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从《乡土中国...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你的认识加以分析举例。

②结合《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谈谈你对孔子“孝”的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③学校举办读书节,征集“阅读文化衫”的创意设计方案。请你从《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为主题,设计一款文化衫,描述你的设计图案,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符合原著内容,主题鲜明突出。

 

(1)《乡土中国》中的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那么由个人为中心向外推构成的社会网络便是由一根根私人的联系。每一种熟人关系就由一种私人的道德维持着。例如“三纲五常”就是这“熟人社会”的表现,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就是这种私人的道德关系的体现。 (2)“孝”不应仅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抱有一种纯乎天然的敬爱之情,如孔子在《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以敬爱报慈爱,是非常合理的。 (3)《边城》。白色文化衫的正面,我会设计一幅山水画,画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在小溪边有一位身着白裙望着远方的女孩,眼神饱含期待又带着些许忧伤。她就是翠翠,身旁只有一只黄狗为伴。在雪白处印有“也许明天回来”。这个文化衫表现出翠翠对爱情的坚守,希望提醒读者时刻保持真我以诚待人,不要在城市的喧闹中迷失自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分析微写作的类型和写作的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写作。 先看第一则微写作。题干要求“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你的认识加以分析举例”,这属于议论类微写作。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回顾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内容,筛选出有关“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特点,接着在联系生活进行分析。从该书可知,乡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少流动少变动,土地、血缘和祖辈的经验代代相传,由此可以联系中国人“叶落归根”的观念;中国的乡土社会还是无讼的,乡土社会,规矩从传统而来,所有人约定俗成,懂得规矩是广泛的默认道德,有“讼”则为教化不好,是为耻,等等。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拟写。 第二则要求考生“结合《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谈谈你对孔子‘孝’的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考生回忆《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理解其意思,再结合自己的认识来谈。如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对于“孝”有如下内容: 第一是“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第二则“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第三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第四则“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第一则中,孔子认为“孝”为礼,对待父母要遵循礼制,第二则中,孔子认为“孝”为忧其疾,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孝”是敬,第四则中孔子认为“孝”为“色难”,即对待父母长辈要保持愉悦的状态,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来分析作答。 第三则要求“从《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为主题,设计一款文化衫,描述你的设计图案,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符合原著内容,主题鲜明突出”,这是描写性的微写作。作为文化衫,其主题特征要非常鲜明,而且要极具文化美感和内涵。首先要明确《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的主题,比如《论语》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教育原则和政治主张,《边城》的人性真善美,《呐喊》的生存忧患意识,《老人与海》的顽强勇武,然后根据所选的主题来描述要绘制的图案、搭配的颜色,要对具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色彩进行描述,设计意图要与所选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比如选择《边城》的话,可以“翠翠”“狗”作为中心图案,具体的场景可使用“渡口”“河边”,人物的姿态可以选择“远眺”,同时可以在人物的神情上做做文章,能体现出对傩送归来的希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⑴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⑵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⑶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⑷“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⑸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过伏尔泰、马克思等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⑹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⑺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⑻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⑼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青睐,孔子也只因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⑽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⑾两千多年来,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⑿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⒀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⒁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⒂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⒃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⒄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1)。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释:(1)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在第④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旗   媒   舟   灯 B.灯   媒   旗   舟

C.媒   旗   舟   灯 D.舟   旗   灯   媒

2.解释第⒂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文过饰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吹毛求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⑵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⑹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第⒀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第⒃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

4.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B.“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C.“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

D.“老子”即《师说》中提到的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

5.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下面的语句加以赏析。

①“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②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6.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默写。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__

③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或师焉,________________

⑥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

⑧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

⑨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_

⑩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2.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3.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道也固先乎吾

A.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明也

C.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句读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无惑                   孰: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先乎吾            固:一定

B.童子之师                 彼:那些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C.其能行古道             嘉:赞赏    

士大夫之族                  族:类、辈

D.作《师说》以之           贻:赠送

是故贵无贱                无:无论,或没有……区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