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法国有一句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 《老子...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法国有一句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

《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木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累:通‘蔂’,盛土的筐子。)

亲爱的同学,匆匆间,你们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高中时光。回顾两年的学习生活,你对这两句名言有怎么样的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娇艳的鲜花不顾春有多长,它只在乎在这个春季是否绽放了每一片花瓣;清嫩的绿草不管地有多高,它只在乎这个春季是否坚持了更向地面靠近。而真正的人生不怕前方有多远,它只在乎在这个旅途中是否竭尽全力收获每一处风景。而千里之行,更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用生命作为终结。 一回眸,一曲红楼多少红尘事。曹雪芹的开始,《红楼梦》的不息。从持笔那时,他是否计较了文字的多与少,是否想了《红楼梦》应有几章。从持笔那时,他已不在乎这部书的终局,他在乎一路上抒发情感,用文字堆砌的内心世界。当对爱情与对社会的认识得以表述,曹雪芹在他的文字构成的世界寻找着真正的心灵家园。直到他生命的终结,《红楼梦》还未画上句号。《红楼梦》在延续,他的生命在延续。虽说后人为之续写,但终究不知是否是曹雪芹所要的结局。但他开始就从未放弃,不畏这作品会耗他多少年华与心血。他还是选择了开始。他开始了给《红楼梦》生命,便不顾一路的艰难。千篇著作始于笔下。 曹雪芹用他的一生撰写这部著作,他未曾想流芳百代,但他的人生却因当初的那个开始便永无止境。人生的千里便开始于脚下的那一步。 当终点离我们太遥远,是否感到遥不可及。远方的终点总折磨着那颗进取的心。不要去看远方的模糊,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 他有着一个明星梦,他出生于一个农民之家。他游走于明星之间,而他曾只是一个配角。王宝强,一个为了心中的梦敢拼搏、敢奋斗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多少人有着一个明星梦,但又有多少人在那条路上坚持迈出下一步。从跑龙套开始,他不嫌弃角色的等级,他说:“每演一个角色,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只为离心中的那个梦更进一步。”于是他坚持着一步又一步,追求他心中的梦。很多人都认为跑龙套根本不可能成为当红之星,当太多人看着远方的目标时,一个个胆怯下来,路途太遥远。 是路途真的太遥远,还是缺少迈出下一步的勇气。王宝强踏踏实实,他清楚自己手边该做的事,只为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人生的千里开始于那一步,要达到终点,则是坚持一步又一步的迈出。 一个辉煌起于一个微小的开始,一个永恒的辉煌则需开始后的坚持。有心不怕路远,有心不怕到达不了远方。 人生千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一步一步的迈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名言类材料作文,考生需分析两则名言的关系,找到二者的连接点或者两者的共性,借此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 材料有两则名言,首先分析各自的意思。第一则是法国的一句谚语,即“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一点”言其小、少,而“一点又一点”说的是一点一点的积累,结果是“小鸟”也可以“筑成巢”,这里突出的是“积累”“坚持”的价值。第二则是《老子》中的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都是结果,而“毫末”“累土”“足下”都是得出结果的过程或行为,强调的也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是脚踏实地地施行,是始终如一的坚持。然后分析两则名言的关系,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两则名言的意思是相同的。故考生可以围绕“坚持”“积累”等进行立意。最后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但要凸显文体特点。 参考立意: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持之以恒方能走向成功。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能表明观点或话题的题目,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然后借助排比句或者对偶式的句子引出观点或话题。正文部分围绕观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列举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事例和王宝强成为名角的事例,以此作为佐证。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强化观点。 素材: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工作上的信誉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誉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大作 3.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不做这一木一石呢?我们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4.书籍是积累众人聪明的不灭的明灯。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6.“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8.意志在于磨练,成功在于坚持。周海中 9.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10.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雨果 11.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12.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13.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 14.“不耻最后。”即使慢,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 15.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1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1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8.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关于计程车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广州近期拟新增2950辆新式应召计程车,和普通计程车不同,这些应召计程车只接受订单,平时不在路上巡游拉客,但车资比普通计程车贵。多数乘搭计程车的客人是收入不低的,收入低的多数会靠公共汽车与脚踏车。对于这些多数搭客,比较重要的是时间与方便,只要打车容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应增加普通计程车,这样可以更好解决打车难的问题。增加搭车的方便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们以公共交通辅以计程车来取代私家车。私家车有炫耀性消费、污染、堵塞、意外、噪音等大量外部成本,城市应避免走向私家车泛滥的发展方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犹记中国海军第二十二批护航编队抵达坦桑尼亚时,当地市民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自2008年底中国海军开展护航行动以来,类似的场景      。护航十年,在帆樯林立的亚丁湾,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助力这片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赢得世界各国的      

10年间,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31批护航编队、100艘次舰艇、67架直升机、2.6万余名官兵,圆满完成了1191批6595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103次出访三大洋六大洲的63个国家和地区……一组组数据折射出10年护航的丰硕果实。架起合作之桥,打造和平之海,(   )。犹记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   。在她们身边,祖国的战舰屹立如山,撑起一片安宁,“我们接你们回家”七个字掷地有声,也感人肺腑。

十年风雨无阻,十年劈波斩浪,护航行动也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过程中最深刻的足印。从“一穷二白”时期的“望洋兴叹”,到以建设强大海军为目标的奋起直追,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这背后凝结着护航官兵     的付出,也离不开无数人的接续奋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数不胜数    赞不绝口    潸然泪下    夜以继日

B.数不胜数    交口称赞    潸然泪下    夜以继日

C.多如牛毛    赞不绝口    泪如雨下    宵衣旰食

D.多如牛毛    交口称赞    泪如雨下    宵衣旰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海军每一次出发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B.每一次中国海军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C.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是中国海军每一次出发的目的

D.中国海军一次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提供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B.我们不仅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C.我们不仅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提供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D.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写行人行走艰难,表情惶恐的诗句是:“___________”。

(2)历史上的楚怀王其实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后因受奸臣的蒙蔽而放逐了屈原。屈原《离骚》中埋怨楚怀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怀古的诗词大多包含有“思古人”的内容,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首先想到了孙权,他不禁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

B.“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

C.下片写词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因思念自己而夜不成眠,只有晚风相伴的凄凉景象。

D.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既写了自然之景,又刻画出了朋友因思念自己而彻夜流泪的伤心形象,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E.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

2.本词中的“亭亭”和“荧荧”两词极富韵味。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觌:相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B.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C.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D.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由嘉宾或师长来取的,用于社交的正式场合,是他人对其的尊称。

B.祖,一般是对开国皇帝的尊称,可以是第一位,也可以是第二或第三位,比如明成祖朱棣,就是明朝第三位皇帝。

C.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秦皇即位后首创年号。

D.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出使吴越,地方官多次送他礼物,他始终不肯接受。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想让他做使相,但他并不十分向往使相职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2)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