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本文虽是一篇时评,但在语言运用上整散结合,使人毫无枯燥说教的感觉。请仿照本文的写...

本文虽是一篇时评,但在语言运用上整散结合,使人毫无枯燥说教的感觉。请仿照本文的写法,也围绕“工匠精神”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说理清晰明确,语言生动形象。250字左右。

 

(示例)何为工匠精神?大国工匠不一定非要有很高的学历,也不一定懂得多少复杂的逻辑,拥有怎样智慧的头脑。他们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质量,努力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他们也因此成为行业的脊梁。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就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就是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傻子”精神。……我们希望告别“圆珠笔老不出水”的时代;我们希望不再有“用一次就坏”的产品;我们希望一块表由奶奶传下来,戴在我们腕上仍然嘀嗒不止;我们希望城市的下水道在一百多年后还是那么畅通……大国工匠,强国梦之推手,国家之瑰宝,中华之重器,我们希望工匠之花遍地开放! 【解析】 本题考查小作文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微写作。题目要求根据原文仿写语段,仿写语段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段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写法相近的语段。仿写只是表达方式的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章,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 本题,根据要求围绕“工匠精神”谈看法,必须说理清晰,说理类一定要现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思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B. 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C. 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D. 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B. 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C. 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D. 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B. 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C. 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D. 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内容,以记者的身份,写一则微评。字数不超过30字。

从单休到双休,从月薪2000元到3000元……春节一过,又到一年招工季,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开出各种条件招兵买马。

招聘会走一圈,记者发现,虽然企业招工还是一个难字,但和往年相比,今年用人单位显得淡定了很多,一位企业的人事经理向记者袒露心声:反正年年都这样,急也没有用。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一方面,大量企业出现招工难;另一方面,不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比较困难,在沿海企业纷纷去西部招工的同时,大批应届大学生、研究生也是春节一过,就揣着印制精美的个人简历,直奔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人才招聘会,成功如愿者同样寥寥。

 

查看答案

下面图表是某校高一学生周末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图表,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写出你得到的结论,并据结论为高一学生提一条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生中不乏写作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总希望文质兼美,点点滴滴都“味美香浓”。于是,思想要最深,语言求最美,素材求最新……他们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效果往往欠佳,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其实,“完美也可能令人乏味”。

人的审美追求很独特。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美,想成为千字如一的“馆阁体”书法家,可至多成为“挑不出毛病”的文徵明,永远达不到王羲之_______的妙境,当他们还在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_______笔画自然物态,使其变化万端,大气淋漓。如此看来,二者的高下之别,可能与见识、胸襟、气度有关,而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亦不言自明。同理,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胸襟和气度,而不是要求他们刻意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中学生作文为什么越来越像“馆阁体”?当然跟与自然隔离,与社会脱节,缺乏对人生的思考紧密相关……

(    )“断气”“断魂”也在所难免。让学生有机会和自然、社会、人生亲密接触。知道了大局才不会只求小局部;有了_______的“大气象”,才不会一味雕琢细节而落入_______的“小蒸腾”。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B.学生的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C.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D.—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游刃有余    付与    云蒸霞蔚    目眩心花

B.炉火纯青    赋予    云飞泥沉    繁花似锦

C.游刃有余    付与    云飞泥沉    目眩心花

D.炉火纯青    赋予    云蒸霞蔚    繁花似锦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B.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C.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D.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写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相信伪科学和谎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个体的“偷懒”习惯——我们在认知上的“吝啬”,会让我们通过捷径来处理信息。①这种认知捷径会受到先入为主的信息左右,②起初我们接受的信息存在着偏差,③后续改变这种态度和观点的难度就会很大,④我们会用已有的观点来同化后续的信息和观点。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要注重科学传播的质量——这不仅包括科学性,⑥要和公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科学更接地气。

 

A

虽然

但是

/

所以

B

/

即便

然而

虽然

因此

而且

C

如果

那么

因为

/

D

然而

因为

所以

因而

其实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