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论持久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民的力量都是国家民族自强自信、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不会是一片坦途。我们越是发展壮大,面对的艰难险阻有可能越多,遭遇的阻力压力可能会更大,尤其需要激发起人民的磅礴力量。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以民为本,“活”字治国 悠悠几千年,从治国来看,有多少明君名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而这些变法、革命最终或失败或被暴政淹没,化作历史的尘埃,让后人叹惜长久……。 仔细观之,这些历史上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好计谋好策略,但为何不能走得长远?失之民也!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历朝历代的当权者和改革者都未完全认识和实践这个道理,其所谓的变法,实质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所以最终,山还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 雄鸡一唱,新中国成立。从人民中走来,认定“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前进的动力”的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人民共和国。国运初开,百废待兴,苦求良策、励精图治。共产党人始终以民为本,所有改革都围绕民生大计展开,这是新中国与以往任何政权之最大不同。“民”为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又是怎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呢,答曰:活! 活!活在思想,活在政策。我们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有中国特色之路,无现成可鉴,有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面对困难,共产党人没有退缩,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灵活变通,与时俱进,“譬若良医,病万变,药亦忘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大六中全会,从开放搞活到科学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快速高效到可持续发展,从两个文明到和谐社会,无不浸透着一个“活”字,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08奥运、神七飞天,汶川赈灾、西藏平乱、新疆镇暴,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尤其是07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冷静应对,迅速出台拉动内需的系列政策,使中国经济在最短时间内走稳回升,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为中国叫好。无数的事实,无比的成绩,让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是昂首挺胸,大踏步的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活!活在百姓心里,活在当下。不必看深圳珠海,也不必去上海北京,单到农村走一走,就耳目一新了。 如今的农民在党的新农村改革的指引下,不再拘泥于门前那一亩三分地,还要搞种植、养殖、副业、农家乐,多种经营;其房前屋后不再是脏乱差,蚊虫乱飞,而是白墙黑瓦,干净整洁,还有健身设施;富裕了,还可以出国走走,开开眼界,寻找商机。可以说,老百姓的日子正活起来,火起来、品质起来。 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心态也日趋走向稳定与成熟,甲型流感来了,不慌不忙;震后重建,不等不靠,新疆暴乱,不偏不激,纷纷呼吁团结,以大局为重,等等,各种社会矛盾和复杂局面都能从容面对了。现在的中国人,握着幸福揣着希望想着未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乐、阳光。这个“活”字,犹如千年前的活字印刷术,永远闪烁着文明的光芒。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泱泱中华,生机勃勃。共产党人,高瞻远瞩,以民为本,“活”字治国,百业兴旺,复兴可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由多则名言组成的材料作文,考生需理解每则名言的意思,找到这些名言的关联点,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 首先分析每则名言的意思。第一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第二则,“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这是强调“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第三则,“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句凸显“人民”在战争的价值,是战争力量的来源。第四则,“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展现的是国家的真实状况。然后分析这几则名言之间的关系,由分析可知,这几则名言的方向是一致的,中心话题都是“人民”“百姓”,强调的是人民与国家的关联,凸显的是人民对国家的作用,展示的是人民的巨大力量。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直接含有观点或话题的标题,如《以民为本,“活”字治国》。然后结合历史上改革或变法失败的例子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借以引出观点,接着围绕新中国“以民为本”的做法从“活!活在思想,活在政策”“活!活在百姓心里,活在当下”两个角度分析。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呼应标题。 素材: 1.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3.民胜在勤勤则不愿,党存于廉廉乃大兴。 4.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 5.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7.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8. 抗日战争时期,扎根群众创建抗日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顺德人民开创了西海抗日基地,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深入农民群众做组织发动工作,提高群众对抗战的认识。群众抗战热情逐步高涨,很快发动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农民参加第一中队。由于充分发动群众,西海战役成为珠江敌后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誉为西海大捷。西海大捷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组织动员民兵、妇女参加战斗和支前。 9. 解放战争时期,组建农民起义军控制基层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顺德地下党组织建立了以容桂为中心的革命阵地。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深入发动群众,团结和争取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各阶层人士,开展了反“三征”斗争。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极大地发展和巩固了农村革命阵地,顺德也顺利得到解放。顺德党组织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建立人民起义军,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0. 改革开放初期,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谋福祉 1950年,顺德完成土地改革。土改运动中,顺德组织群众斗地主,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让群众自觉组织起来,投身到土地改革中。顺德县土改运动从根本上废除农村土地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摆脱了封建枷锁。土地改革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壮举,也是一场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成功实践。 改革开放初期,顺德开始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引导、鼓励社队建立生产责任制。由于县委、县政府调查组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遇事同群众商量,以群众利益为重,“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实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启动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也带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而形成全面的改革和开放局面。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时期,中共顺德地方组织一次又一次地走群众路线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才能够经受考验,赢得胜利。 11.新历史时期,务实为民,彰显群众路线当代特色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特色,即是把握群众路线在当今时代的突出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民务实清廉”是党应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挑战的时代要求。深入扎实有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目前顺德区委回应顺德“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一方百姓需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据媒体报道,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30%左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中国能够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不出现大的矛盾和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中等收入群体被称作社会的“稳定器”、分配的“晴雨表”。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越大,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越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则会引发许多矛盾和问题。

 

查看答案

下面是几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其不合理的地方并修改。

(1)兹有我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张三同学,拟参加贵公司招聘考试。该生品学兼优,希望能得到贵公司的垂爱。(推荐信)

(2)我是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从小喜爱国学。希望贵刊能选登一些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的典型例题,我将不胜感激。(读者来信)

(3)欢迎各位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于百忙之中光临母校。今天,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科技楼将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4月6日上午在校园拾得钱包一个,内有饭卡、银行卡等物及人民币57.5元,请失主到学工处认领。(招领启事)

(5)5月18日上午,该犯与两个同伙一同到惠民超市踩点,当晚潜入该超市,盗窃高档烟酒多件,总价值8万余元。(法院布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当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人们发现:(    )。从十几年前贴吧的古风填词、游戏论坛的配乐翻唱,古风音乐在产生初期就有着网络的色彩。自发创作的歌曲层出不穷,专职、兼职的“古风圈大神”不断涌现。而“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也________地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对快节奏生活感到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但“古风”作为一个________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其实,古风不同于古史。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宏阔的大历史,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所以,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________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________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需受众提高鉴别力。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B.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

C.处处有新意的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D.古风音乐处处有新意,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水到渠成  包罗万象  矫揉造作  鱼龙混杂

B.水到渠成  一应俱全  无病呻吟  鱼龙混杂

C.顺理成章  包罗万象  无病呻吟  鱼目混珠

D.顺理成章  一应俱全  矫揉造作  鱼目混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B.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

C.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大历史的宏阔,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D.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设。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马援愿意侄子向龙伯高学习,因为即使学不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3)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的道理有:做事情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才可以放弃,做学问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今重庆奉节。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用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了夔州落日壮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