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园日涉以成趣 ②悦亲戚之情话 ③宾...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园涉以成趣     ②亲戚之情话     ③宾主尽东南之    ④吴会于云间   ⑤层峦耸翠,出重霄         ⑥三江而带五湖       ⑦而后乃今将图      ⑧敛裳逝         ⑨凡在故

A.①⑤⑦⑧/②/③⑨/④⑥ B.①⑤⑧/②⑥/③⑨/④⑦

C.①⑤⑦⑧/②⑥/③⑨/④ D.①⑤⑧/②/③⑨/④⑥⑦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①“园日涉以成趣”意思是: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②“悦亲戚之情话”意思是: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悦,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意思是:宾主都是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美,形容词做名词。 ④“目吴会于云间”意思是: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目,名词作动词,看。 ⑤“层峦耸翠,上出重霄”意思是: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⑥“襟三江而带五湖”意思是: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襟,意动用法,以……为衣襟。 ⑦“而后乃今将图南”意思是: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⑧“敛裳宵逝”意思是:敛裳就是收拾衣服。宵,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⑨“凡在故老”意思是:凡是德高望重的人。老,形容词做名词,老人。 分析可知,①⑤⑧都是名词作状语;②⑥都是意动用法;③⑨都是形容词作名词;④⑦都是名词作动词。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觉今是昨非                鸟倦飞知还

B.极娱游暇日                窜梁鸿海曲

C.会有四方事                不坠青云

D.奉宣室何年                问征夫前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生所  资:财物           恭疏短  引:序

B.门衰薄  祚:福分           不名节  矜:自夸

C.时运不齐  不齐:有蹉跎       泠然善也  泠然:轻快的样子

D.宇文新州之范 懿:美好      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

A.付梓     禅联     训估     闻名遐迩

B.誊写     筵席     庇佑     哀鸿遍野

C.噩梦     泥淖     卷秩     佶屈聱牙

D.熏陶     亵渎     箫瑟     弊帚自珍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发(     (yù)       寂(cén      怂恿sǒng yǒng

B.(zhēn    噪(guā     (tiáo)      迤逦 (yǐ lǐ)

C.(ào)       (měi )     (pū)        颦蹙pín cù

D.zhuàn  默(qiān    水(chuài    锱铢  zīzhū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4) 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5)在《书愤》中,诗人写了25年前两次抗击金兵的历史,表现自己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滕王阁序》中表现水天相接、浑然天成,将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陈情表》中,李密表示活着将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了也要报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杜甫《蜀相》中,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9)《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的美丽让众多女子黯然失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