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幻,science fiction,直译科学小说,由科幻编辑雨果·根斯巴克最早在《科学惊异故事》中定名,之后一直被沿用下来。传入中国,最早引进科幻小说时,鲁迅先生采用直译“科学小说”,后来约定俗成才称为“科幻小说”。
有三个事实需要注意:科幻小说,作为小说类型,文本先行于概念100多年。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于1818年出版。100多年后,才有了科幻小说这个分类。比起文学类型上有意识的创新,更不如说是文学对现实剧变的直接反映。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关系社会形态,而之后一系列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重新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身体结构。人类直奔奇点而去。尽管大多数人毫无察觉。
真正的作家总是担当着某种先知的角色。出于作家的自觉,他们预感到人类社会将由此发生的一系列遮挡和不可逆变化。人的概念也由此被不断重写。基因改造、人机合体、外星生命这些今天出现在无数科幻作品和流行讨论中的主题,无不在回应着科幻文学诞生初始时玛丽·雪莱的惊惧。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工业化的到来迅猛无比,且方式也与以往不同,但基本情况没有改变。科幻小说唤起了人们关注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和人类对变革所作出的反应,并预见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二个事实:科幻至今未被真正定义,也不可能被定义。它的概念和界限始终变化发展着。只要对科幻文学史略加梳理,就会发现科幻小说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从最早的旅行故事,包括月球旅行记,经历了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罗伯特·海因莱因发展的科幻小说的新方法,直至乔·霍尔德曼的硬科幻小说,随后经历了埃德·布莱恩特“作为科幻小说的文学”的时期和格雷戈里·本福特“作为文学的科幻小说”时期,再到今天在资本鼓励下进入流行文化中的泛科幻生态,作为小说类型的定义不断被改写拓展。每一次的定义成形是一个漫长过程,而在这个概念真正确定之时又立刻被新的“闯入者”新的文学实验所冒犯和颠覆。
第三个事实:尽管独立为一个类型,科幻却没有固定模式,始终借用着其他类型说着自己的故事。
在言情小说里,爱情总是作为主题;西部小说里哪怕没有马,哪怕没有西部大荒野,哪怕没有带刺马靴,牛仔也一定会出现;在武侠小说里,不管是否有对动作的细致描写,各路功夫必须有;侦探推理小说,破案人必须有。
但很难讲清楚有什么元素是必须在科幻小说里出现。无论给出哪种回答,都会有大量反例上前质疑。在这个类型里,读者能找到各种诡异离奇的情节,各个类型小说里的元素,以及各个时空——“从任何事物的开端到其结束,从无限小的物质到无穷大的宇宙”。科幻小说如此随心所欲地采用其他文学模式,用他们的形式写着自己的故事。科幻太空歌剧正是冒险小说的另一变体,海因莱因的许多长篇更有社会小说的趣味,科幻体育小说也并不少见。据说在美国一度盛行科幻西部小说,在这类小说中,孤胆英雄坐的马被火箭飞船所替代,他手中的左轮手枪被那种能喷出致命气体的喷气枪所替代。
这是人们热爱科幻的原因,它如此活泼充满可能性。它就像云不断变换形状,如果必要甚至可以成为另一种物质。如同云受气流受温度光照地表河流分布、地形结构、人类活动等的影响,之后又反过来作用在这些因素之上;科幻超前意识到科技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再塑,于是以what if的叙事逻辑,将自身作为各种可能性的投射场。
科幻是一种主动变形的类型,是革命性的思考工具,它们唤起了人们关注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和人类对变革所做出的反应,并预见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此为核心目的,他们能够成为许多种可能,已有的,和未来的。
这种难以把握的特征恰恰是它最重要的特质。
(节选自《云层的投影》,《青年文学》2019年第7期)
1.下列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九世纪初期出现了科幻小说文本,但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科幻小说”这一概念。
B.科幻小说是文学对现实剧变的直接反映,而不仅仅是文学类型上有意识的创新。
C.科幻小说在诞生之初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巨变的惊惧,但随着时代发展,科幻的表达方式已与以往不同。
D.科幻将自身作为各种可能性的投射场,它最重要的特质正是没有固定模式而又包罗万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分层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科幻小说的特征。
B.文章既立足现在也着眼未来,论证了科幻小说诸多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对科幻文学史进行梳理,用事实证明科幻至今未被定义也不可能被定义。
D.文章论证科幻没有固定模式时,采用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类型进行归纳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科幻作家总是担当着先知的角色,所以他们能预感到人类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遮挡和不可逆变化。
B.通过基因改造、人机合体、外星生命等主题,科幻小说唤起了人们关注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和人类对变革所作出的反应,并预见未来发展的方向。
C.科幻始终借用着其他小说类型讲述故事,没有固定模式,还无法成为文学大家庭中独立的类型。
D.以what if的逻辑叙事,使科幻具有各种可能性,并超前意识到科技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再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②,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㤭③;㤭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狼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知伯;智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人物,为人飞扬跋扈。②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③㤭:同“骄”,骄傲,骄纵。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重欲无厌(__________) (2)必姑与之(__________)
(3)以骄知伯(__________) (4)知氏遂亡(__________)
2.用“”给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 相 亲 之 兵 待 轻 敌 之 国 知 氏 之 命 不 长 矣。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谒金门
王安石
春又老。南陌①酒香梅小。遍地落花浑不扫。梦回情意悄。
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醉后几行书字小。泪痕都揾②了。
(注)①南陌:城南的道路,行人聚集之处,也是离别之所。②温(wèn):揩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时间在暮春,一个“又”字,写出时光流逝之快,并暗含女主人公的深深叹惋之情。
B.又是梅小之时,回想起当年在城外“南陌”离别的情景,思念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C.第四句将笔触拉至梦境,“悄”字写出沉浸回忆而浑然不觉,情意之深厚可见一斑。
D.上片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既有眼前实写之景,也有虚写之景,二者彼此呼应。
2.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是如何层层深人表达烦恼之情的。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是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B.中国:古代指中原。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仪之邦的华夏文化。
C.朔望:当月亮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D.班师: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振旅:指整顿部队,操练士兵。班师振旅:把军队撤回来进行整顿。班师回朝: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都城。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代表朝廷重臣的身份,凡持有节的使者,就代表重臣亲临,可行使权力。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名句默写。
(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 _______”。
(3)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王勃眼里“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苏轼眼里“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的浩渺烟波。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5)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 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8)《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