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20世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常读常新的“五四”,已伴随我们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岁月,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一抹青春记忆。
对于“五四”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丰富的阐释。具体说,它指称的是发生于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学生为主体,以“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为口号的学生游行示威事件。事件的发生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的反响,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屈辱之愤懑情绪的总爆发。因此,事件后的第三天就有学者对其精神现象作了概括。作为五四运动主体,学生身份的罗家伦直接将其精神概括为“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与“民族自决的精神”;作为导师的陈独秀则将之呼为“直接行动”与“牺牲的精神”。
从外延上看,“五四”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它可以囊括自《新青年》杂志创刊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题。追溯五四运动前十年,呼唤青春应该说是文学与思想界的时代强音。时至“五四”,这一声音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一代又一代的启蒙先驱为这一美好愿景而不懈努力,携手共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振臂高呼:“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李大钊以《青春》为题劝告青年:“青春之国民与白首之国民遇,白首者必败,此殆天演公例,莫或能逃者也。”陈独秀则以《敬告青年》与同仁共勉:“我辈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春中国”之构想,已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共同的最为重要的时代使命。
“青春”主题,基本元素集中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很容易形成共识,而在关于“五四”的价值、意义等问题上,近百年的时间里曾出现众说纷纭的不同理解。当年,“研究系”的刊物《晨报》与革命党人的刊物《民国日报》就在1920年5月4日“五四”周年纪念时出现了不同的发声。之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五四运动”也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考察近百年的“五四”研究学术史,学术界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者,也都在不同的学术视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对“五四”这样一个既不是短时段也不是太长时段的历史记忆书写来说,具有回归与再撰的双重要求。百年“五四”,我们可以将之定位为中时段:一方面,鉴于“青春”主题已经在原有本色上被年轮涂刷上了一层层五颜六色、缤纷炫目的彩釉,当下的整理研究就有必要溯源正本、剥茧抽丝,以得“始终”;另一方面,再撰的目的无非是在回归的前提下,重新书写“五四”的林林总总、逶迤曲折,从而进一步建构起“五四学”的学术思想谱系。对此,雅克·勒高夫说:“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无疑是把握或拿捏历史分寸的瓶颈。体现这些不同时期记忆史面相的是各种史料,只有大量收集,从中甄别,我们才能观察到“五四”历史之全部面貌、演进和重构之脉络、“五四”之永恒青春精神,才能以立体生动的历史记忆梳理“五四”的“来龙”、展望“五四”的“去脉”。
对“五四”的纪念,各个时期的报刊舆论也都充满了变化的时代感,这些公共舆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意义无疑都是为了解读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变化,“五四”记忆和精神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都表现出最强的时代声音。同时,五四运动也成为诸多城市记忆之一部分,省域的、地域的、城市的,无论哪个层面,都体现出地方记忆对“五四”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最显著认知。
郁达夫撰文纪念鲁迅时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借鉴这句感人的肺腑之言,我们要说: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不能称得起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但有历史却总被遗忘,不能为其后人铭记,则是悲哀的、甚至是灾难的。从这里出发,为百年来一直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符号———“五四”,在每个人心中建造起一座历史博物馆,这是梦想,是情怀,更是担当。
(选自张宝明《钩沉一个民族的青春记忆》,有删改)
1.下列对于“五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五四”精神常读常新,是中华儿女的青春记忆,百年来激励我们前行。
B.以学生为主体的“五四”游行事件及引发的强烈反响,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屈辱之愤懑情绪的总爆发。
C.“五四”有宽泛外延,以“青春”为主题,囊括了自《新青年》杂志创刊起所有的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题。
D.对于“五四”的价值、意义,一直有不同理解;但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方面,却易形成共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五四”的内涵和外延时,都先对其基本含义进行了阐释,同时均使用了引论法和喻论法。
B.论述百年“五四”书写和定位时,作者提出要梳理其“来龙”,展望其“去脉”,语言鲜活生动。
C.对“五四”的纪念,文章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着手,但都突出了显著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D.开篇以“青春记忆”引出话题,主体部分从四个层次展开具体论述,最后以“铭记号召”作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旨在追溯“五四精神”之初心,不忘“五四精神”之传承,启迪“五四精神”之发扬。
B.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时代大潮中,携手奋进,共同构想“青春中国”。
C.百年“五四”记忆史的整理与研究既应立足于再现过去,又应着眼当下,同时还需关照未来。
D.作者引入郁达夫纪念鲁迅的撰文,目的在于呼吁应承载起“五四精神”的梦想、情怀和担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全国各地自上而下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庆生。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阅兵和群众游行”,有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还有很多学校组织的“爱国主题演讲”……这些庆祝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你抑或参加了其中的活动,抑或见证了这些庆祝活动,一定颇有感触。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参加学校组织的“爱国主题演讲”的演讲稿。
②参加“国庆群众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收看“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直播后写给某位国家勋章或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国庆慰问信。
④收看“国庆祝大会、阅兵和群众游行”直播的观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根据下面内容,概括快递小哥工作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
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8家全国网络型快递企业的职工人数达108.4万,快递行业的职工总数估计超过140万。快递小哥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6点多就要进入工作状态,直到下午6点才可能忙完。遇上“双11”等网购高峰期,就要通宵工作。除春节外,几乎没有休息日。他们每天要派送100多件快递,打100多通电话。 绝大多数的客户对快递小哥都态度很好,但也有个别客户,故意刁难小哥,一个快递件让他们白跑好多回。遇到此类情况,快递员一般都只能忍着,一方面不想惹事,一方面也出于经济考虑不想招来投诉。“客户一个投诉电话,就可能让我们几十个快递白跑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①______:一是结构模拟,②______,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③_____,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用户隐私泄漏事件______。智能时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社会增加了许多隐患。日常生活中,手机、智能摄像头、WiFi等泄露用户隐私的情况让人______。如今,支撑智能时代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既是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滋生网络安全问题的催化剂。信息安全的这场“攻防战”永无止境。我们已经步入了“数权”时代。一次次数据泄露付出的代价,让我们更加明白用户隐私保护已经______。
在智能时代,谁又该为用户隐私负责呢?首先,手中掌握着大量用户信息的商家______,其本该将顾客利益放在首位,加强对用户信息的管理与保护,防止用户信息泄漏。( )国家应该出台更加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让商家更小心、妥善地保管用户信息,告诫不法分子窃取公民信息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公民自身也应该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只有商家、法律、个人三方面都将用户隐私保护并重视起来,才能防止信息泄漏事件不再发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护公民信息安全。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法律应该发挥其预防与管控作用,除了行业道德自治外。
B.除了行业道德自治外,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发挥法律的预防和管控作用更重要。
C.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除了行业道德自治外,更需要发挥法律的预防和管控作用。
D.除了行业道德自治外,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也需要发挥法律的预防和管控作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屡见不鲜 猝不及防 迫不及待 义不容辞
B.家喻户晓 防不胜防 迫在眉睫 责无旁贷
C.屡见不鲜 防不胜防 迫在眉睫 责无旁贷
D.家喻户晓 猝不及防 迫不及待 义不容辞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商家、法律、个人三方面都将用户隐私重视并保护起来,才能防止信息泄露事件再发生。
B.只有商家、法律、个人三方面都将用户隐私重视并保护起来,才能防止信息泄露事件不再发生。
C.只有商家、法律、个人三方面都将用户隐私保护并重视起来,才能防止信息泄露事件再发生。
D.只有商家、法律、个人三方面都将用户隐私保护并重视起来,才能防止信息泄露事件不再发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情。
(2)《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野鸭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3)“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