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则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他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间的大厮杀。所以这时已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段话可能反映着当日各国备战的情节,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日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不似孟子凡事紧张,因为孔子有“君子坦荡荡”的风格。

B.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

C.孔子比孟子有耐性,所以他称赞管仲又攻击管仲,不值阳货为人又回拜阳货。

D.孔孟思想的不同,一定与《论语》《孟子》的取材、二人生活的时代、个性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整体逻辑上是逐层推进的。

B.文章从孔孟对“性”和“礼”的不同态度出发,重点分析了形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

C.文章引用齐宣王和梁惠王问政于孟子的例子,有力说明了孟子思想具有“革命性”。

D.文章认为孔孟思想如影相随,但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孔孟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保持一种悠闲的态度;而孟子却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孔子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但孟子却认为道德是由内在自我产生的,人人都能做圣贤。

C.孔子非常尊重“礼”,做事讲究礼尚往来,而孟子则不囿于“礼”,性格急躁,做事缺乏耐心,行事全凭己意。

D.春秋时周朝的封建制度没有完全败坏,战事也未波及全民;战国时的动乱则是剧烈的,诸侯国之间准备长期大厮杀。

 

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A项,“因为孔子有‘君子坦荡荡’的风格”这个地方,强加了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孔子“称赞管仲又攻击管仲,不值阳货为人又回拜阳货”, 不是他“比孟子有耐性”,而是出于对“礼”的尊重。D项,错在“一定与《论语》《孟子》的取材、二人生活的时代、个性有关”这个地方。选项犯了“或然”与“必然”混淆的错误,原文是“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D项,错在“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孔孟思想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地方。其实,孔孟思想没有本质区别,孟子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 故选D。 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C项,错在“孟子则不囿于‘礼’,性格急躁,做事缺乏耐心,行事全凭己意”这个地方,“全凭己意”表述太绝对。从“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等语句看出,是国君先假装有病,他才“称病”。也就是国君首先不像国君应有的法度、礼仪,他才如此,也就是符合“先礼后兵”的处世原则的。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 李昌建 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一天饮食4060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周;平日杂七杂八的120/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找家里要钱。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左右,但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1000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湖南长沙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他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90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感慨不已。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既培养社会经验,又充实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有关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建议,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选自2011910日《楚天金报》,有删改)

1)围绕大学生消费问题,记者调查了哪几个方面的人?除了大学生本身,为什么还要调查其他几个方面的人?

2)文中调查到的三位大学生家长在孩子消费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的专家说,对于孩子的消费,中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西方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作为一位未来的大学生,你赞成哪一种消费观念?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表格,请你站在不同人物身份的角度思考,归纳出一个观点,并写出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要求观点鲜明,表述简洁,语言连续。

调查选项

调查结果

大学生人数所占比例

生活用品

名牌衣服、手机、电脑、MP4

70%

日常活动

生日会、老乡会、欢送会、庆祝会

95%

月费用

2000元

65%

年费用

40000元

58%

 

(1)如果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观点是__________,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

(2)如果站在一位商人的角度,观点是________,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字)

①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4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学科@网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2011~201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单位:%)

(摘自知识产权发布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1年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 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 2012年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 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 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 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