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俭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有用“树叶”的。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地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意,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怎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B 2.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3.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诗人登高远望,满眼的肃杀凄凉。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抓住其中的几个关键句“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等,结合这些句子就能梳理出文本的脉络,即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地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解答作用题,离不开内容、结构、手法三个角度,其中结构要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判断。题目是,“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找到这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看,前面写的是“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即写的是为什么诗歌中常见的是“木叶”而非“树叶”;再看后面“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可见后面是由“木叶”发展到“落木”。可见题干中这句话正处于过渡的位置,据此可知答案为,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结合意象的特点,分析诗人借助这一意象传达的情感,要将意象放入整首诗的大背景中来思考,并且要注意意象的含义。题目是,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意,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怎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首先分析“落木”的含义。结合文中“落木”的含义可知,“落木”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再分析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境,落木萧萧而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早已干枯的落叶在秋风中被不断的吹落,再辅以“萧萧”之声以及“无边”的阔大意境,这样就渲染出一种肃杀苍凉悲壮的意境。再分析作者的情感,《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已进入人生的暮年,又老病孤愁,此刻登高远望,满眼的肃杀凄凉,诗人禁不住回想自己这曲折苦难的一生,内心复杂而压抑。而使用“落木”这一意象能够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是一所百年老校,百年古树掩映下的名人故居与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完美融合的校园环境,营造出学校独特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

B.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C.朱永新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指出,阅读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走向。

D.山西省通过大量的贴民意,暖民心的宣传活动,关于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法律法规得到宣传,也促使经营者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独树一帜,往水库里投放了近一亿个塑料球,以期达到高效节水、阻止湖水蒸发的目的。

②新的课程改革鼓励中小学分层教学,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班级学生固定化的模式,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当前有教无类的教育问题。

③有的同学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于是被弄得左支右绌,很是狼狈。

④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应该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

⑤近几天我们已经走访了四所学校,但这也只是管中窥豹,还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

⑥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常常抱着消遣和赏玩的态度,采取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穷形尽相地描写畸形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的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雨势突然增大,组委会不得不_____________了比赛,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

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_____________的。

③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_______________

A.中止   留传   反映 B.终止   流传   反应

C.中止   流传   反映 D.终止   留传   反应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袅(niǎo)         照()          贬(bāo

B.灼(zhuó)         亭(gāo)         寒(zhàn)

C.阳(chén)          言(quán)       万应(dìng

D.()            远(tiáo)        翩(piān)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