美好的时刻,他忘记了过去,没能走向未来,走向了毁灭。例如,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他灭掉越国,即将进军中原成为霸主之时,他忘记了过去,他忘记了过去越国弑父之仇,他忘记了过去父王的谆谆教诲,他忘记了过去相父伍子胥的鞠躬尽瘁,他甘心沉迷于美色,允越复国,赐死相父。没过几年,因为他忘记了过去,沉迷安乐,所以他丢掉了祖祖辈辈的土地;因为他忘记了过去,他只能挥剑自刎,抱恨长终;因为他忘记了过去,他只能走向黑暗的角落,而不是美丽的未来。往事并不如烟,所以请记住过去。 记住过去,走向未来。过去是一面镜子,映射着你的成功与失败;过去是一泓清水,无私的接纳着你的失败,并给你启迪、关怀与帮助;过去是一轮明月,永生不灭,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记住过去,你就拥有了丰富的经验,深邃的眼光;记住过去,你就拥有了睿智的头脑,冷静而细腻的心;记住过去,你会发现拥有一双强有力的手在不断推着你上前去,从而走向理想的彼岸和快乐的未来。 往事并不如烟,让我们深深的记住过去,大步走向未来吧! 【解析】 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本题的题目是“往事并不如烟”,一提到往事,我们就会想到做过的错事,所以就不想回忆,大多数选择逃避。题目中的“并”字告诉我们,往事是值得回忆的,是有价值的,人生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那些难以忘却的往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往事连缀起来的历史。世界上唯一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越来越美好的东西就是回忆,不忘对往事的回忆,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是对生命质量的珍视。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来指导我们以后路该怎么走。 立意: (1)过去是一面镜子,映射着你的成功与失败; (2)过去是一泓清水,无私的接纳着你的失败,并给你启迪、关怀与帮助; (3)记住过去,你就拥有了丰富的经验,深邃的眼光; (4)记住过去,你会发现拥有一双强有力的手在不断推着你上前去,从而走向理想的彼岸和快乐的未来。 素材: (1)如果年华真的似水,为何退不去?如果人生真的如梦,为何醒不来?“一切都要靠时间,总有忘记的一天。” 如果真的这样,为何忘不掉?往事并不如烟。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确是这样。不知是人们匆匆走过时间,还是时间太过匆匆的从人们身上划过,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们遗忘在了身后。但记忆最深处的往事会如星辰般闪耀在心中,给我们动力。永不如水褪去,永不如烟般消散。 (3)一株婀娜多姿的牡丹,在阳光下享受着快乐,在雨水中吸取甘露。一个又一个日月过去了,小牡丹成了大牡丹,开出了脱俗高雅的牡丹花。牡丹每天都能看见人们赞赏的目光。但是,牡丹骄傲了,她认为自己不能与阳光、雨水那些世俗的东西相提并论。于是,阳光抚摸她时,她推开了阳光暖暖的手;雨水和她打招呼,她视而不见。就连大地母亲准备的丰盛的早餐,她也不吃,她要维持她的清高,坚决不和那些世俗的东西交流!大家生气了,都决定不理她,但高傲的牡丹却不以为然。一个个昼夜流过去了,牡丹花不再那么饱满,叶子不再碧绿,整株牡丹病恹恹的。终于,牡丹死了。当你像牡丹一样,成材之后,不要忘记所爱你的亲人,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过去,是必不可少的阳光、雨水,忘了过去,牡丹是长不大的,开不出迷离的花朵的!不要忘记过去,他曾经给你们多少启发,感动! (4)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左传》到《史记》,从《汉书》到《资治通鉴》,对于历史,中华民族一直都尊崇它为极高的地位。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不可以被忘记,不仅是因为它对人们有着良好的警示作用,更因为它能启发思考,用经验开拓创新之路。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观点:回首往事,汲取经验,我们才能走向未来,走向阳光,因此,往事并不如烟。文章接下来举诺贝尔的例子,论证了记住过去,才能带领人们进入全新的世界,与人们一起开创美好的未来,所以,往事并不如烟;文章又举了吴王夫差的例子,论证了忘记过去,最终走向了毁灭。文章结尾点题:往事并不如烟,让我们深深的记住过去,大步走向未来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石钟山记》节选,完成各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

1.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罄置水中 B.而大声发于水上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空 中 而 多 窍 与 风 水 相 吞 吐 有 窾 坎 镗 鞑 之 声 与 向 之 噌 吰 者 相 应 如 乐 作 焉

3.文中作者有三次不同含义的“笑”,请分析。

(1)余固而不信也

(2)因谓迈曰

(3)而李渤之陋也

4.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长曰遏,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札。

札即曰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义。君义嗣也,谁敢干君? 札虽不才,愿附臧,以无失节。”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其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于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

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授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号曰延陵季子。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

选自刘向《新序》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立之    (2)弟兄为君    (3)国宜季子也    (4)终身无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最小    不从先君之命与子

B.其不受国为义    《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

C.长子庶兄也    吾欲南海

D.而致国季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

4.结合《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和本文内容,季礼的性格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所知道的文学常识,说说“季子”与“最小而贤”的关系,并推断“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句中“明季”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春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释: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下列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抒胸臆,感叹韶盛春已经过去了,内心的伤春之情难以倾诉。

B.颔联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把内心的哀怨忧愁表现得至妙入微。

C.尾联用了屈原《离骚》的典故,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D.“幽情”是全诗的主脑,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

2.第三联中的“逆”、“私”两字用得很妙,请作分析。

 

查看答案

(1)________________,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马光《训俭示康》)

(4)__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5)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_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②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③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 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④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⑤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⑥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⑦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⑧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⑨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⑩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选自《余光中集》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①段中说,他在雨季里“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第③自然段,作者由“雨”联想到“方块字”,用意是什么?

3.第⑤段中作者化用了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的“听雨意韵”,请简要赏析余光中在三个人生阶段寄寓的情感。

4.下列选项中对第⑥段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联想王禹丞的故事是用具体材料来证明“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之观点。

B.早在北宋王禹丞描写在竹楼听雨的独特感受,证明“听雨”作为传统保留至今。

C.作者借助王禹丞的听雨,转入描写在瓦屋听雨,这是一笔相当自然的过渡。

D.在竹楼听雨,雨声怕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这样写反衬出在瓦屋听雨。

E.作者活用典故,涉笔成趣,丰富了作品的古典文化内涵,增添了诗的韵味。

5.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