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某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老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作“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于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常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在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倡导?

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1.①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②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③媒体与学术之间应形成良性关系。 2.①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②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 3.①秦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②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静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原文的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文中相关内容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熟读文章,结合全文理解观点,并筛选出相关信息,按要求答题。 这个问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做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文中相关信息有,“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最后一段,“学者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3.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体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应紧密结合文章,言之成理即可。 文中论述踏实做学问时提及南京大学以及整个学术界,可见秦绍德针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是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所以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文中有关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的论述,表明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票,本图振赔,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1)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2)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日:“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日:“子多阴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日:“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有删改)

(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

(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日:“战死与戮死何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从周祖平河中,以功迁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宋初,加兼中书令。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太祖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盖有所激发尔。”遣人觇之,还言崇方对宾属坐池潭小亭饮博,城中晏然。太祖笑曰:“果如朕言。”未几来朝。

(节选自《宋史·郭崇传》,有删改)

(1)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

(2)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删节)

(注)①苏子:苏秦。②处女: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1)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2)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