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晩,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晩,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像河中的拖轮,牵引着随船。走到一棵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的古槐树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还打听你哩。

咋吼的,我听听。

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捡起一根手指般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木棍儿说,下午,我拿它当纤板。说着,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啰哈啰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天哟。

他停下,直腰涎着脸说,那年,你磨(掌)舵,我打号,就像那歌里唱的“妹妹你坐船头……”

她夺过他手中的柳木棍儿,敲他一下:多大岁数了,还说这话?

他嘿嘿一笑,继续吼唱:

往北开嘞米粮船呦

哈啰哈罗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啰哈罗嗨哟—

……

他收了势问:咋样儿?

你自个儿评评咋样儿?豁口缺牙,跑风漏气,还好意思问。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下了。

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

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

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的扭头三湾那儿,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子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

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行黄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

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揣摩透磨舵的巧劲儿。

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俺也不会和船打交道。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堤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远处的河湾。

就在这个河湾里,你学会了凫水。

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脱生成男的再说吧。

你不服,抬着板脚,死乞白赖地说: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天也没缠过,天足嘞。

你看着俺恁大的脚,嘿嘿笑笑算是答应了。

俩老人,注目着不远处的河湾。

那时,你身轻得跟飞燕一样下水,死沉,像个秤砣往下坠。为保你安全……

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一手抓住裤腰的结,将我脖子摁在水里。可把俺憋坏了。

他哈哈地笑了:土造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

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她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

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爹娘不待见女娃,不给她拴。那年她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梯子时踩空落水身亡。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拴在她腰上,她不让,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口语,就是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仓满货重,水柱裹挟着大米,白花花喷起两三丈高。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玩木龙”那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安居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你总耍心眼儿,诱俺: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还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今儿个,人家会来采访你?

听了老伴儿的话,她想起那个麦收前的傍晩,他俩走向运河湾,多美的意境啊:运河白帆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因河堤不高,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

老太太的目光投向运河岸边一丛丛绿烟似的簸箩柳。过去,柳从边,是一条纤工踩出的光溜溜的纤道。

她看着绿烟河柳,看着隐隐约约的纤道,想起下午“申遗办”的人采访她的情景,不由得清嗓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大脚姑娘弄水走船……

听着听着,老汊双眼蒙了一层泪光。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

夕阳,摇翻了一河粼粼金波。

(选自2019年8月20日《鹤壁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老太太一生经历丰富,她童年时遭灾,出嫁后学水,多年掌舵行船,不输男子,晚年被“申遗办”列入运河人物。

B.文中写到俗语“要想穷,玩木龙”,意在表现老太太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过安稳日子,不希望她像儿子一样学水。

C.文章中不少细节生动有趣,比如老太太用柳木棍敲打老汉、用裤子作救生圈等等,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画面感强。

D.文章语言平易质朴,富有地域特色,如“俺磨舵,你打号”等,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不乏意境优美的环境描写。

2.本文在塑造老太太这一人物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赏析。

3.文章开头部分写老汉吼唱运河谣,结尾写老太也唱起了运河谣,这样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1.A 2.①文中磨舵、凫水部分是虚写,通过老头回忆介绍,与哥哥和旁的舵手相比,写出了老太太磨舵过程的熟练、能力的超群,凫水过程的勇敢、坚定、顽强,有担当,不甘于平庸追求自我解放的进步和觉醒精神;②老太太和老头之间的对话是实写,写出了老太太的幽默,以及与老汉的相濡以沫;③文中老太太目光的投射是实写,写出了老太太对运河的深厚感情。 3.①情节前后照应,使结构浑然一体;②刻画了老太太和老汉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愫;③突出主旨,写出了老两口对运河的依恋;④呼应标题,上口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运河谣极富感染力,能引发联想想象,是老两口情感的寄托,有助于老两口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表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出嫁后学水”错误,从文中来看,由老汉对老太太说“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可知,应是先学水,后出嫁。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题干已经明确从“虚实结合”的手法入手分析老太太这一人物形象,考生应具体指出实写了什么,虚写了什么,然后分析人物形象。文中对老太太磨舵部分的介绍回忆有虚写,如“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由此可看出老太太磨舵的熟练;文中对老太太凫水部分也有虚写,如“你不服,抬着板脚,死乞白赖地说: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天也没缠过,天足嘞”,由此可看出老太太的好强;如“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由此可看出老太太的勇敢、能吃苦;文中多处老太太与老头之间互相打趣的对话是实写,由此可看出老太太的幽默;据此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审题,题干已经明确“文章开头部分写老汉吼唱运河谣,结尾写老太也唱起了运河谣”说明文章前后呼应,“这样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也就是说照应对情节发展的作用,首先照应在结构上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其次从内容上呼应标题“运河谣”,最后从主旨上,突出老两口与运河间的感情,据此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现场,造型各异的璀璨烟花随着圆舞曲轻盈跃动,牡丹盛开、蝴蝶飞舞、孔雀开屏……七棵绚烂多姿、流光溢彩的烟花树成为联欢活动的一个亮点。

三维动态特效烟花树是焰火表演的一项技术突破。七棵约25米高、排起来大约160多米宽、可变幻、多面体的烟花树,象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巨大成就,也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

据悉,本次焰火表演注重环保。特效烟花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低硫,最大程度减少了环境污染。

