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善用正反设喻说理。比如:他用...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善用正反设喻说理。比如:他用蚯蚓正面设喻,得出“______________”的成功经验;接下来用螃蟹反面设喻,得出“______________”的失败教训。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叮嘱后主刘禅军中之事咨询向宠就可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向宠的地位与才华。

(3)李煜的《虞美人》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对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1)中的提示语是“蚯蚓正面设喻”“螃蟹反面设喻”注意“躁”;(2)中的提示语是“咨询向宠”,注意“睦”;(3)中提示语是“春花秋月之外”“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哀郢二首①(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②。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③,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下阪轮:下坡的车轮。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意思是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为下句的感叹作铺垫。

B.次句将过去的岁月比作下坡的车轮,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C.颔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既伤古,又悼今。

D.颈联“淋漓痛饮”是因为诗人被任用后的喜悦,“慷慨悲歌”是因为白发新添事业未竟。

2.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成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

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立,而其箕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李疑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B.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C.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D.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遺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巷,小的街道,借指民间。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居民的区域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B.吏部,曾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其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

C.邸,犹旅馆,古代为旅客提供膳宿的建筑。官办的旅邸在都城有馆、驿、邸、舍名称,供公出的官员差吏使用。

D.京师,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是帝王与朝廷所在地。后也用来称首都周边地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2)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孤   儿

邓元琼

我是天下最自由的孩子。

小时候,除了上学,就是每家轮着去吃饭。谁敢对我不好,他家就遭报应,不是新衣服突然冒个洞,就是他家的菜莫名其妙地消失。我能不知不觉拿走任何一家的东西。我知道哪家桃最甜,哪家桔最酸,哪家鸭子下绿蛋……

十岁那年的春天,队里来了一男一女。队长说,大家注意,这是当年的小地主陈友文,和他老婆从英国回来,曾在省城做大学教授。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我问了所有的小孩,有的说,男的是牛神,女的是蛇神。有的说可能白天是人,晚上就是鬼和神。我也觉得他们有问题,首先皮肤比一般人白,走路的样子也不一般,特别是那女人,只有神仙和妖怪才会那么好看。

晚上,我带上水枪,钻进了他们床底下,想着等他们变牛或变蛇时,就给他们喷水,看他们还变不变。他们用野菜拌稀粥后,就在那慢条斯理地咽,我等得不耐烦,就撕扯他们的毯子。饭后,他们举着昏暗的煤油灯,来到另一个屋里,我轻轻跟上。他们神神秘秘地下了地窖,我毛发就竖了起来:快变了!突然一阵颤抖,水枪也掉了,先听到一阵哗啦哗啦的声音,然后就静下来。我悄悄来到地窖口,我的妈呀,地窖里全是书!他们就坐在煤油灯下看着,那神情很专注。我突然激动起来,偷!不,是拿!半夜里我抱走了一摞书。看完后,我就悄悄还回去。当然,弄脏了些,没办法,又换另外的看。过了段时间,我还发现了儿童故事书,有一本《安徒生童话》,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我好喜欢。

 早上,看他们静静地去放牛,天黑时,静静地带着野菜回家,好像什么都没发生,我想特务真笨。有一天,那个女特务晕倒在男特务的背上,我听一个妇女在说:“造孽啊,饭都没得吃,都快饿死了。”我就突然一阵心酸,眼泪涌了出来。那一刻,我很惊奇,自己居然会哭,好像从前从来没有流过泪。不能让他们饿死。我才想起,已经好久没偷过东西了。晚上去了一趟队长家的鸡窝,还真有两个蛋。换书时,偷偷地放到他们灶上。我常常到小河去,捉了鱼,悄悄放在他们盆子里,有时也顺便拿集体种的一些菜和嫩玉米红苕之类的给他们。

秋天的时候,我的小床上,烂席换成了一床线毯,还有两套改小了的旧衣服。我的泪又出来了,我知道那线毯就是我撕过的那床。

那个冬天好暖和。

春节的时候,我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没有谁替我高兴。我把奖状名字抹去,悄悄地放他们桌上。也不知为什么要那么做。像往常一样我抱着书翻窗而去,却被两个人影堵在窗下:“孩子,不要跑了。”女特务声音很温柔,“走,到屋里去说话。”我发现桌上放着一碗回锅肉,还有三大碗蒸饭,口水就不停往下咽,男特务声音有些沙哑:“今晚我们专门请你吃饭,因为我们明天就要走了。我们平反了,也就是说,我们不是特务了。”回锅肉就堵在我的咽喉里,下不去,上不来,任眼泪往下淌。我多么希望他们永远在这里当特务。女人给我擦干眼泪,它又流下来了。女人也哭了,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孩子,我们——从来——没想——过,在这——里救我们——命的是一个这么小的——孤——儿……”

他们走的时候,送了我一地窖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我是天下最自由的孩子”,不仅为下文中“我”的许多“出格”行为作铺垫,还暗扣标题“孤儿”。

B.小说写小朋友们对春天来的一男一女的推测以及“我”对他们的感觉,是为了印证队长的话: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女“特务”晕倒后,一个妇女说“造孽啊,饭都没得吃”体现了普通人的善良。

D.从“我”与素不相识的一对“特务”之间的故事,能看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小说三次写到了“我”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他们走的时候,送了我一地窖书”结尾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寒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

B. 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 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D. 材料三写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 材料二提到美国三步实现艇型水滴型构造,意在为下文衬托黄旭华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作铺垫。

C. 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D. 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群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札,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纹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

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缕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摘选自《新华文摘》刊文,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也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

B. 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贵贱的功能了。

C. 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

D. 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分析到文身是百越的古俗,并引用《墨子·公孟》的文字表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是“以治其国”。

B. 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还在《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惟婢获则不刺面。”这也证明了“文身”有对人进行等级区分的作用。

C. 文章以并列的方式论述了“剪发文身”与其他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D. 引用论证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文章通篇都是各种例子,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论是越王还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他们都希望通过礼仪定式和礼制规范划分人们的等级从而维护自己的政治梦想。

B. 从《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我们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中原各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

C. 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D. 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