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几年国内中小学暑假刚开始,很多城市的机场大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几年国内中小学暑假刚开始,很多城市的机场大厅就出现这样的场景:统一的T恤衫,统一的背包拉杆箱,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一批一批地奔赴世界各地,去修学、游学。

游学热潮中,人群低龄化特点明显。“众多游学项目的营员大多集中在11岁至18岁的学生群体,我们团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15岁。”某游学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游学”人群低龄化,大家意见纷纷。有人认为可以让孩子到国外见识见识,为将来的留学做准备;有人认为投身全英语的环境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对养成语言习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孩子太小,只会记得一些旅游景点,而对当地大学教育模式的了解,对外语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多的帮助;也有人认为青少年可先考虑国内游学,在对本国文化有充分了解、感受的基础上,再考虑国外游学。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本质 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 海外游学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游学热的延续。许多家长早就带孩子参观过国内的清华、北大等名校,为了让孩子感受一下世界名校氛围,形成国际视野,趁暑假到海外转一圈,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对海外游学的目的和内容缺乏成熟考虑的情况下,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就值得商榷了。有家长在10天花了数万元之后抱怨,“花了钱心疼得不踏实,不花钱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显然更是因缺乏正确认识而随波逐流的结果。 对父母来说,海外游学当以体验文化和生活、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回归教育本意,理性选择合适的夏令营,切忌一拥而上、人云亦云。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尚不能胜任独自游学的要求,如果家长或组织者缺乏相应的引导,很容易变成“到此一游”,甚至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因此,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正确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 往深层次看,海外游学的火爆,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之所以选择暑期海外游学,是担心享受不到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孩子留学早做准备。对于这种教育焦虑,一方面应该予以正视,加快国内的教育发展,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育是一项兼容并蓄的事业,需要在借鉴他人长处的基础上树立自信,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据报道,中国的数学教材将于明年1月正式进入英国小学课堂,英国将投入4100万英镑推广“上海模式”教育。西方教育正在不断向东看,我们也应对自身的教育充满信心。 古人说,“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在增广见闻、开放融合之中找到教育自信,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提升。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出现象——出国游学热和游学低龄化,第二部分给出大家的看法。文章应该围绕“游学人群低龄化”展开,所谓海外游学就是送孩子到国外去参观世界名校,与国外的孩子共处,既游也学。可以从肯定角度思考,如:让孩子到国外增长见识,看能否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将来的留学做准备;可以让孩子早一点接触海外文化与教育,对于已经准备要留学的孩子来说,利大于弊。有针对性地开阔眼界,才能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投身全英语的环境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与当地居民随时随地交流,有助于孩子学到很多日常用语,这对养成语 言习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们真正见证国外生活,体验英语环境,体味世界著名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会极大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对未来的强烈憧憬,青少年可以先考虑国内游学,在对本国文化有充分了解、感受的基础上,再考虑国外游学。可以从否定角度思考,如:游学方式很商业化。很多游学是“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充其量是名校观光游。青少年对语言和社会的认同度并不清晰,而游学的目的是“学”,过早游学脱离了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难以达到游学的真正目的。一些家庭经济本身并不宽裕,看到其他家的孩子都“游学”去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面子”、“长见识”,硬是打肿脸充胖子,让孩子“国外走一回”。因为年龄小,所以只记得一些旅游景点,对当地大学和教育模式的了解甚少,对外语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多的帮助。考生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材料在文体上没有具体的要求,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作,如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充足的论据,清晰的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留学不可盲目跟风 面对留学热要理性谨慎 留学不一定好,要依据个人实际情况来决定 缺乏明确追求目标的留学弊大于利 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只会让留学害了自己 留学能开阔视野 留学能增长见识 走出去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某地肉牛生态养殖循环经济流程图,请将其转换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精准,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高校书法社新任社长的简短就职演说,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每个社友,大家好!今天能当选为书法社社长,我深感荣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因在家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从小学起,本人就光顾各类书法比赛,并多次荣获大奖,有一定书法功底,今天被选为社长,我一定恪尽职守,不负众望,为大家服务。大家在练习书法过程中,我一定不吝辅导。也希望大家务必配合我的工作,我们齐心协力把书法社办好。

谢谢大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苏秦、张仪,唯利是图,没什么操行,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以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______、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        )。

孔墨孟荀等属于第二类人,他们并不______,他们有自已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一类人吹冷风了。他们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便只好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下一部部著作。

而第三类______,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速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并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那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______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斥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凤中仪态万方,目眩神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朝秦暮楚   随波逐流   凤毛麟角   沸反盈天

B.朝秦暮楚   同流合污   凤毛麟角   沸沸扬扬

C.朝三暮四   随波逐流   吉光片羽   沸反盈天

D.朝三暮四   同流合污   吉光片羽   沸沸扬扬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

A.最终也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

B.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

C.最终官场也接纳了他们,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

D.最终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官场也接纳了他们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塞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目眩神迷。

B.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盈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目眩神迷。

C.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塞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令人目眩神迷。

D.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令人目眩神迷。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中作者表明集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慨人生短暂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说明游览赤壁具体时间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只有这样做才能不被别人讥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①

李白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赢②。

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李白晚年漂泊东南时期。②侯赢本是穷困出身的隐士,被魏公子信陵君收归门下,后献计帮信陵君窃得了兵符解救赵国,因年事已高不能随行,在信陵君到达军队之日自刎而死以报答知遇之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盛赞升州,从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写升州历史悠久和江山多娇。

B. 颔联巧妙称颂王忠臣人贤名高,天子“借”此“忠臣”以治国抚民。

C. 颈联借用“一边静”“万里清”的海江之景象写天下安定太平的盛况。

D. 诗以赞其地起,以颂其人承,以言时局转,以抒己怀收,脉络清晰。

2.本诗的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