(摘编自澎湃新闻《绚烂又环保,蔡国强讲解国庆烟火表演的科技含量》)

材料二:

烟花是华夏民族在探索中创造的劳动成果。随着历史的积淀,它又被我们赋予了厚重的文化意义。古往今来,关于烟花的描绘流淌于丹青文墨。时至今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烟花经成为维系我们这个民族情感的纽带,这条纽带正将我们的中国特色带到七大洲、四大洋。

目前,烟花产业正面临着严冬,城市的夜空,烟花已渐凋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产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大片土地都树立起高楼大厦,这对烟花燃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条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讯的高度发达,以及科技所带来的更多的娱乐方式,淡然了人们的精神慰藉;烟花本身存在的工艺问题使得人们无限放大了烟花的环保问题,在政策上对烟花产业造成了最直接的负面影响;與论产生的力量成为烟花禁放的巨大推力,许多新闻评论有意无意的都为烟花产业的发展设置了壁垒。

烟花爆竹被禁放、限放,被社会舆论推上风口浪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环保问题。近些年,由于国内环境问题的整体凸显,将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烟花燃放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当然,传统的烟花制作采用的材料在燃放过程中对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烟花燃放由于其时间短的特点,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烟花爆竹的燃放所造成的污染也是可控的。

(摘编自李国太《环保花炮将占据市场主流》)

材料三:

(摘编自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材料四:

新加坡每年的国庆节都会举行烟火表演,但私人是不允许买卖和燃放鞭炮的。在新年、国庆等特定时间段,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可以出面协调,统一组织烟花爆竹的燃放活动。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既能烘托喜庆气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居民分散燃放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不可控影响。

美国的50个州都制定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法律。其中39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允许在遵守有关联邦法律的条件下燃放。美国也更倾向于由政府或机构来组织燃放烟花,燃放的地点和时间也有很严格的规定。如果个人要购买烟花,则要经过出示身份证并填写免责声明等一系列手续。这样的做法在澳大利亚也受到推行。由于澳大利亚绝大部分城市地处沿海,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组织的烟花会演会安排在当地的海港举行。一方面,波平如镜的海港倒映着烟花会非常美丽;另一方面,从安全、环保角度来看,海港环境空阔,便于空气流散。

(摘编自《法制日报》)

1.下面材料弱化了对“烟花已渐凋零”这一观点的支持的一项是(    )

A.2019年2月,海口市用800多架飞机携带不同颜色的灯光组成各种图案,为元宵节送上了温馨祝福。

B.根据媒体报道,某地今年除夕晚到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变好,PM10、PM2.5和二氧化氮浓度均同比下降。

C.截至2019年1月,我国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城市已经超过2000个,禁限放城市占全国城市高达62.2%。

D.2003年瑞士干旱严重,出于安全考虑,日内瓦州、瓦来州等地严禁燃放烟花,这使该国国庆节减色不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维动态特效烟花树展现了传统烟花制作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巧妙融合,科技环保,寓意美好,在国庆联欢活动现场备受瞩目。

B.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应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主体,但是该人群中总是或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并不比其他年龄段人群高很多。

C.从安全、环保角度来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对燃放烟花爆竹采取的做法既能有利于空气流散,又能让人们欣赏到烟花的美丽。

D.人们大都认为烟花爆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不同的人群对是否将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烟花燃放还存在一些争议。

3.某报正在就“禁燃烟花爆竹”话题进行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围绕相关方对这一话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薮》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书中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

传说中的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还有一种说法是:仓颉从绳结记录的史书中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

文字的出现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的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这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这些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保存地相当完好,总字数约3500个。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那么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鲁迅先生在《鲁迅·门外文谈》中谈到:“在社会里,造字的也不止仓颉一个人,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文字的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汉字,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B.结绳记事和书契记事都能够详细全面地记录一些复杂的繁多的事物。

C.黄帝“乃赐仓姓”,主要的原因是黄帝为仓颉不辞劳苦的精神所感动。

D.用文字记载历史,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于古于今,都意义重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符号字到字的日趋完备,论证了文字的出现是长期的社会生活积累的结果。

B.文章论证兼顾传说与考古发现,证明了汉字是为适应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C.文章引述史书的记载和史学家的观点,极有力的证实了汉字是由仓颉创造的。

D.文章以仓颉造字为主要内容,以史书及考古发现为依据,探讨汉字起源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汉字起源问题,我们应更重视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不需关注仓颉造字之说,无需关注谁创造了汉字。

B.从出现到不断丰富的汉字,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能够更好的有利于人们进行沟通,更好的记录和传承历史。

C.鲁迅说:“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这与文中仓颉能造字成功体现出的精神是一致的。

D.汉字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如果我们不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就很难真正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万丈高楼平地起,道出了打好基础的真谛。

材料:

心境      复习      谦逊

不管风吹浪打  温故可以知新  虚心使人进步

虚怀若谷   心如止水   查缺补漏   抗灾治水   不耻下问  充耳不闻  亡羊补牢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斜杠青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他们选择了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青年的出现并不是偶然,______。只要你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才华或技能,________,过上一种自主、多元和有趣,同时又能经济独立的生活。但是,________。当它被作为一种抵抗无力感的尝试,可能会令人们浅尝辄止,无法有所建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象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手现代小说以人物、事件、物象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B.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晴”,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素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而且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2.小说中说“出我意料之外”,小说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3.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