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导致文学形式演进的诸因素中,人性的发展仍占有极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导致文学形式演进的诸因素中,人性的发展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致来说,文学形式的演进有些是直接与人性的发展相联系的,有些则是间接的联系。

以直接联系的来说,如通俗小说、南戏、杂剧等本是适应城市平民的享乐要求而产生的,而这种享乐要求的形成,固然有赖于城市生活(包括工商经济)的日益发达,同时也有赖于人性的发展——把人们从长期艰苦生活里形成的抑制享乐愿望的特点逐渐改变。再如对人物性格的描绘趋向细致,这固然有赖于较高的艺术功力,但更有赖于随着人性发展而来的个性的丰富。倘没有丰富的个性,人物性格的描写就不能细致;而作家在这方面的功力,是只有在有了丰富的个性可供他描摹以后,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至于风格的多样化,也是如此。刘勰的《文心雕龙》把作品风格分为八类,司空图《诗品》光是诗歌的风格就有二十四类。这主要不是刘勰的分辨力不如司空图,而是由于人性的发展,作家的个性差别越来越明晰,所以风格也越来越多样。

就人性的发展与文学形式演进的间接联系来看,则审美意识与文学观念是主要的中介。

文学艺术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文学应给人以美感,从而文学的形式也必须服从美感的需要。但人的审美意识是经常在变化的,今天认为美的事物,过些时候有可能被认为不美。因此,文学形式的演进必须顺应审美意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人性的发展。

四言是《诗经》的主体,但从东汉时期起,四言诗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就逐渐被五言诗取代。从今天来看,五言相比四言至少有三个优点:一、由于增加了一个字,内容的含量扩大,从而能更好地叙事抒情。这也就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所说的“(五言)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例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类漂亮的诗句,用四言是怎么也写不出来的。四言诗当然也有写得美的,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它的美在于这些诗句所组成的整个境界。二、四言的句式大抵以两个字为一组,每句两组,显得较为单调、板滞。五言的句式则既可由两组组成,也可由三组组成。因组合方式繁多,在同一首诗中可不断变换,故有灵动之致。三、五言诗的句子组合方式不断变换,得以与感情的起伏转折相应,因而能适应多种感情的表达需要。而四言诗则句式单调、板滞,其能适应的多为庄重舒缓的感情;苍凉、怅惆、轻微的感伤或喜悦也还可以,因为那都不属于浓烈、激动、明快、尖锐一路,多少可与庄重、舒缓相通。除此之外,就难免有些扞格。

四言是《诗经》的主体,可见这种句式以及与之相应的音节组合在《诗经》时代是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能引起人们类感的。而汉以后,人们普遍认为五言更能引起美感。在四言诗向五言演进的过程中,审美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导论·人性与文学形式的演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性的发展和文学的演进的联系既有直接的联系,又有间接的联系。

B.导致文学形式演进的因素众多,但人性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C.刘勰、司空图作品的差异,说明了人性发展带来了作家个性的丰富。

D.通俗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演进是为了适应城市平民的享乐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两个方面论述人性发展与文学形式的演进。

B.文章从审美标准的变化论证了人性的发展是文学形式演进的重要因素。

C.文章以《诗经》的四言诗发展到汉代的五言诗为例,意在论证四言诗不美。

D.文章以人性的发展与文学形式演进的间接联系作为全文论证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风格是作家个性的表现,作家群体的个性越丰富,作品的风格就越多样。

B.四言诗的句式大抵以两个字为一组,每句两组,组合方式显得较为单调、板滞。

C.五言诗因其组合方式繁多,在同一首诗中可不断变换组合方式,显得比较灵动。

D.钟嵘在《诗品序》里肯定了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方面更为明确的优点。

 

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 A项,“人性的发展和文学的演进的联系既有直接的联系”错误,偷换概念,由原文“大致来说,文学形式的演进有些是直接与人性的发展相联系的,有些则是间接的联系”可知,是“文学形式的演进”而不是“文学的演进”。 C.“刘勰、司空图作品的差异”错误,由原文“至于风格的多样化,也是如此。刘勰的《文心雕龙》把作品风格分为八类,司空图《诗品》光是诗歌的风格就有二十四类。这主要不是刘勰的分辨力不如司空图,而是由于人性的发展,作家的个性差别越来越明晰,所以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可知,不是他们作品的差异,而是他们关于作品风格分类的差异。 D.“适应城市平民的享乐要求”错,由原文“以直接联系的来说,如通俗小说、南戏、杂剧等本是适应城市平民的享乐要求而产生的”可知,应为“适应城市平民的享乐要求和人性发展”。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 C项,“意在论证四言诗不美”错,由“四言是《诗经》的主体,可见这种句式以及与之相应的音节组合在《诗经》时代是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能引起人们类感的。而汉以后,人们普遍认为五言更能引起美感。在四吉诗向五言演进的过程中,审美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可知,是论证到了汉代,四言已不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抓准关键词句;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代词与指代内容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人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处是否与全文一致。 D项,“钟嵘在《诗品序》里肯定了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方面更为明确的优点”错误,由文章第5段“这也就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所说的‘(五言)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可知,其中的“详切”乃详尽贴切之意,而不是“明确”。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月10日《杨子晚报》报道了两位老人替子还债的事迹。16 万元债务、12 位债主、18年信守承诺还债……靠着用三元、五元的微薄收入积攒下来的辛苦钱,江苏南通市港闸区陈桥街道育爱村 86 岁的村民邵学仁和老伴沈秀英,前不久终于还清了儿子、儿媳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笔债。清完债的第一件事,老两口就在两位亲人的遗像前焚上一柱香,老人说:“你们俩安心吧,爹娘帮你们还清了所有欠债,我们也终于可以睡觉踏实了……”

对于老人替子还债的举动,有人认为这是感天动地的信义之举,值得大力宣扬;但也有人说“人死债亡”已经约定俗成,老人不必偿还这笔债务;还有人说,父母替儿子偿还欠债,天经地义,不必宣扬。你怎样看呢?

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完成一篇作文。

(1)请给这两位老人写一封信,表达你在看到他们的事迹报道后的心情和思考。(学校,姓名统一为:复兴中学 艾中华)

(2)班级召开诚信主题班会,请结合老人的事迹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村服务中心“人才凝聚政策措施”的示意图。其中有三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道路施工单位向公众发布的道路封闭施工通知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道路封闭施工通知

因道路改造建设需要,经有关部门答应,定于2018年8月3日零时至2018年12月1日24 对大桥区建设1路——长虹路进行全封闭施工,到时候敬请路过上述路段的车辆和人员遵守现场警示标识,提前绕道走。

不便之处,请大家多担待。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      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长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提醒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      、停滞不前。

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接纳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上,扎根于        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不是要        ,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汲取  墨守成规  丰富  沾沾自喜

B.吸取  墨守成规  丰富  趾高气扬

C.吸取  故步自封  丰厚  趾高气扬

D.汲取  故步自封  丰厚  沾沾自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C.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体现在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上。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地思考,却“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眺,却“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作者提出要打破斤斤计较于老师的贵贱长少的世俗偏见,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原则。

(3)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作者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