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多年来承蒙您的雅教,我受益良多,若说我有一点儿的进步和成绩,跟您都是密切相关的。
B.李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优异,尤其是班长,出类拔萃,李老师经常得意地向别人介绍:“这是我的高足,让我心里很是安慰啊!”
C.家里五岁的小儿子爱画画,线条简单却有童趣,虽然是拙作,但是看得妈妈喜在心头。
D.单位里的年轻人小刚爱炫耀他的手表,当他又一次在我面前夸耀他的手表时,我开玩笑地说:“你的敝帚自己戴着吧,不是人人都稀罕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8月份,莲子已进入黄金采摘期,数名采藕人正穿着防护衣在地里忙着采摘莲藕,将销往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B.这家4S店长期占道修车,这种行为不仅毁坏了人行道地砖,而且妨碍了行人、车辆的正常通行,给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C.建设智慧城市要从解决城市的实际问题入手,合理规划并管理城镇,打造城市宜居环境,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D.进入秦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漫山遍野点缀着火红的枫叶,蔚为壮观,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绝美画卷。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风骨不再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②优秀的文学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善于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③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内心相契合而被追捧。
④钱钟书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管锥编》博大精深,其用词运斤成风,最能表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⑤在外求学的子女,对于父母,虽然无法做到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但每日问声祝福,道个平安,也能尽份孝心。
⑥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她从入职之初就深知管理企业财务犹如阪上走丸,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她在工作上一直都小心翼翼。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⑤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五部委要求清理和废除___________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的行为,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2)25岁的殷某,注册假公司,并以发展下线返利的方式__________他人加入团伙。
(3)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____________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A.妨害 诱导 不必 B.妨碍 引诱 不必
C.妨害 引诱 不可 D.妨碍 诱导 不可
下列词语中,字形以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精髓(suǐ) 当真(dāng) 轻鸢剪掠 融汇贯通
B.羡妒(xiàn) 估量(liang) 犄角之势 黯然失色
C.颦蹙(cù) 桃核(hái) 计日成功 狼吞虎咽
D.洗涮(shuàn) 道行(heng) 弱不禁风 数见不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