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关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关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环境的属人性非常必要,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

B.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

C.就审美而言,精神性的乐更重要,因此,“乐居”就是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

D.环境美学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是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的三门学科中最尖端、最高深的学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先总体提出环境、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再分别闹释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何为环境美学。

B.文章第三段论证看环境的两个维度,由生态到文明,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C.文章最后两段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详细地阐释了审美和环境美学两个概念。

D.文章对环境审美的论述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即先论述审美,再由审美的具体内涵进一步论述到环境的审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对人类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矛盾时,需要权衡轻重才能决定取舍。

B.不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是不好的生态,这种生态属性不能称之为人的环境。

C.人有三种生存方式,各有特性,也有层次差异,乐生是人生的最高层次,而乐居属于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

D.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1.A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错,原文第三段中,“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可见“生态文明环境”的获得需要两方面,选项遗漏了 “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 C项,“‘乐居’就是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理解错,原文倒数第二段中,对“乐居”的定义是“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可见选项缩小了范围,遗漏了“物质”方面的快乐。 D项,“是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的三门学科中最尖端、最高深的学科”,理解错,原文内容是说“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可见选项在“尖端”前添加了“最”,表述绝对,另外文本说“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可见“最高深”表述不合文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常见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等。 B项,“层层递进”错,“由生态到文明”应该是两个维度,平行、并列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对选项进行理解分析、推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另外还要具备结合现实生活加以灵活判断的能力。 C项,(“也有层次差异,乐生是人生的最高层次”,原文无据。文中与选项有关的信息仅限于此“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可见并没有说三种生存方式的层次差异,也没有说乐生是最高层次。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 年9月28日,中国女排3:0完胜塞尔维亚队,提前一轮夺得世界杯冠军,中国女排成为史上首支五夺世界杯的球队。赛后,女排精神再受国人点赞,但主教练郎平的话更发人深省:“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必须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甚至跌到,但爬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朗平教练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人生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

《论语·为政》

(注)①偃:倒下。

1.材料一中的“文德”主要指孔子倡导的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的为政主张及措施。

(1)为政主张:_________

(2)为政措施: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赵鼎①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余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②,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注)①赵鼎,南宋政治家、词人,宋高宗时的宰相。②休文,南朝时才子沈约的字,沈约一生多愁善感,后有“沈约腰瘦”之说。

1.这首词的词眼是“____”,“薄暮东风紧”中的“东风”指“________”(填季节名)风。

2.赏析下阕的抒情手法及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而                   遨:游览。

B.万化冥合                 万化:自然万物。

C.举匏尊以相属               相属:相互关照。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引觞满酌,颓就醉             何为其

B.不知日入                     不知东方既白

C.悠悠与颢气俱                 相与枕藉舟中

D.不知其所穷                   耳得之为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写出了偶遇西山,远望怪特,从而有了宴游西山的艰难过程。用“过”“缘”“斫”“焚”“穷”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急切心情。

B.乙文中“客人”悲的原因:由人物古今命运的对比而生悲,由宇宙间“无穷”与吾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由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而生悲。

C.乙文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于整齐对称中又有灵动变化之美。

D.甲乙两文均将情、景、理巧妙融合,均流露出贬谪之苦闷,也表达了作者在特定人生境遇中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用“/”给下面语段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屈 原 被 谗 放 逐 乃 著 离 骚 八 篇 言 己 离 别 愁 思 申 杼 其 心 自 明 无 罪 因 以讽 谏 冀 君 觉 悟 ,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