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每则有一处不当。请根据文体特点,分别找出其不当之处并...

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每则有一处不当。请根据文体特点,分别找出其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校团委通知)

(2)本人爱好文学,曾获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能得到贵校文学院的垂怜。(自荐信)

(3)春节过后,天价机票让回程游客望而却步,大雾天气又让已经“超载”的海南岛陷入了大规模的路面拥堵……滞留游客可望明日离开海岛。(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11月7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公交卡、手机、钥匙等,请失主到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招领启事)

(5)据报道,2016年共有362位民警在工作中丧命,4913人负伤。对此,公安部表示,警察的执法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支持。(时事新闻)

 

(1)“莅临现场”改为“踊跃参加”;(2)“垂怜”改为“垂青”;(3)“可望”改为“有望”;(4)“500元”改为“若干”;(5)“丧命”改为“牺牲”。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言得体的把握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此题主要是文体和语体的综合考查。(1) “莅临现场”是指领导光临指导,不符合同学们的身份。(2)“垂怜”赐予怜悯,不符合语境。 (3)“可望”作为播音稿件容易引起歧义。只要消除“渴望”与“可望”的歧义即可。(4)“500元”不能出现在招领启事里面。(5)“丧命”表述不得体,可改为“牺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    ”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        ,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      ,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      ,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

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B. 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C. 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D. 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我们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

C.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应接不暇  无所适从  惊魂甫定  高山仰止

B. 摩肩接踵  无所适从  惊魂不定  仰之弥高

C. 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  仰之弥高

D. 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不定  高山仰止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事物交替的自然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润”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从正反两个方面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D.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撤去。

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光宗即位,以国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天启元年六月还朝。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

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谥文恪。

(节选自《明史·朱国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B.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C.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D.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其职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B. 摄,文中有“代理”的意思,即代理职务,如“摄政”意为代君主管理国家

C. 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

D. 会试,科举制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贡院举行,因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国祚富有胆识,嫉恶如仇。担任礼部右侍郎期间,针对陈奉横行不法之举,他给巡按御史曹楷写信,请曹楷检举揭发陈奉的罪状。

B. 朱国祚参议朝政,敢于直言谏诤。对外戚郑国泰的不当言论,他不惧权势,指出其乖谬之处。皇长子之事,他上疏数十次,最终让皇帝确定了储位。

C. 朱国祚清正谨慎,顾全大局。参与主持会试,面对别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的言论,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

D. 朱国祚不计前嫌,一心为公。当因事触犯自己的刑部待郎王纪被魏忠贤驱逐时,他在皇上面前极力挽救。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2)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为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已、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冰,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1.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B.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而“研学旅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C.“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会背离活动的初衷。

D.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研学旅行的推进普及很可能也需要较长的历程。

2.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中央很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C.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不少学校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原因之一。

3.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