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为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已、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冰,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1.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B.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而“研学旅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C.“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会背离活动的初衷。

D.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研学旅行的推进普及很可能也需要较长的历程。

2.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中央很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C.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不少学校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原因之一。

3.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A 2.C 3.(1)现有的学校教育(实践教育环节薄弱或缺失)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学校和教师受传统的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3)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4)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薄弱,研究旅行渗透率偏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这个地方。从材料一可知:“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选项的表述不准确,偷换了概念。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题目要求选择“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这个地方,从材料二可知: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两相比较可知:选项忽略了学校和教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和作用。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探究文本某些问题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要尽量全面、不重不漏,然后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归纳。结合材料三“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等文字,可从如下方面去思考作答:学校教育的现行体制;教师的传统课程观念;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研学旅行”的宣传、渗透率低、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死亡之约

戴希

贞观七年腊月初八,迎着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驾临朝廷大狱。

大狱里关押着已判死刑、只等执行的390名囚犯。

“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唐太宗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囚犯,“第一,对朝廷大狱给你们所定的罪行和罪责,你们可有异议?”

“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囚犯们应声跪下。

“那好!第二,”唐太宗声如洪钟,“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

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赶紧连磕三个响头,抬起头哽咽着说:“皇上,我想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妻儿,与他们做最后的话别!”

“这个,”唐太宗仔细打量他一番,把目光转向其他囚犯,“你们呢?都不要顾忌,但说无妨!”

“皇上,我们也一样!”囚犯们迫不及待地叩头、高喊。

“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

“我们愿意!皇上。”

“好!”唐太宗点头,“第一,准许你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看望你们的父母妻儿!”

囚犯们颤抖了,他们的眼里都有泪光闪烁。

唐太宗威严地审视他们,又说:“第二,你们必须保证:来年九月初四晌午之前,一个不少,自行、准时地返回朝廷大狱伏法!”

囚犯们一愣。他们相互看看,点头示意,高喊:“皇上,我们保证!”

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皇上,这些囚犯可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徒!他们丧尽天良、毫无人性。您放他们出狱,万一他们凶相毕露,或者逃之夭夭,怎么办?

唐太宗轻轻拍拍戴冑的肩膀:“爱卿,诚心才能换忠心!朕肯定他们不会辜负信任!”

“这……”戴冑不由自主地摇头。

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

秋高气爽,惠风和畅。都城长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潮水般地涌向朝廷大狱所在的朱雀大街。一时间,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耐心地等待。

这是贞观八年九月初四,一个史无前例的死亡之约!

没人相信囚犯们守信用!

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来到长安,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擞。

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晌午清点人数,已返狱389名!还差1名?戴冑急了。“怎么办呢?皇上!”他小心翼翼地问。

唐太宗浓眉一皱:“再清点一次,查查有谁未到?”

又清点人数,依然是389名,未到者正是徐福林!消息传开,不仅看热闹的民众七嘴八舌,已返狱的囚犯们也开始咆哮了:狗日的徐福林,他怎么能出尔反尔?他胆敢欺骗皇上?他是混蛋、孬种……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诚惶诚恐地靠近唐太宗。人们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这边。

“等等吧!”唐太宗把右手一挥。

半个时辰过去,不见徐福林的踪影。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

又半个时辰过去,依然不闻徐福林的声息,人们忧心如焚。囚犯们暴跳如雷。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高喊:“来啦,来啦!”

“来啦!”人们循着吱嘠吱嘠的车轮声望去,还真有一辆牛车由远及近、匆匆赶来。很快,从牛车的车篷里探出一张男人的脸,这张脸消瘦、蜡黄、病恹恹的。狱吏定睛细看,不错,此人正是徐福林!

人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囚犯们的怒容也渐渐消弭。

“说说吧,怎么来晩啦?”唐太宗端详着徐福林的脸。

“返回长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亏中途拦住了一辆牛车,就雇了车继续赶路。”徐福林喘着粗气,“我起了个大早,本想早点返狱伏法,哪料事与愿违。唉,我有罪,罪孽深重啊。皇上!”

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下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徐福林,你别动,就在车上待着。”

“现在怎么办?皇上!”戴冑毕恭毕敬地问。

囚犯们无可奈何地低下头。他们明白,真正的死期就要到了。

“怎么办?”唐太宗把囚犯们一一打量过,突然朗声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让他们自由回家!”

人们惊讶得把嘴张成了大大的“O”形,囚犯们也半晌回不过神来。等人们终于回过神来,就见囚犯们跪在唐太宗面前,热泪盈眶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风云突变,西域叛乱。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唐朝名将侯君集为西域远征军统帅,统领15万铁骑远征西城。闻讯,390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请战。他们在侯君集的带领下,一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

西域转眼收复,大唐开始抒写拓土开疆的壮丽史诗!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亡之约》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放死囚回家与亲人团聚,约定来年返回朝廷大狱伏法,后来这些死囚均返回大狱被唐太宗特赦的故事。

B.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微型小说,历史典籍中可能有唐太宗特赦的记载,但不一定有徐福林的具体素材,徐福林这一人物可能是作者虚构的。

C.小说的核心细节贯穿在囚犯签约、朱雀大街围观等场面里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小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很具艺术感。

D.这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包容、宽恕之心的呼唤,作者认为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应得到宽恕,扩大了微型小说的文学创意的外延。

2.作者塑造徐福林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两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

张凡

①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需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

②近日,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让人心中不由得再次感慨:古诗译成英文也可以这样美。说“再次”,是因为前段时间还被翻译家许渊冲圈粉,在他的作品中,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翻译家们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③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④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⑤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成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⑥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人民日报》2017.5.31第5版)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音韵优雅、意境浑融。

B. 从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将宝玉错认为女孩,到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说明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

C. 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只是包裹着传统文化外衣,不能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

D. 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②③段举例论证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B. 文章第④段举例论证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并总结了原因。

C. 文章第⑤段客观评价了“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指出当前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

D. 文章第⑥段引用季羡林的话,强调中国文化之于世界的意义,呼应标题。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词是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但在国外的接受度依然很高,很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在一些论坛上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

B.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主要是得益于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 一位独居荷兰的女士手抄《月下独酌》送给一位帮助过她的网友,可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

D. 中国诗词既是国外读者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他们不仅涉猎广泛,而且还见解深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3月17日,一把大火将四川宜宾城区匡时街一排老旧建筑化为灰烬,31户房屋被烧。而在当时,面对大火,居民刘泉、张梅夫妇没有忙着逃命,也没有急着抢救自己的财物,而是选择先把邻居们救出火海。刘泉救出两位独居老人,张梅救出三户邻居。等他们想起抢救自己的财物时,房子已被烧成灰烬,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多万元。

张梅、刘泉两口子救人的故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有很多热心人和企业给他们捐款,夫妻俩拒绝了一切捐款。刘泉说:“我年轻,有手有脚的,慢慢挣。现在社会上困难的人多,捐给我们不如捐给那些更有需要的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向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推荐刘泉、张梅夫妇备选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 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尽管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B.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C.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D.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等学习行为,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