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1)初夏的乌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1)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2)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3)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4)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5)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6)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7)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8)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9)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10)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11)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12)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13)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14)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15)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16)我喜欢画家梵高,木心说:“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17)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18)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19)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20)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情感基调。

B.“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写出木心的画具有空灵缥缈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C.详写木心手稿,是为了表现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D.“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这句话句式整齐,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木心的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有力量”的特点。

2.请赏析第(7)段画线句。

3.文章第(11)段、第(16)段都写到梵高,视角和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A 2.①运用拟人、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等艺术手法。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寂静、清冷、迷蒙的环境。③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④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悲伤、苍凉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3.第(11)段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由木心的诗想到梵高的《星空》,意在表明木心如同梵高一样,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16)段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引用了木心的诗句“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意在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和执著前行的坚韧。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说法错误,“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写出了乌镇水乡迷蒙的特点。“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青石板路”“小巷深处”突出了乌镇的清幽和古朴。选项中“凄清”色彩不对。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特色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第(7)段画线句,是写景文字,用的是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手法,其中“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寂静、清冷、迷蒙的环境。“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联系后文“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看,划线句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和写作视角的能力。次要人物在文本中主要有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作用;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提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第(11)段,“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联系前文木心的经历,如第(8)段的“‘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可知木心同梵高一样也历经磨难,在此写梵高的创作情况,能表明木心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16)段“我喜欢画家梵高”,明确了自己的感情态度。引用木心说的“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又表明了木心的执著前行的坚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法国参议院以62票赞成、1票反对,于当天通过了一项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从2018年9月起,将在法国中小学内禁止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

该法案旨在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使用任何与手机相关的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参议院还决定将该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高中。

议员们强调,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他们还说学校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我封闭。

此前,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或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才能使用手机。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8月1日)

材料二:

很多家长抱怨,作为父母很难断了孩子带手机进学校的念想,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来妥善管理呢?

学校也“有苦难言”。长沙市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如今部分中小学明文规定不准带手机进课堂,要求孩子自觉上交手机。“有的学生上交一台假手机,把真手机留在身上使用。并且,从执行上来说,学校每天对学生进出学校都进行检查不现实,容易引发冲突。此外,从法律责任上来说,手机应由谁保管、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由谁承担,都是需要面对的难点,各个学校至今仍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在学校探索手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扎眼新闻也屡屡出现。比如有学校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结果导致周边居民不能打电话;某中学要求,如果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不上交,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结果引来一边倒的谴责,甚至遭到家长索赔……

“还有学生和家长搬出‘物权法’,控诉学校无权剥夺手机的使用权。”长沙市一位中学班主任说。

“校园都有固定电话,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沟通。”叶老师表示,“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并非低龄学生上学的必需品;而孩子通过手机接触外界一些闲散人员、网上不良信息,则给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隐患。”

(摘编自《三湘都市报》,2018年9月27日)

材料三:

材料四:

研究表明,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引发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而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还没有发育成熟,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等。不少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一旦离开手机,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极端变化,变得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甚至很正常的手机没电、信号减弱等情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这些都是“手机中毒综合症”的表现。

美国乔治敦大学肿瘤中心主任说:“我们最新的研究,连同以前的研究,都表明打手机会增加罹患脑瘤的潜在风险,特别在青少年方面。”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的专家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分析了11项全球相关研究后发现,每天使用手机1个小时,将会增加患脑瘤风险。

(综合摘编自《临床肿瘤学》等杂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国参议院以绝对优势票数通过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法案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

B. 家长对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看法并不一致,部分学生对校园手机管理存在抵触的情绪,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手机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

C. 材料三表明,2014至2017年,使用手机聊天的比例持续下滑,使用手机学习的比例连年上升,但不能据此判断学生的手机使用日趋合理。

D. 部分青少年患有“手机中毒综合症”,他们以手机为其生活中心,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在情绪方面出现极端变化,如抑郁寡欢、紧张焦虑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有其弊也有其利,因此不必完全禁绝,关键在于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

B. 社会群体对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时候不支持学校实施的合理方案,这可能导致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同受伤害。

C. 材料三显示,部分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聊天比例逐年下降,表明手机交际功能相对弱化,而游戏比例逐年升高则表明其娱乐功能正在日趋强化。

D. 材料一至材料四从不同的角度,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这一立场在当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的立法机构已经达成了共识。

3.以上材料中,政府部门、学校和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其实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就是指天地,指时空”,知名学者余世存日前在解读自己的作品《老子传》时作出上述表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然而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一直以来却颇多分歧,任继愈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有人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究竟是写给弱者的“心灵鸡汤”,还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

正统的老子的传记,就是司马迁寥寥一些字,很少。司马迁也没有拿出来单独作传,把他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要拼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只能在有限的史料里找一坐我们觉得可信的东西。余世存的《老子传》,用老子的生平,立体地阐述了《道德经》,以第一、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周王室的关系,作者交待得合理而平常,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人生等,探寻了《道德经》思想的源起。《老子传》中力求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老子,希望以它来拉近现代读者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更帮助读者消除与《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他认为不是老子故意要给后人一个迷魂罩,就像我们今天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一样,也会想一些名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种虚构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生、对社会一些很真实的看法。从老子的故事中,可以看得出他对人世的一种观念,甚至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确实不如孔子那么积极。

对于《道德经》中的大众熟知然而又对其意义争论颇多的“道”,余世存认为,“我觉得其实就是一个源代码。人在社会上生活,要找到人生的源代码,这个源代码有可能是上世,有可能是佛陀,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感到最亲切的还是‘道’,它讲的是天地人之间的一些规律。”

他指出,“我们当代人很多话,可以用《道德经》去配。比如一些网友就发现原来海子写的那句话‘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过:‘其行越远,其知弥少’,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而《道德经》是一部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经典。”

(摘编自余世存《老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个“源代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世存认为《道德经》里的“道”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是天地、时空。

B.《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的影响深刻,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

C.《老子传》串起老子完整的人生历程,通过讲述老子,探寻《道德经》思想的源起。

D.大众对《道德经》的“道虽然争论颇多,但它还是一部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经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评价《道德经》诸多方面的影响入手展开具体论述。

B.源代码原指可读的计算机语言指令,借它来解释《道德经》中的“道”,比喻新颖。

C.对《道德经》这部经典的解读历来颇多分歧,文章论述时,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

D.文末引用海子之言,旨在证明当代人的很多话可在《道德经》里找到相应的句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证明老子的神秘莫测,司马迁对他也知之甚少。

B.余世存以现代人的视角解读经典,能帮助今天的读者消除与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

C.老子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虽不如孔子那么积极,但后世推崇道家学说的也不乏其人。

D.如果找到了人生的源代码,就找到我们理解《道德经》中“道”的一条有效途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幸福是拥有自己的夏日小屋和一片马铃薯地。(芬兰谚语)

钱是可以储存的,但时间不能,你怎么花时间,决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质量。(瑞典谚语)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印度作家泰戈尔)

幸福就是寻求革命真理。(李大钊)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

幸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景,而如何答好幸福的考卷却值得深思。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在“幸福是怎样炼成的”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